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2018-01-29 04:47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能力

曹 睿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赋予校外实践基地新使命

(一)校外实践基地承担着深化产教融合的艰巨任务

十九大报告正式宣布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高等教育正在以迅猛的步伐从大众化时期向普及化过度。地方高校作为承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主要力量,亟需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015年,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方政府相继颁布《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在政府的推动下,众多地方高校的布局和结构均发生根本性转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正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接口。

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转型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探索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融合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是形成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互动机制的基础,是促进科教成果向技术成果转化的纽带。教育与企业生产相融合,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办学活力。

(二)校外实践基地是促进“双师双能”型队伍培养的重要场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一个不懂工程的教师培养不出杰出的工程师。然而,在地方高校的师资构成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教师来自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缺乏实践能力。可以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邀请业界专家座谈,给学校教师传递业界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学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同时,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将教师下放到企业学习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师资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增加教师的学习锻炼机会,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转型。

(三)校外实践基地对于加强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高校的育人理念是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结合的产物。“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理念下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于实践培植育人的核心,在教育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职业情感得以滋养,在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与智慧得以提升。

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中的实习锻炼是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进行知识内化与迁移,同时进行反思,促进新知识的形成与能力的提升。校外实践基地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企业中真正的生产过程一般具有系统完整的工艺流程和大规模配套设施,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生产环节实现生产。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中进行实地观察学习和操作,可以有效解决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等诸多问题,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方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根据不同的办学定位,部分高校正在经历转型发展变革。面临战略转型的地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在规模与管理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校外实践基地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1.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基地建设需求。目前,地方高校的财政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与学生学费,社会筹资能力有限。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内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学生的逐年递增对高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有限的经费投入显然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地总数量不足,在校学生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实践基地中的硬件设施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2.未能深入领会实践教学的意义。将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纳入地方高校考核的任务,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又能帮助企业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解决技术难题。就目前而言,由于办学者和教学工作者对于实践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入,我国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发挥不够全面,制约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展。

3.未能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大部分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生存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比较弱。地方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鼓励仅仅停留在书面导向上,缺少具体措施。企业投入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相当数量的企业认为实习生的流动性与技术缺乏会影响企业人员稳定和效率提高。学校和企业二者之间缺乏共识,没有形成深入合作机制,校企合作缺乏活力。

(二)校外实践基地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偏低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历于一身的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现有人才引进机制的制约,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对于学历要求严格,能力考查不足。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涌入高校,具有丰富经验的科学技术人员被拒之门外。这些青年教师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历缺乏。学校制度层面的制约,导致教师外出参加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企业实践经历近乎空白,导致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发展,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给予学生有效指导。

实践教学基地的老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技能技不足。加之实践基地的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理念的冲突,未经过高校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的老师无法达到高校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标准。由于目前的管理机制无法做到校企之间师资的共建共享,“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指导需要。

(三)校外实践基地组织管理制度不规范

正式挂牌签约的校外实践基地较为稳定,且对于实习生的接收能力较强。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的实习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实习通常是以集体组织参观或自主参与生产工作的形式,踏足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流程。企业留给实习生的岗位通常不涉及技术核心,大多以干杂活为主,实习生无法真正融入企业。大多数高校对于实习结果的考核评定不够规范严格,部分学校只要求一份单位实习证明和实习报告。这种考核模式忽略了实习过程,造成学生对实习环节的不重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和目的将不能达到预期。

三、加强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路径

(一)加大投入,通过校企合作保障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针对大多地方高校实验条件较差、实践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实际需要,全面规划,积极争取资金,增加经费投入,完善配套政策,逐步实施。通过整合和共享资源的方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对接以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应用型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实现校企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有助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每年适当增加基地建设投入,促进基地数量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二)提高认识,增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力量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逐渐成为发展专业、创建品牌和彰显特色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可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参加挂职学习,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制,促进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双重能力的培养;开展专题讲座,聘请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深厚的行业专家担任高校客座教授;引进企业优秀管理人员、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以增强实践教学力量,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向。一方面,可鼓励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带学生深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交流学习,高校教师深入一线,一方面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身对行业发展的把握能力。

(三)规范管理,完善实践基地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必要时学校可与相应企业共同开发。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要求细化。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倾斜性政策文件,支持和鼓励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和校外实践基地要明确双方权责,通过校企互动、资源共享,谋求互惠双赢的局面。政——校——企三方要力争做到在思想上重视,从组织上加强,从制度上规范。落实具体措施,加强产教融合的规范管理,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争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我的基地我的连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