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书法理论对当代书法实践的指导
——以杨宝林书法艺术为考察对象

2018-01-28 14:38叶立群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宝林书法理论

⊙叶立群 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 沈阳 110031]

杨宝林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理论家、书法家,书法文献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曾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2011年和2017年分别在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博物馆、辽河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

作为古典文学教授,杨宝林在唐诗与《红楼梦》等领域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作为书法理论家,他在古代书法理论、书法史,特别是刘熙载书论研究上,不断推出既有理论深度、文化高度,又具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术成果;作为书法家,他已逐渐成为当代学人书法的典范之一,通过学养的持续提升,将文化的、审美的、艺术的精神不断注入笔端,在尺幅之间尽显文墨相兼的美学风范和不溷流俗的精神特质。

近年来,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已经成为书界乃至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学养特别是深厚的书法理论修养,更为关键的是,他能够将优秀传统书法理论融入当代书法实践,通过对书作内容性的强化、书法美学的重构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走入了融会古今的新境界。

一、文墨相兼:杨宝林的学人书法

王羲之《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也。”①唐张怀 《书议》云:“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②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与文化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杨宝林为学者出身,他学书,走的是先文后墨的路径;对于他的书法特色和艺术成就,以文墨相兼点题,可谓切中肯綮。

杨宝林由文入墨,以墨弘文,近年厚积薄发,特色彰显。最能代表他的成就和特色的,当属2011年和2017年两度书展的书作,尤以2017年书展中八个版块的作品为最佳。

在“辽宁书史”板块,他以《韩择木四条屏》等16件作品,勾勒了辽宁书法史,穿越时空,以书法的形式追踪辽宁书法大师的足迹,激活了辽海文化的精魂;“诠释融斋”板块,共10件作品,以手卷、对联、读书笔记的形式书写了研究刘熙载的心路历程,既见学人书法之神韵、风骨,又见中国书学理论之精深博大;“饮水思源”板块共有《赠丛文俊先生八言联》等4件作品,逸笔草草,传递着无限意蕴,于空灵清润中见拳拳之心;“情系盘锦”板块,以赋的形式书写在他生命中留下重要印记的盘山县;“走进红楼”板块,有对联、随笔、学术短论和《红楼梦》诗词解读等8件作品,他凭借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以书法的形式书写了对《红楼梦》内涵的深刻理解;“寻梦兰亭”板块,有集兰亭联、咏兰亭诗、学术短论、随笔等共9件作品,既传递了追踪书圣、梦圆兰亭的文化之享,又表现了从王羲之书法中所领悟的圆熟的艺术技巧;“抱朴心画”共16件作品,内容全部为其书法观。汉杨雄云:“书,心画也”③,这一板块是杨宝林以书法形式所展现的对书法至境的理解,其古雅的书风,优美的意境,反观着书家的内心;“诗文撷珍”板块,书写古代时贤诗文,尽显尚古出新的艺术追求。

由上述代表性作品可见,杨宝林的书法功底深厚,技法丰富。他以厚重博大的学养为底蕴,博采各家之长,既端庄大气,朴茂厚重,又点画飘逸,体势奔放。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书法充满着当下书坛较为缺乏的“风化韵流”④的文人气和书卷气,表现出至为高远的格调、气味与气象。

二、含英咀华:杨宝林的书学研究

韩愈《进学解》云:“沉浸郁,含英咀华”⑤,意为体味经典的精义。杨宝林的书学研究,基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特别是古典文学修养及研究古典文学的学术训练,能够做到优游涵泳,含英咀华。他以理性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审美的精神,通过对古代书论、书法史的研究,初步完成了自身的书学理论体系建设。

杨宝林的书学研究共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刘熙载研究。刘熙载为清代著名学者、中国古代书学重镇,以辩证论艺著称,被誉为东方的黑格尔,其代表性理论著作为《艺概》,《书概》为其中论书的部分,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⑥的方法,精辟而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书法理论。杨宝林对刘熙载的研究,兼顾了其书法理论、作品和行迹,以“大文艺观”为立论,通过对以《书概》为核心的书法理论的剖析,深入阐发了中国书法的哲学基础、文化传统,书家的修养,书法的美学精神与艺术风格等。二是辽宁书史研究。全面梳理了辽宁书法发展的脉络、书家成果和艺术风格,发掘和考证了诸多被历史灰尘遮蔽的书家和作品。如他所考证的唐代书法家韩择木是辽宁义县人这一成果,将辽宁书法史提前了五百年。三是古代书法美学与理论研究。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对书法的意境、技与道、神采与形质、天然与功夫、美与丑、雅与俗等审美范畴内的问题,均做了具有学术高度的分析与论证。四是对当下书坛生态和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重点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深度、实践和问题导向的研究成果。

三、融会古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杨宝林的学人书法和书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代文化艺术领域中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这种存在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和理论的本身,还体现在理论对于艺术实践的指导。杨宝林书法成就的取得,与他对传统文化和书法理论精华的有效汲取有着重要联系。他能在学书中理性把握艺术传统与艺术规律,“挹其菁华”,“存精寓赏”⑦,“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达到“学书之至”⑧。

在杨宝林的书学理论研究中,最具深度与高度,且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一是对文墨相兼的阐释;二是对技道观、兼容观的理解;三是对以自然、含蓄、真率为核心的书法美学观的阐读与生发。

作为具有中国传统风范的知识分子,杨宝林所理解、阐释和实践的文墨相兼,首要在于源自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人格修养,核心在于学养。张怀 《文字论》云:“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⑨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云:“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现,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耳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⑩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提出:“善书者不出廉、立、宽、敦四字。然则欲从事于书,莫如先师夷、 。不然,则顽懦鄙薄之书,且将接迹于世也。”[11]杨宝林在研究中既认识到了“书法人品论”的局限性,又特别强调人格修养是书法文化得以发扬的基础,崇尚文人之风骨。关于学养,同样是中国传统书论中所特别强调的,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中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12]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强调书家的学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13]泽古深者书自工,作为古典文学教授的杨宝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外以儒修其身,内以道治其心,并力倡与古为徒,追求文质彬彬。他在深研古代书论,考察当代书法状况后,指出了书法文化缺失、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的存在。同时身体力行,完成了大量原创内容的书法作品。他的作品,遵循了“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14]的古训,神、气、骨、肉、血五者兼备,且极具温柔敦厚之风和超然飘逸之气。

技与道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传统书论的重要范畴。苏轼在《跋秦少游书》中论及:“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15]元郝经《论书》:“然从技入于道,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16]刘熙载的技道观,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根据杨宝林的理解,刘熙载技道并重,但强调书法先要有法,再由有法过渡到无法,先要有为,再由有为过渡到无为,从而达到技进乎道的目的。杨宝林学书,“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17],始终遵循以“二王”为主体的谨严法度,时时恪守古训古法,又不为定势所限,取法多元,博采兼收,追求无穷变化,脱旧出新,独树一帜。他的书法,沉着顿挫中见变化牵掣,于平正中见奔放,于规矩中见飘逸,既存朴质书风,又现妍美流变,逐渐进入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审美至境。刘熙载辩证论艺,对于矛盾、冲突的事物,有着通变和兼容的倾向。在对刘熙载等的研究中,杨宝林进一步厘清了长期游离甚至对立的碑学与帖学的关系:“合之两美,离之两伤”[18],碑帖兼容,也许是中国书法的最佳出路。因此,他习书从帖学入手,尽得帖的流美,又吸纳碑学之精华,兼得碑的厚重。风神骨气和情趣意蕴兼备,形成了既圆融浑朴,又宏逸秀润的美学风格。

汉字书法艺术,是博大、厚重的,也是千姿百态和不拘一格的,与之相关的美学观,同样因时、因势、因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把笔抵锋, 乎本性”[19],杨宝林认为,刘熙载书学的审美崇尚,是将所积淀的中国文化精神、传统的书法美学精神与个人美学趣味相融后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核心是书法美在自然、含蓄和真率。刘熙载追求本色、自然,提出“学书者始由不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20],认为文不修饰就是修饰到了极点。他指出,书法的含蓄主要表现在笔法与格调上,反对书家过分呈才使气,笔画真力弥满而不外显,则含蓄蕴藉,引人深思。他深知“‘真率’二字,最为难得”[21],恪守“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22]的原则。真率,是其为人为文的至高追求。杨宝林书法所呈现的美学精神,与他所理解的刘熙载的审美崇尚高度契合。他在习书过程中,不断体味传统书论中所蕴涵的审美元素,并通过吸纳精华、剔除糟粕而使自身的书法审美空间得以重构,并以至理、本性、真情为统领,不刻意求工,以天真烂漫为师,逐渐进入了澄明、高旷的美学境界。

可以说,杨宝林书法创作的成果是其理论成功的重要注脚。他以优秀传统书法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书路径,对于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乃至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价值和借鉴意义。

①⑧[19]戴丕昌、范乡之编译:《古代书论选译》,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第224页,第37页。

②⑨ 栾保群主编:《书论汇要》(上),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第166页,第167页。

③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第79页。

④ 何绍基:《何绍基书论选注》,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26页。

⑤ 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崇文书局2010年版,第308页。

⑥[20][21][22]刘熙载:《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6页,第437页,第422页,第165页。

⑦ 孙过庭:《书谱》,中国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⑩[15]张春林编:《苏轼全集》(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4页,第1438页。

[11]刘熙载:《刘熙载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页。

[12]张春林编:《苏轼全集》(上),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3][17]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第38页。

[14][16]包备五:《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读》,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78页,第230页。

[18]杨守敬:《评碑评贴记》,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页。

猜你喜欢
宝林书法理论
书法
书法欣赏
小学语文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书法
书法欣赏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吴宝林
都是短信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