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图书馆的典范
——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为例

2018-01-28 04:3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4期
关键词:书库馆藏储存

高 雅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馆藏资源增长的无限性和馆藏空间的有限性是全球图书馆长期以来存在的难题之一。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已经越来越多地以电子资源的形式出现,但是实体文献特别是纸质文献的收藏、组织与利用仍然是图书馆的主要业务之一。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文化投入的不断加大,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出现迅猛增长,与之相应出现的是馆舍空间紧张、收藏库容不足等问题,文献数量激增与馆藏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馆藏分布、提高馆舍空间与文献资料利用率,是国内外图书馆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考察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行模式,以期为我国储存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1 储存图书馆简介

储存图书馆英文名称为DepositoryLibrary,或Repository Library、Storage Library,国内又译为贮存图书馆、储备图书馆、保存图书馆或者寄存图书馆,比较常见的名称是储存图书馆和贮存图书馆,是指为了解决图书馆收藏空间的紧张状态、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图书馆空间和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而设立的专门用于收藏利用率相对较低的文献资源,以备使用的图书馆。[1]

目前储存图书馆的文献储存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密集书库、高密度书架、自动存取系统。其中,最为先进的自动存取系统(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以下简称ASRS),又称自动化仓储系统、高密度自动仓储系统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自动存取系统就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工业化仓库得以应用,近年来逐渐被一些研究型图书馆所采用,主要用于利用率较低的文献资料的高密度存储。1991年,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图书馆可能是最早采用ASRS的图书馆。在该系统中,图书资料存放在金属箱中并置于高度达35英尺(约10.67米)的书架上,使用机械手在书架上存取资料箱,通过机械手水平或者垂直的迅速移动,在书架和图书馆前台间传送,工作人员无需进入书库,其文献存取工作一般在数分钟内完成,存取效率大大高于高密度书架。[2]自动存取系统已在北美地区的储存图书馆中得到应用,曼索托图书馆即是个中翘楚。

2 曼索托图书馆概况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1年,由克雷雷尔图书馆(The John Crerar Library)、迪安吉罗法学图书馆(D’Angelo Law Library)、埃尔克哈特数学图书馆(Eckhart Library for Mathematics)、曼索托图书馆(The Joe and Rika Mansueto Library)、雷根斯坦图书馆(The JosephRegensteinLibrary)、社会服务管理图书馆(Soci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Library)6个图书馆组成,其馆藏量为1,130万册,是北美地区排名前十的研究型图书馆。[3]其中,曼索托图书馆是芝加哥大学的高密度储存图书馆,以其主要赞助者芝加哥大学校友Joeand Rika Mansueto夫妇命名,于2011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该馆是采用ASRS进行密集存储的典型案例,被称之为储存图书馆的“芝加哥模式”。

2.1 创建背景

据统计,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大概以每年15万册的数量增长,各个馆舍的空间面积已经无法满足馆藏的存放需求,储存图书馆由此提上日程。曼索托图书馆的投建起缘于一份教职工委员会的提案,其中,指出要重视学术资料馆藏的增长,并为学校师生提供持续性的科研服务。在芝加哥大学,很多学术论文、政府文件、期刊杂志、特藏等都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获取,研究者可通过在线目录查询而无需在开架模式中浏览。将这些资料转移到地下书库,可以使旧馆中开架区间的空间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曼索托图书馆的建设,一是为了释放更多的阅览空间,二是为了方便校内师生利用馆藏。早在20世纪40年代,原本的运动馆被拆除,雷根斯坦图书馆得以建成,之后为了修建曼索托图书馆,又利用了网球场的场地。与很多储存图书馆建在偏远地区不同,芝加哥大学将曼索托图书馆建在校园内部,与雷根斯坦图书馆相毗邻,强调了图书馆系统的向心性,更加方便了校内读者的使用。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馆员Richard Boss预测,未来会有相当可观数量的图书馆借鉴曼索托图书馆的发展路线。[4]

2.2 建筑外形

曼索托图书馆位于雷根斯坦图书馆的西侧,两者之间有一条长廊相联接。该馆由Helmut Jahn主持设计,耗资8,100万美元,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英尺(约2,300平方米)。其建筑外形为一个椭圆形的玻璃穹顶,形如“巨蛋”,顶部最高处为35英尺(约10.67米)。“蛋壳”为玻璃和钢架结构,由3层玻璃嵌板组成,共计691块。所用的特殊玻璃可以隔绝73%的太阳热能和99%的紫外线,同时可吸收50%的日光。[5]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阻隔外部热力,减少内部热量损失,使得馆舍冬暖夏凉,采光充足,为用户创造十分舒适的阅览环境。其独特的外形兼具美感与功能,被称为芝加哥的标志建筑之一。

2.3 内部设置

曼索托图书馆的主体由地上大厅及地下书库两部分组成。为保护校园风貌,地面只有一层,包括阅览大厅、流通服务中心和文献保护部门,地下部分是深入到50英尺(约15.24米)的高密度书库。

(1)阅览大厅。位于南面的大阅览厅面积为8,000平方英尺(约743.2平方米),设有180个阅览座位,桌上装有日光灯、电源插座、数据对接装置。阅览大厅西侧靠近流通台的地方设有3个研究隔间,其中2个研究隔间可供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读者预定,时间限期为2周;另一个研究隔间配置有耳机、CD播放器、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为利用馆内录音资料的读者提供便利。研究隔间的一侧放有彩印装置,可为读者提供复印、打印、扫描等服务。阅览大厅内有安全无线网络覆盖,便于读者在线检索馆藏或上网查阅资料。阅览厅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服务的人性化,被称为芝加哥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学习空间,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6]

(2)流通服务中心。流通服务中心位于一楼中部,负责处理读者的借阅请求。该部分通过升降设备与地下书库连通,当系统内接到读者的索书要求时,由自动存取系统内的机械手取书,之后通过升降设备送至流通台,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读者取书。归还的图书资料也通过升降设备在地下书库内归架。

(3)文献保护部门。图书馆的文献保护部门位于一楼北侧,占地6,000平方英尺(约557.4平方米),是集文献保护与修复、数字化加工为一体的部门,设有最顶尖的数字化工作室与文献修复工作室。该部门的使命是收藏、组织文献信息资源,为芝加哥大学的科研教学长期利用提供保障。其中,文献修复工作室的服务内容包括书页修补、文献重订、专业培训等;数字化工作室主要负责将书库内的各种纸本文献进行数字化,包括印本书、手稿、图谱、档案资料等,数字化的文献资料可提供给读者在线使用,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ASRS对这一部分资料进行实物阅览。[7]

(4)地下书库。地下部分的的高密度书库高度为55英尺(约16.76米),设有12,000个书架和24,000个金属箱,每个金属箱可放置100余册图书或期刊,整个书库可容纳350万册藏书。书库内装置有5个高度为50英尺(约15.24米)的起重机,用于书库与流通台之间的文献传递。

3 曼索托图书馆的自动存取系统

3.1 储存环境

曼索托图书馆的地下仓储是封闭式的,可通过系统调节温度与湿度。书库的墙壁厚度为30英尺(约9.14米),还有5英尺(约1.52米)宽的缓冲空间和衬垫墙,确保恒温恒湿,书库内长年保持60°F(约15.5℃)的温度和30%的湿度,为文献保存提供最为适宜的环境。墙体是防水的双层保护系统,外层泥浆墙体加内层预制混凝土墙体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渗水漏水,书库内无起火源,而且高密度放置的书箱也使得库内无法为火源提供足够的氧气,确保馆内人员与文献的安全。[8]

3.2 藏书结构

曼索托图书馆内的藏书为不适用于开架阅览的文献,包括已经数字化或编有电子索引的期刊、大开本文献,以及需要置于稳定储存环境中的档案资料、特藏等。目前,从芝加哥大学其他图书馆转移至曼索托图书馆的文献已达到53,000立方码(约40,521立方米)。[5]书库内2/3的空间用来储存标准尺寸的书刊,1/3的空间留给超大开本的文献以及储存在档案箱中的特藏资料。

3.3 工作流程

文献入藏时,馆员对每册藏书进行数据加工并打上条形码,按照开本大小将文献存放在相应的金属箱里,箱子上也同样标有条形码,之后放置在高密度书架上。每个条形码都是唯一的,用于对每一册藏书实施精准定位。

整个存取操作都由自动存取系统完成。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OPAC系统查询所需的书籍并在系统内提交借书请求。系统收到请求后会根据条形码锁定资料的位置,之后机械手会取出书刊所在的金属箱,并通过起重机送至一楼流通台,馆员从箱内取出图书,扫描条形码后由系统自动登记出库,即可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还书时馆员同样需要对文献和书箱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以登记入库。每一册书刊的每一次取出与存放都要利用ASRS扫描其条形码,因此图书馆的电脑系统可随时追踪定位每一册藏书,书刊归还后也不必放回原本的书箱内。[9]

曼索托图书馆的网站上设有专门界面,提供非常详尽的借阅流程说明,对于检索定位文献、提交借书请求、选择取书地点的每一步都有图文说明。读者每单最多可借阅25册书刊,文献送至指定地点后可保管 7 天。[10]

4 启示与借鉴

曼索托图书馆是全美最大的使用自动存取系统的储存图书馆,其采用的系统与技术在国际上亦处于领先水平,其建造设计与运行模式的成功可以为我国建造储存图书馆与采用自动存取系统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4.1 收藏与借阅矛盾的有效调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图书馆大多采用“藏阅分离”的闭架模式,直到90年代,“藏阅一体”的开架模式才得到推广。两种模式的优势与弊端都显而易见,馆内文献的收藏与借阅到底应如何平衡,长久以来图书馆一直在寻找答案。

对于一线藏书,开架借阅的模式能够使文献直接面对读者,实现藏、借、阅一体化,既方便读者查找阅览,又能够有效提高文献利用率。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为了给后续入藏的图书留出空间,书架的每格都不能放满,因此需要占据更多的馆藏空间,而且后续入藏的文献数量及所需加维空间无法准确预估,一旦架位不够,面临的倒架工作量较大。除此之外,开架模式中图书丢失、损坏、乱架的现象较多,此方式并不适用于储存图书馆的文献资料。

在储存图书馆中,所有的文献都是利用率较低的二、三线藏书,读者对这部分文献资料并没有很高的阅览需求,因此,可以采取“藏阅分离”的闭架模式。曼索托图书馆实行的就是地下收藏与地上借阅的模式,这与传统的开架书库相比有几个优点:① 节省馆藏空间,使图书馆有更多的物理空间用以满足用户对媒体技术、社交互动、知识创新的需求;② 馆员可以从上架、排架、顺架等工作中解放出来,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优质的服务;③ ASRS可对图书进行快速查找、精准定位、自动传递,既避免了乱架、死书等现象,也使借阅请求能够迅速得到满足。

4.2 纸本文献与数字资源的相互补充及利用

即使在数字化环境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纸本文献的重要性,曼索托图书馆的投建使用正是反映了数字资源与纸本资源复合环境下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

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问题是著作权,如,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其馆藏中大量的纸本资源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其中80%的文献都无法提供全文的数字获取。即使像Google Books如此大规模的数字化项目,也只是实现很小一部分文献资料的数字化转化。[4]因此,纸本文献的保存与利用仍然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建立储存图书馆是大势所趋。

4.3 文献组织方式的便捷及优化

储存图书馆主要收藏过刊或利用率较低的文献。全馆的常规借阅区应定期对架上文献进行统计复选,将低利用率书刊下架并送往储存馆。储存图书馆内的文献可不必考虑读者分类浏览的问题,因此不用按内容分类的方法进行组织排架。为了提高仓储内每格书架的空间利用率,文献按照开本大小进行分类,将相同尺寸的资料放在相应的书箱中,水平的放在高密度书架上,如此可以大幅提高储存容量。

同时,为了方便文献提取,必须对所有入藏文献进行标识,揭示其在书库中的架位、各层等,该信息应能够定位到每册文献在馆内的具体位置。这一加工步骤可通过RFID很好地实现,即在入藏时给每册文献分配唯一条形码并录入系统,之后按照尺寸进行装箱上架,索书时可在系统内通过条形码精确定位。

4.4 读者服务模式的拓展

建立储存图书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信息资源保障,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服务。结合曼索托图书馆的实践,储存图书馆可依托其馆藏资源,开展馆藏查询、文献外借、电子文献传递、到馆查阅等服务。

(1)储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全部在OPAC中揭示,读者可通过馆藏目录查询到所有文献信息。同时储存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网页入口,介绍其馆藏、馆址、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

(2)储存图书馆应形成文献外借的流程。可参照曼索托图书馆,利用“我的图书馆”系统完成外借。当读者查询到在馆的某一册文献时,可登录自己的账户提交借书请求,储存图书馆在收到请求后,从仓储中定位该资料,并通过馆内运动系统送至读者指定的取书地点。

(3)对于少量定制内容的需求,或是为了印证而查阅的题名、出版信息等,储存图书馆可以在找到相应内容之后,通过扫描或拍照等方式将电子版发送给读者,其电子文档还可进行归类保存,以方便后续利用。

(4)读者对于数量较大的文献需求,如,丛书、整套过刊等可进行到馆查阅。储存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阅览室或独立的研究隔间供读者使用。读者可提出所需文献的阅览申请,也可预定研究隔间,由馆员取出文献后送交读者查阅。

4.5 文献保护与数字化

储存图书馆既是文献保存机构,也是文献保护机构,应设立专业部门,开展文献保护与修复以及数字化工作。可参考曼索托图书馆的模式,设立文献修复工作室,组建和培训修复团队,添置专门的设备与材料,对入藏的破损文献进行修复。同时,为了提高文献的长期利用率,储存图书馆应对其馆藏进行数字化,如,在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同时,将读者需求的电子文档集中保存并建立目录,便于日后查找;或者选取部分专题的文献进行集中数字化,经过组织整理后可以电子版的形式提供读者查阅。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应仅作为文献保护的手段之一,无需特别强调数字资源的数量积累。

4.6 合作储存的发展方向

通过新增空间和密集存储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当前馆藏空间紧张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纸本资源的不断增长与储存图书馆空间不足的矛盾迟早会出现。共建共享的合作储存模式才能够更大范围地减少复本对储存空间的占有。合作储存是储存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

5 结语

不论数字化技术如何发展,对某些原始形式的纸本文献的需求是不会消失的,为印刷型资料提供储存与利用的空间十分必要。在各种储存方式中,ASRS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将会成为今后储存图书馆发展的热门方向。

我国的储存图书馆目前以单馆独有为主,储存图书馆的发展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实践案例较少,已建成的储存图书馆一般采用密集书库的形式,尚无采用自动存取系统这一模式的实例。不过,国内图书馆已经开始进行高密度储存图书馆的尝试,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及中山大学图书馆已经在计划建设采用ASRS的全自动化高密度储存图书馆,其中有些已经获批立项或者进入设计阶段。[2,11]在此阶段考察与参照国外储存图书馆的做法,有利于各储存图书馆设计合理的系统运行模式,后续可结合各馆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

[2]肖容梅.高密度自动仓储书库:并非高不可攀——几种不同文献储存方式的建设与运营成本比较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28-35.

[3]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ibrary[EB/OL].[2010-06-15].https://www.lib.uchicago.edu/about/thelibrary/.

[4] Parry,Marc.AHigh-TechLibrarykeepsbooksatfaculty fingertips——With robot help[J].Chronicle of HigherEducation,2011,57 (42):12-13.

[5] The Joe and Rika Manseuto Library.Masueto by the Numbers[EB/OL].[2017-06-15].https://www.lib.uchicago.edu/mansueto/tech/numbers/

[6] Vaughan James.University of Chicago’s Joe and Rika MansuetoLibrary[J].ILAReporter.2012,30 (1):12-13.

[7] TheJoeandRikaManseutoLibrary.PreservationLaboratories[EB/OL].[2017-06-15].https://www.lib.uchicago.edu/mansueto/tech/preservation/.

[8] The Joe and Rika Manseuto Library.FAQ [EB/OL].[2017-06-15].https://www.lib.uchicago.edu/mansueto/tech/faq/.

[9] The Joe and Rika Manseuto Library.ASRS[EB/OL].[2017-06-15].https://www.lib.uchicago.edu/mansueto/tech/asrs/.

[10] RetrievingBooks[EB/OL].[2017-06-15].https://guides.lib.uchicago.edu/mansueto#s-lg-box-10241222.

[11]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贮存图书馆建设方案(修改稿)[R].广州:[出版者不详],2015.

猜你喜欢
书库馆藏储存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人梯书库”丛书
冬季养羊这样储存草料
探析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安防云储存时代已来
库中库:书库分层管理模式探究
精液长时间冷冻储存与冷冻复苏率的相关性研究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