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园”活动当谨慎

2018-01-26 08:26邓文圣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好事进校园娃娃

■ 邓文圣

近日,有校长谈到各种“进校园”活动,满肚子牢骚,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一学期最多时有几十个。他说,“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若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以“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为名,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只能徒增校园的负担,让孩子们疲于应付。

有关部门想到孩子,愿意在孩子身上投入时间精力“从娃娃抓起”,将“种子埋下去”,让孩子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客观上反映了政府、公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在不断提高,无疑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大好事。

但好事做好才是好事,否则必将走向其反面。就目前来说,“进校园”的好事有走歪的迹象。一是“进校园”的动机不纯。一些部门“进校园”,并不是真心为了孩子,而是为了“任务”,为了“政绩”。在他们看来,学校好抓、孩子听话、费用几乎不花。这样的捷径不走不是傻?于是他们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校园,不过,有的只是开个会,打次旗,拍下照,写个总结,就再无下文。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似乎成为思想重视、作风踏实、眼光长远的代名词。于是,“进校园”俨然是一种时髦,有“突击任务”“中心工作”,不管是不是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不管学校是不是具有足够的师资和时间,都得“进校园”不可。事实上校园不应该是什么都好进的,中医针灸也曾有一阵要求进校园,可针灸与人体穴位相关联,找不准扎不好可能不是治病而是致病,没有师资力量的保障,随便进校园说不定反倒是误人害人。

所以,不能把校园当做一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进校园”要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可行性和必要性,必须有选择地进。然而,已然形成的“进校园”之风,仅靠呼吁和有关部门的自律肯定是不行的,出台他律措施或许才是治本之策。笔者以为,可试试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改变过去“一起上”的做法,不妨根据学段或按区域布局,或结合学校的先天优势,选择最贴切的内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遴选上、从推进方式上下足功夫,注重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和体验性,让进校园的意义得到最真最实的达成,规避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假大空。

第二,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什么都进校园,什么都入课程,将严重影响着学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考虑到既不影响教学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必要明确每学期各个年级“进校园”的活动时间配额,留足系统技能培训的、兼顾中心任务的,用时间配额对一些非必须的“进校园”活动加以拒绝。

最后,不妨实行审批制,对无序的“进校园”实施有序管理。鉴于学校本身的“阻拒力”不强的现实,可以考虑由县(市)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类“进校园”活动统一管辖审批,为“进校园”加上一道“门禁系统”。这样不但做到统筹安排,还能让一些“非合规”的活动不再有侵入校园侵害家长和孩子利益的机会。

猜你喜欢
好事进校园娃娃
成绩稳定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好事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做“好事”
“央视春晚停办一年”未尝不是好事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