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难点及对策

2018-01-25 08:30王刚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中华传统

王刚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依然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极具重要性与必要性。古诗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具有较强的承载功能。首先,古诗文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形式,很多优秀的古诗文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其次,语文学科自身性质决定了古诗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最后,古诗文本身的传统文化韵味浓厚,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最为便捷的方式。更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使得古诗文教学的工具属性与传统文化属性更好融合,对于丰富常规教育教学有明显帮助。

但从实际教学看,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诸多难点。其中既有师生的认识问题,又有教学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无论教师是否着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都应在语文教学中加以重视,因为古诗文教学缺少了传统文化的元素,结果往往是低效的、不全面的。笔者总结,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并努力加以修正、弥补,这样才能让古诗文教学走上正轨。

一、师生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

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难点在于很多师生对此认识不足,传承意识较为薄弱,古诗文教学中也很少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尝试。尽管现阶段中小学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程度较低,很多学校与教师也并未对传统文化传承事宜给予过多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良好环境没有形成,古诗文教学的功能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意识不足也会影响到传承效果的取得。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要增强师生的传承意识,这样古诗文教学在传承上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更好发挥。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并配合能为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创造出较好的内部环境,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尝试也能更为轻松。

具体可通过在综合实践课上开展“古诗文专题研讨”活动,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交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涉猎经典古诗文。学校也可以相机组织“古诗文赛课”、教师诵读比赛等活动,以此鼓励教师积累古诗文。学校语文教学领域形成了这种重视古诗文积累、挖掘古诗文价值的学习环境,师生便容易对古诗文学习产生兴趣,传承意识自然也会增强。

二、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缺乏重点

传统文化传承也受到其本身文化特征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浩瀚,内涵丰富,部分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没有明确传统文化传承的重点,这也导致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主义色彩极为浓重,形式大于内容,古诗文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取得实效。在古诗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进行有效规划,传统文化传承极易演变为一种偶发式传承,自然无法取得较好的传承效果。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明确传统文化传承重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生造”重点的工作量巨大,教学价值的把握也未必精准,教师不妨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传统文化传承脉络。

如以“孝悌”的传承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将《游子吟》《别老母》等古诗文作为传承的重要载体。围绕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大力开展群文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如教学统编本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古诗四首》(《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一课,教师可直接从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游子之思”“功业情结”“一切景语皆情语”等文化元素,从而拓展主题、情感相近的其他课外古诗文,开展有重点、有核心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帮助学生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三、传统文化与古诗文合理联系困难

古诗文数量众多,且主题、思想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将古诗文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现实难度,且这种联系的构建不仅要合理,更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古诗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讲授《论语十则》容易,但十则的内容、主题、思想各不相同,只是单纯地讲治学、做人、交友、立志的态度和方法,没有明确的传统文化指向。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也只是联系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种文化教育无疑是单调、空洞、低效的。

古诗文本身的文化属性极为明显,但要切实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与古诗文教学问的联系,将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突出、放大,再以大量的辅助内容表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诗句时,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酒文化与交友文化引入;在学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关诗句时,教师则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相关内容与其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停留于思想阐发和内容分析,要以大量的课外实例,将古诗文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仍以《论语十则》为例,其内容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治学的重要理念,教师以“儒家文人治学精神”为重点,辅以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推敲、一字之师等文化典故,以此突出古诗文教学的文化性,让学生对《论语十则》产生比较生动的认识,同时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单一

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形式较为单一,会对相应活动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效率与质量低下。尽管国内大力倡导教育教学创新,但在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深蒂固,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将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单纯讲述古诗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甚少了解,这也极容易影响到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古诗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不断创新,能让传承的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同步提升。语文教师应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契机下,依托教育教学提升古诗文教学的创新程度。

例如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的互动形式,在教学先秦诸子散文时,模仿先贤坐而论道的教学方法,走进学生中间,鼓励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各抒己见,可就其中的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在教学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分成“取生组”和“取义组”两方展开辩论,试着通过引用或质疑课文中的原句说服对方。教师在听取辩论的过程中及时引导,让学生深挖课文,拓展儒家及其他诸子的思想。可以对比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利他”说和杨朱的“利己”思想,让学生超出狭隘的道德层面,从社会理想的角度审视中华传统文化。这种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引起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承担着较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语文教师不仅要将传统文化传承与古诗文教学联系起来,更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在古诗文教学进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文中华传统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