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区域研究的成果与交流
——民族音乐学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国际学术 研讨会综述

2018-01-30 15:35喻辉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云南大学音乐学民族音乐

喻辉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650091)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最丰富的民族大省之一,世代生息在这里的26个少数民族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遗产,这些极富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体裁长期以来吸引了海内众多民族音乐学家们的关注。近年来,海内外民族音乐学家们以云南民族音乐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逐步成为国内外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热点对象之一。

为推动民族音乐学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新发展,引导海内外民族音乐学家对云南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关注,检阅和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聚集云南民族音乐的研究力量,云南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中国东方音乐学会和亚洲 音 乐 学 会(Council for Asian Musicology)于2016年12月8日至10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了“民族音乐学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各大专业院校以及来自美国、爱尔兰、德国、韩国和丹麦等国家的50余位民族音乐学家在昆明聚集一堂,共同探讨当代民族音乐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的运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现状、历史和未来,以及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在东南亚区域音乐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张维明、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赵塔里木等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祝贺会议成功举办,希望通过全面挖掘云南民族音乐艺术特色,提升整体研究实力,促进云南民族音乐研究和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国际化发展。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云南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赵塔里木教授寄语云南大学新成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认为这是顺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之“天时”,充分利用云南民族音乐丰富资源的“地利”,符合云南大学“双一流”艺术学科建设“人和”的重要创举,期望该研究中心迅速崛起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术重镇。美国亚洲音乐学会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民族音乐学系主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长江(Fredrick Lau)教授表示夏威夷大学的民族音乐学系将通过包括合作进行民族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推进国际合作项目等学科活动同研究中心加强进一步的交流,共同打造亚洲音乐研究的学科高地。在两天的会议中,通过大会发言和圆桌会议,国内外学者们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议题回顾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成果,提出了学科发展未来方向和前景。

一、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问题

美国夏威夷大学刘长江教授在题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Minority Music and Ethnomusicology)的发言中,回顾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近几十年来的主要成果,以及在引进世界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主要脉络,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如何更好地同世界接轨并努力发扬中国自己的传统音乐研究优势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宝贵的学术积累和经验。对这些理论遗产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并向国际民族音乐学界进行更好地推广。美国著名医学民族音乐学家本杰明·科恩(Benjamin Koen)教授为世界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在题为“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新方法”(New Research Methodo logies in Ethnom us icolo gy and Anthropology)的发言中结合自己在这个研究领域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介绍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是如何被应用到研究世界不同民族地区的医学领域中的。对世界上一些特殊民族在音乐治疗方面的实践从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地剖析,并提出在中国有效开展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设想和建议。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外事处长玛丽安·雅各布森(Marianne Jakobsen)女士在题为“如何将外国音乐文化融入主流的西方音乐文化”(How to Integratea Foreign Mu sic Cultureintoa Predominant Western Music Culture)的发言中介绍了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国音乐进行融入的实际经验。厦门大学周显宝教授也在其发言中介绍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实践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提出跨学科方法应该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打开民族音乐学家的新视野,开拓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成果。河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在研讨中认为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近年来涌现出的很多重要理论与个案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丰富并弥补了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但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目前出现的一些导致学科发展瓶颈的问题亟待需要认真分析与解决。云南大学李浩副教授的发言中重点论述了音像媒介和手段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正成为世界各地民族音乐学家们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工具和对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科技背景下,梳理与音像民族音乐学相关的称谓,总结和收集云南民族音乐的代表性音像成果,分析具有音像民族音乐学意识的音乐作品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创作显得尤为必要。

二、云南跨界民族音乐研究

赵塔里木教授在题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音乐文化实录’中云南境内成果综述”的发言中介绍了由他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该课题组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跨界音乐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向代表们展示了课题组近年来所取得的丰富资料积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民康教授在题为“论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区域性与文化圈关系特征”的发言从文化圈的理论出发,对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区域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新的思路。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朱海鹰教授在题为“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音乐研究的意义”的发言中认为研究云南、东南亚南地区与国家的民族音乐不能回避宗教,否则就无法解释诸多文化的来龙去脉。他在发言中阐述了宗教音乐研究的意义,南传佛教音乐研究技术上需要具备的知识,以及南传佛教对妇女的禁忌等问题。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李纬霖在题为“中、老、缅、泰掸傣族群传统乐器的跨境比较研究”发言中认为掸傣族群自古就在中国的云南边陲与邻邦形成一个“掸傣族群佛教(音乐)文化圈”,通过相同的民间音乐保持了共同的文化圈。虽处于不同的国界,但仍保留着相同的传统音乐元素。

三、境外民族音乐的研究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李昕教授在题为“伊斯兰音乐起源与发展”的发言中阐述了伊斯兰音乐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历史的主要脉络,提出中国民族音乐学家对他文化音乐的研究和理解,可以促进对本民族音乐研究的学科发展。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家吉萨·杰尼金(Gisa Jae hnichen)在题为“老挝北部傣仂人的排演奏”(PiPlaying of the TaiLue in Nort hern Laos) 的发言中介绍了生活在东南亚大陆的傣仂人的一种有指孔的簧管乐器(Pi)的演奏情况,作者于1999年至2012年期间在老挝琅布拉邦和乌多塞省进行的长期实地采风,获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发言中作者通过跨文化研究探讨傣仂人簧管乐器的声音和文化意义。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权博娜(Bona Kwon)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以歌手为导向的济州民谣的保留和推广”(Challeng es in Sustainability: Singer-Oriented Prese rvati on and Promotion of Jeju Folk Songs)介绍了济州民谣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冲击,许多传统民谣其所依附的形成基础已不复存在,如何保护和传承其音乐本身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对于当代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云南大学喻辉教授在其发言中介绍了他本人长期对印尼佳美兰乐器苏灵笛研究中的新发现。他认为通过这件乐器的音孔开孔距离比例,可以发现更接近真实的佳美兰斯连德罗音阶暗藏的声学和律学规律。他提出一种以泛音列七倍音为核心生律音程的“七度律”理论,来阐释音乐实践中一直普遍存在,但是在理论上说法各异的,包括佳美兰斯连德罗音阶在内的东方音乐律制的物理基础,并对霍恩博斯特的“超吹五度循环”和霍尔姆茨的“五平均律”理论进行重要修正,认为这个理论更能合理解释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东方音乐音律的律学原理。

四、云南民族音乐研究

云南艺术研究院吴学源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云南民族音乐理论界40年来在搜集整理云南民族音乐,包括编辑出版“十大集成”、出版研究著作等方面积累的一系列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设想和期望。云南省歌舞剧院钱康宁教授在研讨会中提出云南的少数民族(除蒙、回、满、藏外),按民族史学家的划分可以分成从青藏高原南迁而下的氐羌族群(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从东南亚北移而上的百越族群(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傣语支);土著的百濮族群(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三大族群,她们的传统民间歌曲的音乐形态呈现着许多共同的形态特征。云南艺术学院黄凌飞教授在题为“云南特有民族传统音乐的意义系统研究”的发言中认为云南民族传统歌舞因其斑斓多彩的种类样式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人文价值,近年来在研究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主题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对少数族裔传统艺术文化资源的不同目的的竞相开发问题,这些在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会议上中央音乐学院董宸博士以课诵音乐性较强的傣泐亚文化圈的中心区域之一的西双版纳基础课诵“三皈依”和“五戒”为例,依据寺院管理体系选取不同层级、不同课诵风格的住持诵经音声进行了音乐形态“模式变体—模式”的简化还原分析和并置比较。云南大学牛冬梅副教授介绍了自己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广山寨调查景颇族载瓦支系民间音乐的情况,提出了自己对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变迁问题的思考。云南大学陈春轩副教授在题为“云南演艺产业项目的发展优势”的发言中认为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给云南带来了良好的文化效应,对云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大学李世武副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云南少数民族的一些宗教乐器被当地人认为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通灵神器,在导引信众认同灵媒的疗愈能力、积极想象等精神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代民族音乐学研究应该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此次国际会议检阅了国内外音乐学术界在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新成果和新思考。会议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提高云南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在民族学和音乐学“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猜你喜欢
云南大学音乐学民族音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学人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