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2018-01-25 08:31李刚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有效策略积极性教学活动

李刚

摘 要:数学活动课是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就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活动 有效策略 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们通过活动组织这一平台得以实现。因此,数学活动成了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组织教学的主流形式,让课堂充满活力,精彩无限。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的表层上,活动组织目标不明确,开展不够充分,数学的本质凸显不够,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被真正激活,这极大影响了数学活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那么,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如何才能让其能够承担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任?

一、数学活动要有的放矢

新教材往往以情境体验过程向我们展示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并不能一眼看穿,教师须透过表象看本质,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如“求数的最大公因数”一课有一道习题:“我们家贮藏室长16dm,宽12dm。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让学生动手探究,找出正方形的边长以分米为单位,其边长可以取哪些整数,这是活动的表象;其本质是透过活动引导学生进而发现,这些整数原来既是地面长16的因数,又是地面宽12的因数,为抽象出公因数的概念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明确这一目标后,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铺地的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接着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图的方式进行动手探究。这一环节,材料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探究方式的掌握是活动有效进行的保证。最后,集体交流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发现规律,构建公因数概念,这是活动的重点。有的放矢的数学活动,能正确地引领课堂的探究方向。

二、数学活动要凸显数学化

在数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教师将重点放在活动生活化上,而忽视活动数学化,由此导致课堂上的“一课多动”,令活动得不到时间的保证,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度挖掘,導致课堂效率低。在教学中忽视数学内部的逻辑关系,我们经常称之为“数学味不浓”。因此,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凸显数学化。所谓“数学化”,简单地说,就是用数学方法将实际材料组织起来。在数学活动中,“数学化”体现为将生活素材上升为数学素材,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规律或方法,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教师安排分糖这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单位“1”及分数单位的意义,并进一步掌握应用。第一步,把12颗糖平均分成2份,取出其中1份,请指出谁是单位“1”,并用分数表示这份糖,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第二步,把12颗糖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2份,用分数表示这份糖,由此类推,依次平均分成4份、6份,取出其中的3份、5份,分别用分数表示,并写出它们的分数单位。第三步,将分糖过程所得的数据填入实验表格中,比较其分数的大小。通过“数——分”的分糖活动,借助学生生活意义上的“数”学习理解分数中的“数”。凸显数学化的活动,能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的深度。

三、数学活动要有层次性

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归纳、类化、演绎、直觉等数学思维。但很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眉毛鼻子一把抓,在整个活动中缺乏主线穿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提升。根据A.A.斯托利亚尔的观点,可以将数学思维活动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为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描述),主要借助于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积累事实材料;第二层次称为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由积累的材料中抽象出原始概念和公理体系,并在这些概念和体系的基础上演绎建立理论;第三层次称为数学理论的应用。因此,数学活动必须具有层次性。如“三角形的特性”一课的例3,其教学内容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授课教师设计“摆小棒,拼三角形”探究活动,其活动目标在于验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并且给每个小组准备以下学具:三组不同颜色的小棒,每组3根小棒。红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6、7、8,蓝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5、6,黄组小棒的长度分别是3、6、10;它们统一的单位长度是厘米。教师组织活动分两步走:第一步,感悟认知。提出问题:“哪一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摆”这一直观的活动,得出红组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其他两组并不能。第二步,实验推理。在得出只有红组的小棒能拼成三角形后,提出新问题:“红组为什么能拼成三角形?其他两组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通过拼小棒继续探讨。学生结合猜想,将同组的其中两根小棒首尾相连后,将第三根小棒跟它们拼在一起,比较长短,直观地得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探讨:“是不是只要有一组小棒满足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该组的小棒就组成三角形?”并以黄组为例,证明了“任意”二字。实现学生从对数学材料的组织化到将数学材料逻辑化的思维提升。有层次的数学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活动水平。

以上是笔者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自己的实践,对有效设计数学活动的粗陋见解。希望教师每设计一个数学活动时,都能问一句自己“这样设计有效吗”,在实施教学活动后再问一句“如何让活动更有效”,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林温冰.浅谈小学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4(5).

[2]陈相菊.农村小学数学活动开展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2(33).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策略积极性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