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作品中的吴地方言与女性叙事
——以《裤裆巷风流记》为例分析

2018-01-28 14:38冯思远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苏州人风流方言

⊙冯思远[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裤裆巷风流记》的故事发生在苏州的一条“寻常”小巷中,开篇关于裤裆巷传奇来历的叙事为这个叙事空间增添了一分烟火气。书中大段出现的关于苏州风情事物的描写,增添了文本的江南气息。作为女性作家,范小青始终以一种女性气质观照着日常生活,通过讲述这个天井里居民在历史进程中的状态与变化,我们看到了范小青对女性命运和历史处境的深切关怀,更有其作为女性对时代和城市变化的反思。

一、方言与小巷风情

从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开始,吴地的方言写作就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立于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中,更不用提陆文夫对苏州美食和风情的叙事让人神往。范小青作为当代苏州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受到苏州这个城市的滋润,特别是她的小巷创作深深地烙上了苏州的痕迹。《裤裆巷风流记》成熟地运用方言描写,再次契合了语言即是文学这一主题。

(一)环境物产

“裤裆巷宽宽敞敞,虽说面子上笔直,一点不打弯,夹里芯子却是九曲十八绕……外面看看不稀奇,踏进去却是别有洞天。”运用方言习惯的描写,加上范小青娓娓道来的叙述话语,我们看到的是白墙青瓦、小巧别致的姑苏老城,历经时代的变迁和怀抱着文化的积淀。

“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①,“皮包水”是指进茶馆喝茶,“水包皮”是指进浴室洗澡,这是老苏州人享受生活的方式,吴老太太这样惬意又精致的生活只有吴地才有。此外书中频频出现“白相”“拆烂污”之类的苏州方言,方言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生动性。此外,对话中方言的使用还为我们再现了苏州的市井生活:

张师母气哼哼地说:“现今的小年青,全精刮得不得了,比老娘家还要狗皮倒灶,还要厉害,啧啧……”

……

“喔呦喂,现今的小青年,不讲钞票不开口,不见钞票不开颜的,铜钿眼里翻跟头,你想,这爿世界成啥名堂经了!”

“就是么就是么,铜钿银子比亲娘老子亲……”

“你看喏,我家孙女儿,早先屋里进进出出,看见我个老太婆只当看不见,翻翻白眼,近几日面孔变样了,进门一声‘好婆’,出门一声‘再会’,叫得我肉麻兮兮……”

“喔哟,金好婆,你要捏紧的,不好随意出松的,这点黄货就是你的身价,一日捏在你手里,你的身价一日不会跌下来,哪一日出松,哪一日你老太婆一钱不值……”

“自然,我比你有数,萤火虫吃到肚皮里,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我是捏牢不放的。”②

“黄货”指的是黄金首饰,“狗皮倒灶”是苏州人说人吝啬不大方的用语。方言俚语的使用让对话自然流畅,幽默的话语让我们看到苏州小市民的本相,正是这样真实到可爱的老苏州,他们细碎的日常生活给了范小青灵感。

(二)民间风俗

茶馆开起来,清茶一杯嫌滋味不足,便请人来演唱苏州评弹,茶馆兼做书场。苏州城里自古“茶社最清幽,阳羡时茶烹绿雪”。早先的茶馆大都临河筑室,装点书画,极为幽雅。用宜兴茶壶泡上洞庭“吓煞人香”茶,听说书先生唱评弹,窗下小河水清清,确实是一种极妙的境界。裤裆巷这爿茶馆兼书场,开在纱帽厅,倒是居委会干部的独创。③

听评弹是老苏州人的消遣娱乐方式,临河而筑的茶社,小河流淌,古朴的室内环境,配上紫砂壶的一壶茶水,惬意自得。千百年的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在吃茶听评弹这件事情上自然流露。只有在苏州这样一个雅俗共存、包容圆通的小巷中,听评弹不再是贵族的享受而是苏州人的集体记忆。

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一个以家乡为背景的虚拟场所,故事的发生地、人物的选择都围绕着故土故人。在《裤裆巷风流记》中,范小青通过吴地方言写作,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小巷居民在历史进程里的生活,苏州人过着小家子气的生活,她的创作也是小家子气的。方言作为文学语言的特殊审美性和合理性,在《裤裆巷风流记》中得到证明,通过方言写作,范小青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可爱的世俗世界,这里的人俗气得可爱,他们有着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在寻根文学这个大文学背景的影响下,范小青将生她养她的苏州作为她的文化命脉和根底,其小巷文学和方言叙事无疑对当代文学多元性的构建意义重大。

二、人物与命运

《裤裆巷风流记》除去精彩的方言叙事外,最打动人的在于范小青以一种平和克制的语言态度描写了这个天井里形形色色的人和物,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代际差异,而正是通过描写这种代际差异,我们看到了苏州作为文化历史名城,它养育的儿女在面对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时的一系列悲喜。

(一)厚道慈爱的老苏州人

乔老先生是居民小组长,居民的顶头上司,掌握第一手情况,调解矛盾,自然要出场,介绍情况,谁是谁非,他眼里看得顶清爽,肚皮里想得顶明白,关键辰光要指点迷津的。现在听袁阿姨叫他一起去调解吴家的事体,老先生激动起来,这桩事情,比听书要紧得多……

碰上胡搅蛮缠的,他豁出老命也要把道理评清爽的。居民里凡是经过乔老先生调解而解决了矛盾的人,说假使叫乔老伯做居委会主任,保证服帖……④

乔老先生是个热心的居委会大爷,因为历史成分问题,他将居民小组长这一“职务”视为组织对其的肯定,于是工作便愈加用心。在调解吴克柔离婚这一矛盾时,他清醒地认识到胡美英的弱势处境,就算遭人冷眼奚落,他还是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杆称。正是这样热心、清醒的老苏州人,处理事务时候的周道、公正,让人信服。

历经过宏大叙事年代的老苏州人,他们生活在小小的天井里,身上却烙着千百年来苏州“韧”的气质,这种气质离不开苏州城的禅味,这也是范小青在后记中所提到的“佛性”与“韧”。如李雪所言:“她善于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深藏的佛理玄机,善于通过对生活的哲理点化启迪读者去发现人生的辩证法,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感悟智慧。她也就在这个普遍追求成功的年代里指出了命运的无常。她不仅在小说中写出了‘苏州人佛性甚笃’的精神,而且也常常在自己平淡、玄远的文风中,流露出了随处感悟智慧、点染命运玄机的‘佛性。’”⑤

(二)积极勇敢的“新”苏州人

书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小巷中的年青一代,在社会巨变的时代,面对变化,他们勇敢积极的姿态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的苏州精神。

“三子不相信别人有本事赚钱造房子,自己就没有这点本事。只不过现在手脚缚牢了,像小人包在蜡烛包里,犟不开,伸不转”⑥。面对工厂不好的效益,他激流勇进,最终成了街坊邻居艳羡的对象。

而作为女大学生的乔杨,她的一番话更是彰显了新一代的朝气与自信:“我不服气,我要做给他看看,苏州人到底是虫还是龙,我想,年纪轻轻,出去闯一闯,总归是有好处的,可是,唉,我姆妈,唉,我姆妈越是这样,我越是要去。”⑦

对于城市,范小青有其独到的表达,而城市改革也是其多篇小说的主题。在《裤裆巷风流记》中裤裆巷是否拆迁的问题,其实背后暗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传统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代际差异是存在的,但共同的生长环境与文化滋养,他们身上的文化气质是相通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无论悲喜,日脚就像苏州的流水一般缓缓淌过,这不变的人情温暖将一切的不快洗涤,正如苏州这个城市始终以其温和的态度包纳着人世间的百态。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小巷叙事

城市的现代化让范小青深深焦虑,面对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焦虑,范小青用笔记录了那些坚守与关怀。

阿惠说:“用不着了,我自己做主。”

三子不敢相信,不久以前,还在屋里被大人骂“吃白饭”、买件汗衫还要请示姆妈的小姑娘,这个见了人难为情兮兮、抿嘴笑的小姑娘,现在变得这样果断。⑧

书中最让人欣慰的当是阿惠这个姑娘的成长了。小说的前半部分,阿惠是一个受气包,可是当她真正接触到新的潮流时,她骨子里的温和、韧劲让她勇敢地冲入时代改革的潮流中。后半部分我们看到阿惠的变化与成长,她甚至努力去拯救被关押的阿侃。

其实,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聪敏、勇敢生活的女子。吴老太太在动荡岁月中担负起家族的重担,保护着吴家祖产,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吴老太太代表着传统苏州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张师母由奢入俭,面对不争气的丈夫、儿子,她也是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家中光景四处奔走。

《裤裆巷风流记》的女性叙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两个角度来解读。从日常生活角度来看,裤裆巷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状况让女人们使出百般武艺去改善这种状况,在天井里为了油盐酱醋发生的那些争执虽显得那么市侩,却也充满着烟火气,这也是苏州小家子气的一种表现。而在情感生活方面,女性却都是温柔而感性地存在着。少女阿惠为了哥哥的房子问题愿意做吴克柔的二婚头,对待孩子她总是贴心的,面对和乔乔的情感纠葛她主动放弃,后来阿侃入狱她努力攒钱……这样温柔似水、心思细腻、默默奉献的女孩子,正如苏州的小桥流水般静默而缓缓地流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女性文本尝试性别叙事的新路径,通过对宏大历史事件进行迥异于男性叙事惯例的改写,来实现对坚硬而虚妄的男权文化的颠覆与戏弄。《裤裆巷风流记》是女性主义对日常生活描写的代表,范小青通过女性视角叙述着裤裆巷的悲欢离合。我们看到苏州这个古城在现代化的大时代背景下,生长于兹的女性是如何拥抱自己的小确幸。这样小家子气的书写恰恰让我们见到了最真实的苏州日脚,而在这日复一日的光景里,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韧”这一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女性主义写作进入成熟阶段,女性作家对女性外部命运、社会历史处境的关心,转向对性别存在的生命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内在探寻。范小青的小说创作也受到这股潮流的影响,《裤裆巷风流记》运用方言叙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讲述,生动地描摹了苏州的风俗人情,在时代巨变的当下,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记录,思考苏州的文化传统何去何从的命题。

苏州人杰地灵,苏州历来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闻名,无数文人骚客留下的文章典籍,大都以他们为主体。

然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只能是苏州极小的一部分,苏州的绝对量是芸芸众生、市井小民,是他们的喜怒哀乐。⑨

同为吴语小说代表性的女作家,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使用方言的频率明显多于王安忆的海派小说,这让我们看到真实活泼的苏州。方言写作,特别普通话背景下的方言呈现,凸显了地域文化与风情,凸显了身份主体。范小青对于方言的处理是对其加以注释以便读者理解。方言写作一方面再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民情,也是对普通话叙事的一种丰富。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写实”的多数作品,描写了人在环境中无法超越自己的人生境遇,而范小青的作品在描写人和历史境遇的过程中,用苏州文化的韧性表达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这样平淡、世俗的日脚苏州人照样过得安稳。

王尧先生曾经评论道:“范小青的小说始终有一种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这个城市的根本。这个城市散发着种种旧式的气息,因而让人觉得苏州人的生活似乎总是传统的、旧式的,因为这个城市把新的东西也会做旧,把新的东西包装成传统。这种传统和旧式会在小说里演化为一种氛围、色调、情怀,苏州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都带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读者会把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是‘怀旧’之作。”⑩

范小青小说的“怀旧”气息在《裤裆巷风流记》中,通过对女性和时代的描写,表现了其对苏州日脚的怀念,对日常叙事中美好的向往。这样女性化的叙事角度,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城市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最好的注解。因文化命脉的流传,因一代代人的坚韧、守候,苏州的城市气质不会改变,苏州人的温情不会变。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 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第28页,第41页,第28页,第29—30页,第45页,第197页,第186页,第1页。

⑤ 李雪:《范小青佛理主题小说诠释》,《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⑩王尧:《转型前后——阅读范小青》,《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苏州人风流方言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轮上风流载春秋
芳华不再亦风流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最是那水一般的温柔
兼职者的风流史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