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会饮篇》文本探析

2018-01-27 06:04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爱神柏拉图赞美

姚 敏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会饮篇》以宴会上哲学家们用讨论问题的方式来消遣,提出历来所有的歌颂和赞美都献给了其他神灵,却无人创作诗歌赞美爱神,由此展开了对爱神的赞美。书中讲到“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人写下鸿篇巨制,爱神却看不到有人大胆地对她进行赞颂,爱神是应当得到赞颂的”[1],引发了六位大家的激烈讨论。讨论的题目即是:“为什么所有颂神诗和赞美歌都献给其他神灵,但就是没有一个诗人愿意创作一首歌赞美如此古老、如此强大的爱神。”[1]

1 会饮众人对爱的颂扬

第一位颂扬人(费德罗)的论证是:爱是一位伟大的神,对诸神和人类都同样神奇,爱的古老是普世公认的,而且是人类一切最高幸福的源泉[1],是众多神中最光荣的神,是人类一切善行和幸福的赐予者,无论对活人还是对亡灵都是一个样子。他所描述的爱就是对邪恶的轻视,对善的尽力仿效。认为若没有爱,无论城邦还是公民,都不可能从事任何伟大或高尚的工作,并举例说明胆小的人在爱情力量的影响下也会变成一个勇敢的人,在爱情的激励下,爱者总是比被爱者更加接近神。

第二位颂扬人(鲍萨尼亚)开始赞美爱之前,首先指明赞美何种爱。强调赞美的爱是荣耀的爱,而后将爱分为两类,天上的爱和地下的爱。天上的爱是高尚的、是男性的,激励人们把爱情放到男性身上,与年长的男人共度一生;地下的爱则是世俗之爱,起作用的方式也很随意,追求肉体享受,不在乎这种享受高尚与否。强调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是永恒不变,一切行为就其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每种行为的结果取决于它是如何实施的,为了美德追求爱情是正确的行为,除此之外,以任何企图去追求爱情都是可耻的,即注重道德方面。

第三位颂扬人(厄律克西马库)提出除了人的灵魂,爱还有其他的对象,爱的影响既可以追溯到动物的生殖,也可以追溯到植物的生长[1]。存在于神圣或世俗的各种活动中的爱的威力适用于一切类型的存在物,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神奇的。从医学的角度解释爱,认为医生能够调和身体中不和谐的元素,迫使这些元素相亲相爱,指出爱与谐音和节奏有关,除此之外还应当懂得节制。爱实际上就是人和神之间和谐的源泉,告诫人们不论是何种爱,爱的威力在强大完整的同时,还要以公正、节制、善良的目的去进行,才能让爱发挥更加伟大的力量,通过爱,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快乐。

第四位颂扬人(阿里斯托芬)采用新的方式赞美爱神,想要其他颂扬人明白后并向外传授。首先,介绍了人的真正本性及人的变化。解释人本来分成三种,有太阳衍生的男性、大地衍生的女性以及月亮衍生的“阴阳人”。其次,介绍了最初的人形是圆的,由于宙斯和众神无法容忍人类的蛮横无礼,绞尽脑汁想出了将人类劈成两半的办法,被劈成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便开始互相寻找与自己相合的另一半,真正的爱人会相互吸引,通过与对方结合,使自己再次变得完整起来,于是人类也就得以延续。所有这些事实上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残余,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现在正在期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1]。因此,不断期盼和追寻回归其完整也就是所谓的爱情。最后指明全体人类要获得幸福只有一条路,即实现爱情。也就是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被分割了的本性,寻找伴侣的这个过程则为爱,爱就是成就这种功德的神,值得歌颂。

第五位颂扬人(阿伽松)认为赞美爱神首先要说明其本质,而不是一味地去庆贺从爱神那里得来的幸福。他最先指出爱神的本质,即爱是最可爱、最优秀的,最有福的,最年轻的(其否认第一位颂扬人说爱神古老的观点)[1]。然后提到爱的道德品性,指出爱不仅有正义,而且还有勇敢和节制。勇敢是指爱神是一切神祗中最强大的;节制与肉体和欲望的快乐有关,是对欲望的一种控制[2],控制情欲和快乐的爱神就可以视为爱神本身[1]。不偏爱,懂节制,方可久(节制的观点第三位颂扬人也有提及)。最后说明爱的能力以及爱创造的美德。爱的能力,即一切生物的产生和生长所依靠的这种创造性力量;爱创造的美德,即爱带给人类所有的美好一切,使可朽的和不可朽的心灵都皆大欢喜。

2 《会饮篇》对爱的解释

第六位颂扬人苏格拉底将整个宴会上众颂扬者对爱的赞颂推向了顶峰。他从爱的性质出发提出两个问题并作出回答。首先举例作为一位父亲,是某个特定人的父亲,还是任何人的父亲,答案是这位父亲显然是某个特定人的父亲。从同样的维度提出爱是有针对性的、对某事物的爱;还是没有针对、广泛的爱,进一步证明爱必须是对某事物的爱,即有特定对象的爱。其次爱对他爱的、渴望的对象是在得到时爱它,还是在没有得到时爱它,举例说明一个强人是因为不够强大,所以才想要更强,换言之即还没有足够的强,对于强的这种需要还是处于缺乏的状态。所以对于爱来说,爱的对象是他所缺乏的,爱就是渴求那些没有得到的、缺乏的东西。由此可推理得出,爱既不是美,也不是善,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苏格拉底在此引用了他与一位西方妇女的对话。首先,认为爱既不是美的,也不是丑的,在美和丑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爱处于中间地带,介于两者之间。就像没有知识不一定就是无知,还是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知道自己需要学习某一项技能,可是却不知道这项技能到底是该怎么学习,这种状态就属于介于有知和无知之间。有知的是知道学习技能,无知的是不知该怎样学习。而爱不美也不丑,所以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接着告诉我们,所有人都认为爱是一位神,当然我们就目前为止也的确认为爱是神。按照思维定势我们也都会认为神是美和善的,拥有美和善的事物我们也称作幸福,既然我们认为爱是神,那么爱就是美和善。而就在上面我们刚论证了爱不拥有美,也不拥有善,二者皆不拥有。两者相悖,可见爱不是神,也不是人类。那么,爱究竟是什么,接下来又进行了一轮新追问。

爱既不是神也不是凡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同上面所谈及的爱既不美也不丑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就是说爱是介于神和凡人之间的,爱是介于可朽者与不可朽者之间的[1]。这也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物质——精灵。精灵介于神和凡人之间,他们来往于天和地之间,负责传递和解释消息,把人类对神的崇拜和祈祷传递到天上,然后又把神对人类的应答和诫命下传到地面。因此,只有通过精灵的传递,凡人才能和诸神进行沟通。精灵有很多,爱是其中之一。论证到这里,就会联想到作为精灵的爱的父母,爱是资源神和贫乏神的孩子,爱有着他们两位神所共有的特性。爱继承了父亲资源神的优秀品质,勇敢、能干等,但是与此同时,他也继承了母亲贫乏神的特点,丑陋、贫困等。因此也决定了爱的状态,他既是可朽的又是不可朽的,既不会完全处于贫乏状态,也不会完全脱离贫乏状态。还有一点,即爱也处于无知和有知的中间状态。拥有智慧的神不会去追求真理和智慧,无知的人也不会想要去追求真理和智慧,所以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既不聪明又不是无知的必定是爱。

因此,爱既不是神也不是人类,而是介于神和人类之间,介于不可朽者与可朽者之间。爱的状态,既是可朽的又是不可朽的,既不完全处于贫乏状态,也不完全脱离贫乏状态,爱是处于无知和有知的中间状态。

人们想获得爱,爱是对美的事物的爱,美的事物的追求者企盼美永远变成自己的,他想要变得美,因为变得美,他将收获幸福。这种企盼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既在身体中,又在灵魂中[1]。爱的追随者在追求爱的过程中其具体行为就是孕育美,即生育。每个人都有生育能力,可朽的人想要具有不朽的性质,靠的就是生育。但是这个行为不能在不和谐的事物中产生和实现,这就需要美。所以爱不是对美本身的期盼,而是在爱的影响下企盼生育。

我们在谈论个体的时候,总是把它当作一生中以同样形式存在的生命,而忽略了世界自始至终都是处在变化之中。一个人可能一生中只会用一个名字,但其方方面面都是处在变化中,他的头发、骨头、血液还有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是在变化,身体在变的同时,灵魂也一定在变,性格、思想、气质等都不会是终身不变的,有的消失,有的随之出现。如同我们学习的知识,知识有增长也有遗忘,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来补充遗忘了的知识,使我们的知识状态看起来似乎和以前一样。这也是每个人延续生命的方式,只有留下新的生命,并让新的生命成长得饱满才能填补自己死亡以后的空缺。整个世界也正是感受到这种爱、这种不朽的激励才得以运转。

3 《会饮篇》对爱的启示

只有通过生育,凡人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这样才能让可朽的变成不可朽的,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生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样新的一代不断接替老的一代,才能一代代地绵延下去,生生不息。想要达到不朽,延续自身,只能留下新的生命来填补自己死亡以后所留下的空缺,这是每个人延续自身生命的方式。人类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

每个人都有生育能力,既在身体方面,又在灵魂方面。那些在身体方面有能力的人把他们爱的对象转向女人,生儿育女,建立家庭,以这种方式使自己的名字永远长青[2],用此方式追求不朽,达到永恒。而在灵魂方面有能力的人则会在其他心灵中播下自己的种子,他们播下的种子是智慧和各种美德,以此来达到不朽,总结来说,后者也是爱。且后者的这种爱,不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什么形式,也不存在于其他别的事物中,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没法去分有,它自存自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种爱,就是永恒,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

既然想要达到永恒就得通过不断的生育,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育能力,不管是在身体方面,亦或是在灵魂方面,那么这两个方面又是什么关系呢。首先,要想在灵魂上追求智慧、追求美德已达到获得永恒的目的,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实现,这个载体即是身体,一个具体的生命,也正是这种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不断产生又不断灭亡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双方相互之间皆因为对方自身之故,当然其自身也都是向善的,没有得失、利弊的结合在一起(如同第二位颂扬人说提出的道德价值),孕育出新的生命,使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靠的就是生育[1],新的生命一轮接一轮,子子孙孙无穷已。伊始,因为人类本性就是追求自己另一半的缘故,最后,转化为追求灵魂永恒,也只有同步的灵魂之间,才能完成这神圣的使命。

柏拉图对爱的理解借助苏格拉底的细致对话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柏拉图看来,有形体的爱(身体的爱)和本质的爱(灵魂的爱)。本质的爱是高层次的爱,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不朽,即永恒。本质的爱追求自己所缺的东西,在它的性质里包含一种对自身缺乏东西的渴望,它不只是简单地与配偶结合,也不是与某个“同类的心灵”的结合,而是灵魂与智慧的神圣融合。形体的爱是情欲的爱,是对美的形体的爱。柏拉图没有回避形体的爱,主张将爱情与情欲有机结合起来,只要人与人之间有爱情,都是追求向善的,那么情欲并不是什么可耻、低级的事情,关键是要懂得节制,即使在爱情的沉迷中,人也应该有节制,过自律的生活。通过苏格拉底的例证,柏拉图向我们说明,只有保持足够的节制,才能过上有爱的幸福生活。

只有在坚持人与人生命之间流转不息的基础之上,人类世世代代的灵魂思想才能有依托,才能得到更久远的发展。只是简单地追求形体爱的永恒是远远不够的,灵魂爱的永恒才是真正的永恒。生命不断产生和不断灭亡的过程也是无止境地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过程,智慧和美德才能得到传播,灵魂的爱其永恒才是整个生命永恒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永恒的升华。最后,形体的爱和灵魂的爱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共同的永恒。总之,爱就是在维系个体生命的延续中,同个体的灵魂两者不断升华,不断向可朽状态到不可朽状态发展的过程,也会是人类达到最高层次的永恒。

[1]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12-214;223;230;233;345;244;249;251-252.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9.

猜你喜欢
爱神柏拉图赞美
远离否定式赞美
爱神
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知识与权力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路过爱神的喷泉广场
爱神丘比特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
柏拉图的椅子
行星猎手:“柏拉图”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