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英差异的我国高级学徒能力目标的建构策略①

2018-01-27 11:19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郭瑶
中国商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徒建构创新能力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郭瑶

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与中国高职教育在学生能力建构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英国高级现代学徒与中国高职学生形成不同的能力结构。我国高职院校参照英国进行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要看到这些差异,认真分析二者的优点和不足,才可以避免盲从,使改革不至于坠入歧途。

1 英国高级学徒和我国高职学生的能力建构差异

英国高级学徒和我国高职学生的能力存在多方面的建构差异。具体而言,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力建构的出发点差异

英国高级学徒和我国高职学生的能力建构存在差异,是因为中英两国在学生或学徒的能力建构的出发点存在差异。从根本上讲,英国高级学徒的能力构建是基于职业本位的,考查的是学徒适应工作的能力。1962年,英国发布《产业培训》白皮书。该白皮书认为,英国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缺乏熟练的劳动力。这就是英国对于现代学徒能力建构的出发点。从内涵上讲,这里的熟练劳动力主要是指技术熟练的劳动力。虽然在学徒培训中,学徒也能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只是劳动力实现技术熟练的手段,没有让劳动力成为创新人才的目的。

我国高职学生的能力建构是基于创新本位的,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国高职院校重视对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因为这些理论知识不仅是获得熟练技术的重要手段,也是技术革新和进步的根基和积淀。国家对学生的企业顶岗实习关注不够,所开展的技能竞赛也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同时又在高职系统大力开展科技节、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如黄炎培创业大赛、“畅想杯”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技能大赛、“京胜杯”全国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创新设计技能竞赛等),几乎没有一场赛事是单纯考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这说明,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掌握比较厚实的理论知识功底达到创新和创业的目的。我国高职教育重视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初期中国就业形势吃紧条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也为中国青年一代就业问题的解决取得了积极效果。

1.2 素质教育建构差异

中英都有素质教育,但素质内涵有差异。英国的素质教育侧重于职业素质教育,如学徒的个人学习和思考技能、就业权利与责任等。这些内容与学徒的职业相关,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徒能更好地为雇主服务。中国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可视为泛素质教育,属于公民道德规范范畴,而与职业的关系不大,如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

这种素质教育建构差异一方面反映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种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反映出两种教育体制对于职业的关注程度。

1.3 关键技能建构差异

英国现代学徒制因为以职业为本位,强调所培养的学徒要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所以为了让学徒能适应某一岗位,英国现代学徒制设置了关键技能要求。掌握了这些关键技能,学徒就能适应某一岗位或者是某一类岗位的基本需要。

中国高职教育因为以创新创业为本位,对于学生的技能考查关注较少且很不严谨,也没有“关键技能”这一培养目标。中国高职教育采取“2.5+0.5”的教学模式,学生前两年半在学校学习,与企业不沾边,企业实践为零,后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又基本不再回校学习,使得高职学生实际上基本没有企业实践这一学习环节。至于关键技能的培养,中国高职教育没有这一概念,更没有这一人才培养要求。

1.4 发展性能力建构差异

英国学徒的发展性能力建构是以职业为本位的,围绕学徒对于某一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和技术技能水平设置八个等级。学徒沿着这八个等级的线路发展,对岗位的适应程度越来越高,技术水平也越来越过硬。但英国学徒的这八个等级考虑的也主要是学徒的岗位适应能力,其中基本没有创新和创业内涵。这种发展性能力建构模式在短期内能为各行各业提供熟练的劳动力,但也会使学徒群体丧失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不仅如此,这种发展性能力建构模式也会造成相关教师群体创新智慧的丧失,因为国家对于学徒群体的能力培养,如果指向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没有创新能力发展目标,则负责学徒制教育的培训机构或者培训学校对于教师群体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发展也会转向这个视角。这样,在教师和学徒这两个群体数量足够大的条件下,这种模式会造成国家创新动力不足。尤其是教师,他们一般都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本应是一群极富创造性的群体,这个群体创新能力的丧失必将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创新创业为本位的,关注通过各种活动刺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这种定位自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如果要想取得较高层次的创新创业成就,需要有相对厚实的知识和实践功底。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在中学阶段成绩不佳,原因虽多,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早已厌倦。我国现行高职教育基本上仍在沿用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这只能使学生在自己失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2 两种能力观的发展态势分析

英国现代学徒制关注职业本位,能使学徒获得一门相对过硬的技能,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某一个或者是某一相关类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需要。中国高职教育以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为本位,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技能发展方面略显不足,但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这两种能力观原本是各有优劣势,分不出谁优谁劣。但是因为近年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各种先进机器和智能机器人的广泛使用,这种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有利因素在向着中国高职教育一方倾斜。因为各行各业的各种高难度技术化操作逐渐由人工向着人工智能转换,已使得学徒技术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2015年9月,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企业法案》(Enterprise Bill),强调要提高学徒质量;2015年,卡梅伦首相宣布在航空工程、核能应用等九大行业领域推行学位学徒制,强调要发展高等级的现代学徒,都反映出英国现代学徒因为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的现状。英国由于把职业教育的地位拔得过高,过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就业问题,导致国家创新动力不足,在世界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下降,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已成不争的事实。

3 高级现代学徒制条件下我国高职能力观的建构策略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存在问题,但定位基本准确,是否应该改变它的发展方向需要深入调研。我国高职院校参照英国模式及其他国家的学徒制模式进行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是必要的,但也应看到社会形势变化对学徒能力建构提出的新要求。

3.1 对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应持审视态度

英国近年来出现学徒培养质量下降的现象。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徒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企业对于学徒的能力要求发生变化的问题。原来只有熟练技术工人能够完成的操作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使得员工的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下降。企业对于员工的能力要求转向另一方面,即要能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找到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实际上是一个员工的创新和创业能力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仍旧照搬英国模式进行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是否明智,应抱以审视的态度。

3.2 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应转换视角

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不应照搬英国模式,甚至也不应该照搬德国的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改革是必要的,但应转换视角。我国高职院校进行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不应该过度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应着眼于一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要通过采取一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扭转中学阶段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刺激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智慧的发展。按照这种思想,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也得有相应的调整,要关注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视角。

3.3 坚持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职业能力是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职学生仍然存在所学职业知识与企业工作实践结合不紧、职业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个问题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不利影响。不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就会步入歧途。同时,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也要有厚实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职业实践,需要高职学生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改进工作,提升素质并实现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既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也对职业能力的其他各方面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工操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到时候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更加受到企业的关注,创新能力会直接转化为职业能力。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应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高级学徒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并重。

3.4 应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

我国高职学生仍然存在职业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功利性目的过强,敬业、乐业精神缺失,缺乏事业心和执着拼搏精神以及职业诚信等。我国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属于泛素质教育,不具有职业针对性,因而也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加强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对于我国构建更富积极性的高职教育以及培养更富积极性的职业人才也都有重要意义。

[1] 王建梁,赵鹤.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历程、成效与挑战[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8).

[2] 陈靖.英国现代学徒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 赵善庆.英国学徒制,哪些经验值得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猜你喜欢
学徒建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魔术师的学徒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建构游戏玩不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