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雨”之前先“布云”
——基于“深度学习”的习作教学例谈

2018-01-28 19:5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卢志芬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8年4期
关键词:落雨莫泊桑春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都小学 卢志芬

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应落实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习作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达成教师设定的目标,切实获得习作能力的提高,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以下,我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的教学,谈谈让学生在习作中“深度学习”的尝试。

一、现象描述

五年级下册习作一作文要求是: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

两年前:

教学此习作时正值初春,春雨绵绵好景致,心下便考虑让学生写写春雨。抽了个空,我让学生读了一下习作的要求,同时,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春雨。本以为老师布置过了,学生也去观察了,写起来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式写作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只有几位同学发了言,说得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细致地去观察,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趣,缺乏真实感受。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两年后:

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正式教学前一个星期我就开始琢磨怎样指导学生写好春雨这事儿了。颇为遗憾,那几天正巧不曾下雨。那个周末,我上网查看天气预报,说周六、周日要有雨。于是,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作前的指导,重点放在如何观察上。

果然,周日那天,雨下起来了。怕学生在家只顾玩忘了此事,我又通过家校路路通给学生发了信息:“给×××的话:下雨啦!这是春天的雨!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下雨时的情景及雨中的景物。要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用心去感受!”如此,准备工作算是做得比较充分了。星期一作文课上,我组织学生交流观察所得。学生发言踊跃,也非常精彩。当然,学生的习作更是没有让我失望。

二、问题诊断

反思第一次教学,问题在于我没有把“观察”这一课上好。学生虽然经历了一场春雨,但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观察过,体验过,所以也不可能写好。观察,最重要的是要独具慧眼,而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随意的性质,或者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地了解其特点、本质。所以,教师要多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第二次作文指导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我能够提前准备,未雨绸缪,作前在指导学生观察上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三、教学对策

“观察对于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习作,更离不开观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家门,走进广阔的生活大课堂,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去捕捉生趣,去感悟生命,去捕捉灵感。正如赞可夫所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

两次习作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以下三方面不容忽视。

1.精心备好“观察”课。我所说的“观察”课,是指在指导学生观察前,要先备课。之前,我也跟很多老师一样,以为要求学生观察么,只要跟学生说一声“回家观察”之类的话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上课前,要先备课;指导学生观察,也要先精心备好课。备课时,你应该充分考虑:这次观察的重点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观察的对象出发,怎样的方法是最有效的?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课备充分了,一切就了然于心,指导时才会不慌不忙,有条不紊。

第二次指导学生观察“春雨”前,我在备课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首先考虑,这次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以从哪几方面观察。有了备课时的充分预设,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颇有效果。我问学生:“观察春雨,我们首先要用眼睛去看。看什么呢?”学生马上想到“看雨从天上落下来时的情景”“看雨中的景物”等。之后,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又想到“看雨落在河里的情景”“看雨中的人们”等……学生说得兴味盎然,我趁热打铁,又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一定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果你亲自到雨中走一走,一定会发现你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好吗?下星期我们交流时,看谁最会看。”……

从写作前学生的交流看,这样的观察指导是有效的。有效的指导源于精心的备课!

2.亲自“下水”看一看。“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提到“下水”,我们马上会想到“下水文”。不错,写作文,需要教师“下水”。观察,同样也需要教师“下水”。要求学生去观察,教师自己不能置身事外,要做与学生相同的事,要亲自去看一看。教师亲自体验过了,就能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就说观察春雨吧。我也是切切实实到雨中体验一番的。所以指导时,我和学生很有“共同语言”。学生描述不够详尽的地方,我又能顺利地进行启发。比如,一同学说到:“雨很小,落在身上几乎感觉不到。”时,我顺势引导:“那你有没有仰起头,体验一下雨洒在脸上的感觉呢?”学生马上点头表示有。接着,学生就有了一段更为精彩的描述。很多时候,光动动嘴皮子是不行的。只有亲自“下水”去试一试,才知哪儿深,哪儿浅。

3.多次观察收获多。《莫泊桑拜师》一文中提到,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莫泊桑每天观察家门口的马车。莫泊桑连续观察好多天,才写出了令老师满意的作品。毫无疑问,想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必须经过多次反复观察。

观察春雨,我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到不同的地点,去观赏春雨飘落的情景,去感受雨中漫步的惬意。这样多次观察之后,学生对春雨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写出来的作文内容更加详尽,表达的情感也更真实自然。有同学这样描写在雨中漫步的感受:“雨很小,我撑着小花伞走在雨中。雨丝飘到伞上,我几乎感觉不到在下雨。我把伞移开,细雨便洒到我脸上,凉丝丝的,很舒服。”还有同学有与众不同的感受:“晚上,我躺在床上,静静聆听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感觉就像是一曲美妙的音乐。渐渐地,渐渐地,我伴着这音乐进入梦乡……”能写出这样文字,那一定是用“心”去触碰,去感悟的。

如果把学生写作文比作“落雨”,那么,认真细致的观察就是“布云”的过程。“云”布好了,“雨”自然而然就会落下来了。

猜你喜欢
落雨莫泊桑春雨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落雨大
春雨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春雨
记得
落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