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

2018-01-29 10:02吕汝茵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音美许先生译诗

吕汝茵



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

吕汝茵

(石家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许渊冲教授提出诗词翻译“三美”理论,其中“音美”传达的策略与方法引起译界的讨论。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属性之一,以“韵文体”译诗能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诗的音韵美,而以“散文体”译诗容易消解唐诗中鲜明的音韵和悦耳的美学特征。许渊冲主张“以诗译诗”,其理论与实践为汉诗英译提供了启示。

许渊冲;韵文体;音美;韵律

一、 引言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最高形式,是极具音乐性和形式美的言语表达艺术。唐诗(格律诗)无疑是我国诗歌史上一座最巍峨的高峰和文学宝库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唐诗的魅力在于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工整的形式。瑞典前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对唐诗赞誉有加:“世界上哪些作品能与中国的唐诗和《红楼梦》相比呢?”[1]如何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宝藏走向世界,让世界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不凡魅力,是翻译界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而翻译界历来持有这样说法,即译事难,译诗更难,译格律诗尤难。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数十载的诗词翻译实践过程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美学理论,即诗词翻译“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就其重要性而言,“意美”应是首位,“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2]。高度音乐化是诗歌的重要属性之一,韵律和节奏是诗歌音乐化的最重要特征;韵律,即押韵;节奏,即平仄。拼音文字的英语和象形文字的汉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英语的押韵格式与汉语的押韵格式显著不同,在节奏上英语有音步中的轻重读音节,而没有汉语的四声调所产生的平仄。因此,汉诗“音美”特征的传达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先生在翻译实践中苦心孤诣,高度重视“音美”的移植和再现,为中国诗词英译起到了先锋和指导作用,但也引起了翻译界关于音韵是否应译、是否能译的热烈讨论。诗固然难译,但诗是可译的,格律诗也是可译的,音韵美的传达再受制约也可以做到。许先生的“韵体译诗”也有不足之处,需要广大汉诗英译者更加努力探索以丰富和发展“三美”翻译理论。

二、 以“散文体”还是“韵文体”翻译汉诗

英语和汉语属于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两者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西语之间的差异,因而诗歌互译是极其困难的。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背景来看,这又是极其重要和必须的。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了“诗不可译”,美国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然而“诗虽难译,但还是可译”,随着翻译理论及方法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大量的中国诗歌译品已经被许渊冲等高超译家呈现给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有价值的参考。

格律诗既然能译,采用何种方式译?此问题集中在“散文体”译诗还是“韵文体”译诗。

1.“散文体”派的观点

此派坚持以散文的形式译汉诗,极其重视意蕴、意境的传达,而不求韵脚的回环与节奏的和谐。其观点和主张源于三个方面的考量:

(1)汉语与英语的构词特性不同:汉字皆一字一音,四声调形成平仄;英语多数一词多音,轻重音节形成节奏。因此音韵难以移植。

(2)汉诗与英诗的押韵格式不同:汉字皆以韵母结尾,自然形成响亮的韵脚,并可一韵到底;英语多以辅音结尾,韵脚不响亮,只能采用多元韵式。因此韵式难以复制。

(3)汉诗与英诗的表现形式不同:汉语“无韵不成诗”,诗词歌赋押韵是主流;英语无韵式的自由诗是西方近现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韵体英译无必要。

诗词翻译界老前辈吕叔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只有散体译诗才能保存原诗情趣,而韵体诗则会流弊丛生。他赞同译人Waley,Obata,Bynner诸氏率用的散文体[3]。刘重德曾指出:“语音体系的独特性必然是不可移植的。使一种语言的语音体系在另一种语言里重现是不可能的,犹如不可能直译任何语言的单词和句法。”[4]刘英凯也是主张以散文体译诗的学者之一[5]。通过对“散体派”观点的较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散体派”并不完全排斥韵体译诗,主要担忧的是“以韵害义”。他们认为汉诗英译中最难移植的就是音韵。押韵只是创造诗美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有了“音美”重现的要求,译者往往为了韵脚而煞费苦心寻求同音字,有时不得不对原意进行加工甚至再创造,这样就会破坏原文的意象进而影响到“意美”的传递,所以刻意追求音韵的移植会束缚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如果用散文体译之,会大大增加创作上的自由度。

国外汉学家中,有许多人出于对中国诗歌的热爱,出版过唐诗英译作品,成就斐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散体译诗”的代表人物有韦利(Arthur Waley)、沃森(Burton Watson)和艾黎(Rewi Alley)。韦利在其译著《中国诗一百七十首》中称,应采用不押韵的自由形式,因为用韵势必害义。他们的通常做法是为了突出意境的传递而牺牲韵律和节奏[6]。

2.“韵文体”派的观点

《辞海》指出:诗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歌是一种有韵律的纯文学。”[7]诗歌与散文的显著区别就在于诗歌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卡莱尔(Thomas Carlyle)认为诗歌就是音乐性的思想(musical thought),“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的音乐性简直是诗歌的一半生命”[8,,p160]。“庞德不明白中国诗原文音乐性极强,只是英译(尤其是现代风格的自由诗英译),放弃了音乐性而已。”[9]张智中指出:“汉诗英译时,若一味放弃诗的音乐性,有时虽然可能迎合了西方当代诗学的潮流,但是,却常常给西方的读者带来误解,他们会以为中国的诗歌,本来就是不押韵的自由诗体。”[8,p166]国外“韵体译诗”的代表人物是翟里斯(Herbert Gliles)和特纳(John Turner)。

以许渊冲为代表的“韵体派”主张“以诗译诗”。在我国一直就有“无韵不成诗”之说,由此可见中国诗歌韵律之美的重要性,尾韵几乎是古典诗歌中必须的,英译的中国古诗也应该有尾韵。许先生认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10,,p69]“音韵节奏之于诗,并非附加的东西,它是表达激情的重要手段,将格律诗译成散文,原始的感情色彩就大为丧失,读起来就索然无味,原诗所造成的令人陶醉的音乐美感就不再有了,因而引起读者共鸣的力量必然大大减弱。”[11]

许渊冲的老师、倡导音译学者、诗人卞之琳先生指出:翻译诗歌的译者,首先应是个诗人,至少是个懂诗的人,即“诗人译诗,以诗译诗”[12]。许渊冲先生已九旬高龄,用自己毕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回答了译界公认的“诗不可译”问题,解决了韵体译诗会“流弊丛生”等棘手问题。他主张:“翻译唐诗,宁可继承Giles诗体译文的传统,而不可采用Waley的散文译法。……既然写诗的作者愿意带着音韵的镣铐跳舞,译者有什么理由要丢掉这副镣铐呢?如果丢了音韵,翻译出来的东西能够算是诗词吗?”[10,p97]那么,许先生带着音韵的镣铐译诗,译得如何呢?杨振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他的译文:“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

3. 两种译派的译例比较

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传颂古今的五言绝句,也被众多翻译家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下面从众多译本中挑选四个权威的译本做一比较,初步探讨四个译本在音韵传达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散体派”翁显良教授的译文:

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13,p157]

翁译比较准确地传递了原诗“伤春之易逝,叹花之飘零”的主题,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在诗人的感受里,“啼鸟”不是在欢乐地唱歌,而是在悲鸣,因此“cry”“fury”用得很好。夜晚的一场风雨无情地将娇艳欲滴的花儿摧残,这首诗的整个意境应该是苦涩哀伤的,译文与意境相符。然而,原诗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却没有再现,整篇译文看似一篇散文,失去了唐诗应有的韵味。翁先生的译著,全部诗都不押韵,都译成了散文形式[14]。有研究者指出:“无韵译诗是顾忌因韵害义或由于作者自身能力所限,乃不得已而为之。”[15]

W. Bynner和Kiang Kang -hu的译文: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16]

与翁译一样用散文体译诗,在意境的把握上逊于翁译。其译文的主题格调给人以明快轻松的感觉,可见译文没能挖掘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及原诗的深层意蕴即主题格调应是哀叹,而不是欣喜。这样的翻译只停留在景物描写,没有真实再现原诗的“意美”。郭著章认为:Bynner的译文“为了力臻化境,采用了散体而没有勉强凑韵,自然忠实地表达了原意”[16]。笔者并不认同此观点。

John Turner的译文: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13,p206]

Turner的译文讲究押韵。原诗是aaba韵式,译文采用的是aabb韵式,虽然有些变化,但也符合英诗的韵式习惯,再现了汉诗的韵律美;“sing”对“spring”,“fell”对“tell”,读之朗朗上口。但其译文的主题格调同Bynner的译文一样,没能深入挖掘出原诗的内涵。

许渊冲的译文: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13,p158]

许译采用的也是aabb韵式。“crying”上对“lying”,“flowers”上对“showers”。在情境表达上,“crying”比“singing”把握得更准确,与原诗的哀伤格调相契合。

整首译诗达到了“三美”原则的整体要求。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音美”上,许译比翁译、Bynner的译文远胜一筹,实现了诗歌音乐性的合理移植。但在“意美”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许译略逊一筹,Bynner,Turner的译文更次之,而翁译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三、 许译中“音美”特征的巧妙传达

许先生指出:“要把我国诗词译成世界文化珍品,那就要尽可能传达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而要传达诗词的‘三美’,就要用诗体译诗。”[17,p42]许先生进一步解释道:“瓦雷里说,散文是走路,诗是跳舞。在我看来,把像跳舞的诗词译成走路般的分行散文,是不成为诗歌的。”[17,p203]关于“三美”之间的相互关系,许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却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而且,“宁愿保存节律和用韵的‘信’,否则诗歌就不伦不类了”[18]。许先生以深厚的中西语言文化功底,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认真雕琢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精心设计和镶嵌着每一个韵脚,创作出一首首精美的译诗,堪称汉诗英译之典范。

1.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A slanting stony path leads far to the cold hill,

Where fleecy clouds are born, there appear cots and bowers;

I stop my cab at maple woods to gaze my fill,

Frost-bitten leaves look redder than early spring flowers.[13,p153]

译诗通过精心选用stony path,cold hill,fleecy clouds,cots and bowers,cab,maple woods,frost-bitten leaves,spring flowers这一组意象词语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深秋山林景色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在的精神世界。

现与R. Kotewell和N. Smith的译文做比较:

After l climb the chill mountain’s steep stone paths,

Deep in the white clouds there are homes of men.

I stop my carriage and sit to admire the maple grove at nightfall,

Whose frozen leaves are redder than the flowers of early Spring.[16,p200]

译诗采用散文体,四句尾词分别是paths,men,nightfall和spring,读起来缺乏音韵之美感。许译采用英诗常用的abab韵式,韵脚fill对hill,flowers对blowers,两对词都是单音节词,读起来洪亮悦耳。这种精雕细刻,不仅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韵味,还准确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还有,Kotewell和Smith的译文出现了词语误译问题,即原诗中“坐爱”的“坐”是“因为”的意思,不能译为sit。英语本族译者常出现对原诗理解不透、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学者强调“中国诗歌中国人译”的原因所在。

2.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13,p154]

许译重现了诗人眼前所呈现的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揭示了“登高望远”的哲理。译诗采用了aabb韵式,两对单音节词响亮悦耳,成功移植了原诗的“音美”特征。

在节奏上,译诗也是值得称道的,把五言绝句转化为英诗每行的八个音节、四个抑扬格音步。英语的轻重音节相间产生节奏,汉语的四声调中平声与仄声相间产生节奏。在许渊冲唐诗的英译中,五言多用抑扬格四音步八个音节,七言多用抑扬格六音步十二个音节,这样汉诗中的节奏就被巧妙地译介到英诗节奏中。

还有,译诗最后两行没有逐字翻译“千里”和“一层”,而是灵活地浅化成两个形容词比较级,形式工整,更添音乐美。

3.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It’s said the Northernis recaptured of,

When the news reach my, my gown is wet with;

Staring at my wife’s, of grief I find no.

Rolling up verse, my joy like madness.

White-haired as I am,I’d sing and drink my.

With verdure spring’s; it’s time we homeward.

We shall sail all thethrough three Gorges in a.

Going down to, We’ll go up to.[13,p193]

许译同原诗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忽闻叛军溃败、家乡胜利消息之后的无比喜悦之情,此七律被誉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乍一看,译诗没有押尾韵(end rhyme);然细一瞧,原来是押内韵(也称行内韵,internal rhyme)。内韵是汉诗无、英诗有的押韵方式,可见许先生的匠心独运。英诗的音韵之美并非只体现在尾韵这方面,也体现在内韵方面,同一诗行中两个相同元音的前后重复也能带来独特的音美效果。内韵的运用缩短了两个押韵音节之间的距离,从而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创造性地传递了唐诗中的音韵美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许渊冲先生极力推崇“韵体译诗”,但并非完全排斥“散体译诗”。其《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以音韵美而独步众译本,但也有5首为自由体诗。

四、 “音美”特征传达中的问题

英汉诗歌不同的韵律特征使得译文难以实现原诗韵律的复制和再现,然而许渊冲先生却积极探索,追求译诗与原诗最大程度的相似,追求古诗英译的最高境界,充分展示了诗歌音韵美的魅力。“学生无不为两种语言的美和许渊冲教授炉火纯青的翻译手法所折服。”[19]“纽约州立大学英语系的教授和学生都被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的美所深深打动。”[20]然而,文学翻译很难做到至臻至美,许译也是如此,也有个别地方出现了“因韵损意”“因韵凑韵”的情况。

1.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诗人只用了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空寂、幽冷、孤寒的画面,借以抒发作者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许译非常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意象和意境: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 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13,,p238]

译文的前两句押韵,“sight”对“flight”,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但在后两句中,许先生为了和末行中的“cold”押韵,在第三行末尾突兀地使用了“behold”(瞧!看呀!)一词。

不难看出,此举是为了刻意形成aabb这种韵式,其实,这样安排韵脚并没有必要,它破坏了画面的和谐与意境的完整。

原诗旨在呈现一个冷寂无声的世界,可在译诗中,冷不丁地冒出一个“behold”;如此横插而入,犹如一个《江雪》画面的解说员突然站在读者面前,喊道:喂,大家快看这里,有一个孤独的老翁在钓鱼啊!所以,我们不能不说这是许译的一个遗憾。

2.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此词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许先生是这样译的:“Pink fragrant lotus fade, autumn chills mat of jade.”“玉簟”指的是精美光滑的竹席,而不是玉做的席,将其译成mat of jade是讲不通的。译文首句用的是内韵,许先生是为了前后两词押韵才这样做的,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因韵害义”。

3. 李白《秋浦歌》

这首脍炙人口的五绝小诗采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迸发出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许先生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译成:

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许译一二句用了四个long来突出诗人的长长白发和丝丝愁绪,也因此消解了“三千丈”这一夸张的艺术手法,大大减弱了艺术感染力。为了营造“音美”、创造“形美”,却不同程度地损坏了意象和意境,影响了“意美”的传递。

五、 结语

诗歌是集意、音、形三者于一体的特殊文学式样,诗歌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活动。许渊冲先生以60余年的翻译实践,以独到的视角和见解,构建了汉诗英译“三美”理论。“三美”论是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诗歌翻译理论,它的提出为中国的诗词歌赋翻译带来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启示,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和影响。

由于英汉语言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和音韵使用规律的截然不同,“音美”特征的传达受到了极大的框囿以至于制约了唐诗这一中国文学瑰宝“原汁原味”的对外译介。令人欣喜的是,许渊冲先生倾情奉献了一部部卓越的诗歌译著,让外国诗歌爱好者尽情享受到了唐诗无穷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音韵美带给他们无比新鲜美妙的音乐性感受。一首首译诗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条纽带,使得西方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许先生的译品在“音美”移植方面尚存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许老开辟了译山之新路,硕果累累,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1] 谢尔·埃斯普马克.李之义,译.诺贝尔文学奖内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306.

[2] 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 (2):70-77.

[3] 吕淑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35.

[4]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11.

[5] 刘英凯.关于“音美”理论的再商榷[A].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1983-1992[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58.

[6]卓振英.汉诗英译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5.

[7]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4.

[8] 张智中.汉诗英译美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9]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97.

[10]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11] 何茂正.统摄原意另铸新词:论诗歌的翻译[A].杜承南,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12]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278.

[13]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4]<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102.>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7-102.

[15]孔祥立.“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4):12-15.

[16] 郭著章,江安,鲁文中.唐诗精品百首英译(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7]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118.

[19] 陈国坚.三十年诗词西译杂谈——兼评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1):20-24.

[20]李菡.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从《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谈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03-06(3).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On the Transference of “Beauty of Sound” in Chinese Poetry’s Translation 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

LV Ru-y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Xu Yuan-chong proposed “Three Beauties” theory for poetry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echniques of “beauty of sound” in the theory lead a heated debate in the past decades. Musicality is one of the attributes of poetry. The metrical translation can fully reproduce the rhythmic beauty of Chinese poetry, while the non-metrical translation may lose the rhythmic beauty of Tang poem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melodies. Xu Yuan-chong advocates metrical translation. His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ide new insights.

Xu Yuan-chong; metrical translation; beauty of sound; rhyme

H315.9

A

1009-9115(2018)04-0021-06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05

2018-01-17

2018-05-05

吕汝茵(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音美许先生译诗
从比较文学视角看杨宪益写诗与译诗
开在心里的花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攀爬的姿态
听他吟她的《歌》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