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分析

2018-01-27 11:32贾秋菊李莉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5期
关键词:室早心电监护容积

贾秋菊 李莉

1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 心内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2 第二三0医院五龙背疗养区 疗养科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严密心电监护,并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失常出现情况及症状,同时密切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结果:经过心电监护,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EDV和ESV均显著好于护理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时,采取有效的心电监护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并不能完全缓解疼痛;同时,临床检查多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多可危及生命[1]。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患者至少50万,现有患者至少200万[2]。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研究认为,采取合理的心电监护能够给予及时救治与治疗,有效改善预后效果,甚至挽救患者生命。笔者通过对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有缺血性胸痛临床病史,病发时心电图异常。其中,有3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60~78岁,平均(69.5±6.8)岁;临床症状:46例心悸者,41例胸闷者,48例气短者;心功能分级:11例Ⅰ级,23例Ⅱ级,16例Ⅲ级;心肌梗死类型:19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心肌梗死,21例前间壁心肌梗死,3例右室梗死,2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2例室性期前收缩者,16例短阵室速者,12例房颤并室性期前收缩者;心肌梗死病发1d内并发心律失常者45例,心肌梗死病发1~3d内并发心律失常者4例,心肌梗死病发4~7d内并发心律失常者1例。

1.2 方法

1.2.1 心电监护[3]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嘱咐患者绝对卧床,并进行心电监护;医护人员每20min观察一次监护仪波形,记录患者血压、心律、意识等情况变化。若监测中发现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应遵照医嘱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若监测中发现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应以非同步直流电除颤;若监测中发现患者窦性心动过缓,应静脉滴注1mg阿托品,同时为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应将患者心率控制在60~80次/min。

1.2.2 护理干预[4]

①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②用药护理:为减少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医护人员应严控药剂用量,提高用药安全性。③心理护理:为减缓患者焦躁、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多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排解患者负面情绪,减低心肌耗氧量,提高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心电监护前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等的情况;观察、对比心电监护前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用±s来表示计量的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率,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前后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对比

心电监护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分别

为(3780±605)次/d、(1.5±1.4)次/d、(0.149±0.013)s、(0.075±0.013)s、(0.37±0.05)s;心电监护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分别为(2760±410)次/d、(4.6±2.1)次/d、(0.141±0.012)s、(0.085±0.012)s、(0.46±0.07)s。护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显著好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前后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对比

心电监护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前后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分别为(61.2±7.0)、(53.6±6.2);心电监护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电监护前后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分别为(73.8±8.4)、(44.2±4.5)。护理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律失常属于心肌梗死的一种并发症的病症。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因以下几方面原因引发心律失常[5]: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组织大部分因心肌缺血、坏死而呈不稳定状态,直接引发心律失常;②交感神经激活过度,极易诱发心律失常;③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后,代谢产物的积累、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药物副作用等会减至引发心律失常;④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时会加重心肌缺血情况,进而诱发心律失常;⑤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部位心肌细胞无法正常运转,极易诱发恶心心率失常,增高室速、室颤发生率;⑥部分心肌坏死组织钾离子浓度增高,极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⑦心肌缺血部分细胞钙离子内流,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心肌能量代谢受阻,引发心律失常。因此应密切监测患者心室情况,一旦患者出现疲乏、胸闷、眩晕、气促等症状,甚至出现休克、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时,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时,采取有效的心电监护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疗效。

猜你喜欢
室早心电监护容积
这种室早或不需治疗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插入性室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Lorenz-RR散点图1例
特发性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
三维Lorenz-RR 散点图分析插入性室性早搏揭示房室结双径路1 例
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
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巧求容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