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8-01-28 20:42谷春梅
图书馆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数字

谷春梅

(哈尔滨市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1数字图书馆建设意义

1.1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不仅是社会终身教育的基地,而且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存储方式,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和传递我国的经典文献[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增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竞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升级。

1.2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之一。未来的图书馆将是一个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并存的状态。数字图书馆作为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延伸,将会成为复合型图书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只有数字图书馆的高度发展才能为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资源保障与技术保障。

2数字图书馆建设要素

2.1 资源要素

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保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在新的环境下,如何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与市场化的数字资源形成错位的竞争,在信息资源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技术要素

数字图书馆建设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数字图书馆是将数字化信息以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进行存储、加工、处理后通过网络进行传输[2]。因此,数字图书馆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主体,与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辅助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将作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在多种服务形式并存、多种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过程中,还涉及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等多种技术。

2.3 人员要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图书馆已形成了一支具备较强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的馆员队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数字资源的建设,还是相关设备的维护都离不开馆员的支持。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馆员要拓宽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数字图书馆建设难点

3.1 重复建设

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包括自建资源和外购数据库。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初期,批量的传统文献信息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这虽然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质的飞跃,但同时也遗留了传统文献在采集时的重复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外购数据库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体现了馆藏实力,同时也拓展了服务范围。但各省市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几乎相同,这使得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率普遍偏低。

3.2 服务不均

读者获取图书馆服务要具备两种因素:一种是内在的自身信息素养;另一种是所处的外在信息环境。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读者利用数字图书馆的频率较高,而信息素养较低的读者在使用数字资源服务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造成了数字图书馆在不同读者群体间的服务不均现象。数字图书馆虽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同样也受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水平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地区的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3 产权不明

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式多种多样,资源类型较丰富。丰富的数字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传播,达到了数字资源的充分使用和资源共享的目的,但数字资源在流通和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知识产权问题,尤其是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采集的方式建设的信息资源存在着产权不明的现象。我国数字图书馆可供选择的版权使用方式主要有强制许可、独立授权许可和延伸性集体管理[3]。这几种方式各有优势,使数字资源的传播得到了基础的保障,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4 管理不当

数字图书馆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能较好地完成馆际间的有效合作,但由于其基础比较薄弱,在整体管理方面存在管理不当的局面。一些数字图书馆只对特定的用户群体开放,共享空间有限,没有发挥数字资源系统的信息保障功能。数字图书馆不仅继承了传统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的功能,但多数数字图书馆对于自身的教育功能开发不足,没有利用好自身的平台跨越因经济及地域造成的信息鸿沟。

3.5 专业率低

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不仅取决于资源建设的情况,同时也由馆员的信息素养决定。图书馆服务从过去的单一式向多样化转变,图书馆对馆员的专业要求也趋于多样化。一些图书馆在招聘员工时更倾向于图书情报专业以外的人员,对图书馆学专业的人员需求下降,这对图书馆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极为不利。经过图书馆学专业系统学习的人员对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根据自身的信息素养及时调整信息服务方向,而大量引进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员,削弱了图书馆队伍的专业性。

4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

4.1 精准开发资源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开发数字信息资源。首先,为了避免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数字资源的重复建设,要做好本地数字资源的查重检索。建立健全的检索系统不仅是数字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也是精准开发数字资源的前提保障。其次,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数字资源,只有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价值。最后,无论是建设本地数字资源还是外购数字资源,都要遵循行业标准规则,避免相同的数据信息以不同存储格式及数据库平台重复出现在同一数字图书馆资源库中。

4.2 以读者为中心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读者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前提。数字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读者教育问题,使读者能通过专业化的数字信息平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可利用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样化,数字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紧跟前沿技术,建设与多种终端设备相兼容的数字资源,消除由外在硬件环境带来的获取信息的障碍,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4.3 确立法律地位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密切相关。确立信息的法律地位,加快信息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虽然我国在网络通信、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信息的知识产权方面却缺少相应的立法规定。可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国信息法律法规,同时也对图书馆进行的数字化信息采集与加工给予明确的法律规定,既要保证信息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也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4.4 政府主导建设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根据我国国情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要想建设好数字图书馆,必须从全局出发,由国家统一规划、部署,由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建设,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联合发展。由政府出面协调各省市进行资源配置,使我国数字图书馆间的联合关系更稳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区间存在的服务差异,使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得到均衡发展。

4.5 注重人才培养

建立严格的馆员准入制度非常必要。在引进人才时既要保证馆员的专业性,也要注重馆员的多学科性。我国的馆员队伍建设相对落后,缺少高端人才的引进。因此,制定馆员的培训计划,定期对馆员进行培训,使馆员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及时调整信息服务的方向。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数字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答数字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