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老汉的转变与柳青的自我规训

2018-01-28 14:38王科州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互助组创业史柳青

⊙王科州[伊犁师范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在《创业史》(第一部)中,梁三老汉是柳青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柳青“一方面按照生活实有的样子,充分写出了他作为个体农民在互助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的苦恼、怀疑、摇摆,有时候甚至是自发地反对;另一方面,又从环境对人物的制约关系中充分发掘和表现了梁三老汉那种由生活地位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终于要走新道路的必然性”;事实上,梁三老汉这一形象“不仅深刻而且浑厚,不仅丰满而且坚实,成为全书中一个最有深度的、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物”。①亦即梁三老汉的典型性在于他的转变。梁三老汉能够朝着以梁生宝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势力方面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先进势力对他的争取、帮助、斗争。“《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他之所以受到赞扬,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把自己的父亲看作父亲,而是看作是一个愚昧的农民”②。在小说中,当梁生宝从吕老二手里买了一头牛犊时,保守、谨慎的梁三老汉要去悔退,梁生宝笑他:“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过法”“照你的样子,今辈子也创不起业来”。③解放后土改结束,梁生宝入了党;老汉让生宝退党,可他得到的回答是:“‘你那是个没出息的过法!’小伙子用十几年前买吕老二的牛犊时同样的话回答他,口气比那时更大、更傲。”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梁生宝眼里,梁三老汉是落后、愚昧的老一辈农民;这样一来,梁三老汉就由继父变成了教育对象。梁三老汉的转变足以证明梁生宝教育策略的成功,这也是梁生宝成为社会主义新人典范的缘由之一。

梁三老汉的转变是这样完成的:

第一步:惊慌失措的新开始。土改后分到了土地,“他那灰暗而皱折的脸皮上,总是一种不稳定的表情:时而惊喜,时而怀疑”⑤。“常常天黑严了,老汉还在分给他的地边上蹲着,好像害怕地里的土块被人偷走似的”⑥。老汉对这一切心存疑惑,忐忑不安地问生宝那十来亩稻地要不要像往年一样交租,当听生宝说要发土地证时,老汉茅塞顿开,“仿佛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精力,注入了梁三老汉早已干瘪了的身体。他竟竭力地把弯了多年的腰杆,挺直起来了。到了春天,好像气喘咳嗽的病也见轻了些。他丢了棍子,满草棚院忙乱着”;从此,老汉开始憧憬着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里的长者,他“带劲地干着庄稼院永远干不完的杂活”。⑦他不把劳动当作劳动,而把它当作享受,他越干越舒服。忠厚的老汉一边做着会过上好日子的美梦,一边纳闷梁生宝不热衷于“创立家业”而热衷于“办工作”。在老汉眼里,一心为公的梁生宝是“大人物”“梁老爷”,更是位“梁伟人”。老汉不满意他对公事的热心,不满意他办互助组;他对富裕中农郭世富家新起的瓦房很羡慕,他被郭世富盖房的热闹场景深深地吸引。“他在地多的人和能干的人面前,有一种难以克制的自卑感”⑧。当别人议论梁生宝和他的互助组时,他只能“憋气”地听着。梁生宝分了从郭县买回的新型稻种,老汉知道自家的稻种不够了,忍不住抱怨了几句,梁生宝“笑继父的做人标准——自私自利是精明,弄虚作假是能人,大公无私却是愚蠢”⑨。看老汉动了气,梁生宝“很严肃地用他在整党学习会上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老汉被说动了心,但“他弄不清楚许多概念”“他只相信他见过的”。⑩这时的梁三老汉还不能接受梁生宝和他的互助组。

第二步:老汉拆台扯生宝的后腿。“庄稼人都是务实的人”[11],但梁生宝“为了公众事务把世俗人情撇在一边,这种心情,是梁三老汉所不能理解的。他一辈子老实、无能,对环境的压迫逆来顺受,人生的目的十分微小。他看不惯生宝这股叱咤风云的劲头!就像他真是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宝做些什么事,一点儿也不和老人商量。梁三老汉也不情愿问他。问他做什么呢?人家在党!啥事,人家都和党里头的人商量哩。还来问他爹做啥?”“要不是碍着生宝他妈的情面,哼!他绝不让生宝这样黄风雾罩地闹腾!不是正经庄稼人过光景的动静嘛!老汉总觉着这个行动里头,潜伏着某种可怕的危险。只有少数心大性强的人,才敢这样大闹乾坤。一旦爆发出来危险,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老汉却不能出面阻挡,因为生宝他妈在炕上坐着哩”。[12]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梁三老汉的心理——一方面,他对梁生宝忽略他作为父亲的存在和情感沟通的需求而不满;另一方面,他又对梁生宝的闹腾表示担心,生怕生宝遭遇什么不测。“从前,梁三老汉只是在村人面前感到自卑,现在他在生宝面前也感到自卑了。他几乎没有一点信心,开口说服生宝不要闹得太大”[13]。梁三老汉对梁生宝的这一看法,既表现了他面对新形势时的左右为难,又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自尊、自爱。他对生宝进山安危的担心,则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人父的充满人情味儿的一面。老汉认为进山很危险,他不想坐等出了事再说话,于是他就去找下堡村乡政府的卢明昌支书,希望卢支书能出面拦住梁生宝。最终,卢支书的话使老汉放了心,他没有当面阻拦梁生宝进山,反而在梁生宝进山前流露出了父子深情。

第三步:老汉彻底信服。在梁生宝进山期间,农技员韩培生住在梁生宝的草棚屋,他感到老汉装了满肚子的牢骚,当他试探老汉时,发现老汉的心跟孩子的心一般纯洁,只不过几十年的旧思想在他的头脑里凝固了,一时化不开。韩培生相信老汉心里在关心互助组的事情。有几次,黄昏的时候,他发现老汉不在草棚院。他出门去看,老汉独自一个人,秘密去看互助组的“扁蒲秧”。我们借韩培生的眼睛就不难发现,这时的梁三老汉虽然很固执,但他对互助组的关心绝不亚于那些实心实意的组员。在他身上“既有翻身的喜悦也有因循的踟蹰,既有勤劳、淳朴、正直的美德也有狭隘、保守的思想,既有老人有麻木、倔强也有孩子般的天真、纯洁和令人解颐的幽默”[14]。韩培生走时互助组已发生分裂,但梁生宝从山里回来后,很快就收拾了残局,还收了白占魁。“梁三老汉,经过了买稻种的事实,进山割扫帚的事实,面对着两户退组而不动摇的事实,他对儿子从心底里服气了。‘在党’可以把一个庄稼人小伙子变得这样强大,窝囊受气一辈子的梁三老汉,有什么话说呢?梁三老汉给人夸口说:宝宝有这个气魄,把十亩地和一个草棚院一脚踢了,肚里也顺气。要干,干吧!”[15]虽然吸收白占魁入组超过了老汉的想象力,但是梁生宝得到了卢支书的支持,最终取得了成功。而“所有原来反对的人,包括娘老子,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生宝了”[16]。经历这些风波,梁三老汉对梁生宝和他的互助组刮目相看,老汉彻底被征服了。在阴历十一月二十三黄堡镇逢集的时候,当听到人们高兴地议论梁生宝和他的灯塔农业社,老汉流了眼泪。因为“他想起了他爹和他两辈子创业的历史。实在说:那不算创业史!那是劳苦史、饥饿史和耻辱史!”在大家的推拥中,他先打了油,“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17]至此,梁三老汉的转变已经全部完成了。

在梁三老汉身上,我们能观察到“土地—农民—革命”之间存在的全部复杂性。《创业史》这部小说,对梁三老汉在“革命”和“不革命”之间选择的犹疑、痛苦进行了展现。在梁三老汉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内在精神向度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仅体现为一个过程,还体现出一种社会变革的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转变是发人深思的。这不仅仅与作家的生活经验和创作经验有关,还与作家对农民和革命及社会变革关系的思考深度有关。

就生活经验而言,柳青自我改造的自觉性超过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他在这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同辈作家中首屈一指。“柳青与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少,甚至与五四的新文学传统都比较隔膜的作家不同,柳青上过正规的中学,有相当高的英语水平,翻译过英文小说,大量阅读并很喜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而且,这种对西方文学经典的热爱伴随着柳青的创作生涯,特别是在《创业史》的创作前后”[18]。

由于受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柳青相信作家只有深入生活,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写出好作品。他要写一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巨作,歌颂新农村怎样诞生、新农民怎样成长。1953年,他自愿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落户,并要求撤掉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专心写作。他这一待就是十四年。当年就有记者在文章中写道:“柳青完全农民化了。矮瘦的身材,黧黑的脸膛,和关中农民一样,剃了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他穿的是对襟袄、中式裤、纳底布鞋。站在关中庄稼人堆里,谁能分辨出他竟是个作家呢?”在皇甫村村民的眼里和心中,“这个黑瘦的老汉,和他们一样,也是个庄稼人”[19]。

柳青农民化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出生于农村,融入农民是很自然的;二是他曾进城、出国,当他再回到农村时,又有一个主动转变的过程,即“去作家化”的努力。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深入生活,才使他作品里的那种鲜活和真实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创业史》就是他深刻认识生活、长期观察生活的结果。

就创作经验而言,1956年柳青出版过一本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这个集子共收了八篇作品,其中就有七篇是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皇甫村及其周围各村出现的一些真人真事。如果把《皇甫村的三年》和《创业史》对读,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人物是小说的原型。如:王家斌—梁生宝,高梦生—郭振山,陈恒山—任老四。柳青勤于思考,勉于实践。他一直努力摸索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种谷记》里还有旧现实主义影响,而在《铜墙铁壁》的创作中虽然克服了这种倾向,但又出现了‘真实性’不足的另一种倾向。两部作品的得失,使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典型化获得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为《创业史》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

写作《创业史》,柳青四易其稿。1956年完成第二稿时,他因没有“写出人物的感觉”而搁笔许久。在搁笔期间,他研究各种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品,深入钻研创作手法。

“柳青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准则,对人物作了多方面的描绘。如梁三老汉,作者把他的落后、保守、自私和朴实、诚恳、勤劳、善良等各方面都作了恰如其分的表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合情合理地描绘了他前进的历史脚步”[21]。《创业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同柳青的求真、求实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22]。

此外,柳青还对农民和革命及社会变革不断地进行思考。《创业史》是一部未竟之作。按照创作计划,柳青要写四部,主要写合作化时期的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成立,小说的高潮在最后,他要在第四部里完成对合作化看法的全部表达。柳青坚持在第一部的结局保留了毛泽东1953年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阐释,并告诉女儿,“这是为第四部留的一个口子”;“《创业史》的第四部,主要内容是批判合作化运动怎样走上了错误的路。我写第四部要看当时的政治环境,如果还是现在这样,我就说得隐蔽些,如果比现在放开些,我就说得明显些”。[23]但第一部1960年出版并引起轰动后,现实已发生剧变——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是1953年制定的,按照总路线的方针是十五年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但现实是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部合作化了,人民公社建立也仅用了两三年;最终他没能实现这个设想。可以说,《创业史》是柳青最大的成就,也是柳青最大的遗憾。

《创业史》奠定了柳青在“十七年”文学中的地位。半个世纪以来,《创业史》从问世之初的好评,到被否定、被边缘,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陕军东征”,柳青作为一个文学传统的影响时不时地被人提起。到了21世纪,柳青的精神和意义再度回到公众视野。

柳青深入农村生活十四年,他的做法无论对当时,还是对现在,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宣扬柳青精神,号召向柳青学习,学习什么?其重点应该是: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二、了解人民、讴歌人民”[24]。因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5]。“我们学习和弘扬柳青精神,首先,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柳青对人民群众的文学情感”;“其次,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柳青对人民群众的文学责任”;“第三,我们要学习和弘扬柳青对人民群众的文学坚守”。[26]是生活成就了柳青的创作,在21世纪,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学习柳青,因为时代需要柳青这样的作家。

① 严家炎:《谈〈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的形象》,《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

②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5][16][17]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第26页,第21页,第23页,第42页,第129页,第133页,第278页,第285页,第287页,第88页,第532页,第542页,第572页。

[14]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18]贺仲明:《一个未完成的梦———论柳青〈创业史〉中的改霞形象》,《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

[19]张江、贾平凹、白烨等:《柳青的意义》,《人民日报》2015年8月14日,第024版。

[20][21]徐文斗、孔范今:《论〈创业史〉的典型化》,《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22][25]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疆新闻出版》2015年第6期。

[23]宋诗琦:《〈创业史〉作者柳青百年:一生不敢说真话》,凤凰网,2016-04-27,第 524 期。

[24]阎纲:《柳青创造了两个奇迹》,《文艺报》2016年7月8日,第003版。

[26]钱小芊、景俊海等:《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弘扬柳青精神》,《光明日报》2015年5月26日,第007版。

猜你喜欢
互助组创业史柳青
柳青的创业史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柳青女儿为父亲写下38万字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