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某艺术高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调查

2018-01-30 06:26杨小武余小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7年6期
关键词:绩点艺术类知晓率

杨小武,钱 喆,余小金

目前艾滋病流行处于快速增长期。2015年青 年学生报告病例增长率为 58.8%,青少年大学生成为艾滋病感染和防艾教育的重点人群[1-2]。艺术类大学生相对感性,综合素养相对薄弱,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3],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女大学生是性活跃的一个人群[4]。在完成省教育厅关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终期评估工作后,为深入了解艺术类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KAP)现况,为针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出可行、有效的建议和措施,笔者于2016年6月对南京某艺术学院11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预调查估计样本量,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艺术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100人。纳入标准:具有独立完成网络版问卷的能力,且愿意按要求完成调查。

1.2 方法

利用网络平台设计网络版调查问卷,学校医疗机构、学生工作处及二级学院有关工作人员组成监控小组。通过 QQ、微信等网络终端推送链接。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限定答题时间,强调保密以及个人信息对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意义。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5%。问卷内容主要有:①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级、学分绩点及生源地;②艾滋病防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11项,包括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防制措施、相关危险行为等问题,选项分“是”“否”和“不知道”,正确回答视为知晓;③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④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及需求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收集数据,利用EXCEL、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1,045人中,男生227人(21.7%),女生818人(78.3%);年龄最小17岁,最大36岁,平均 20.3岁;大一 244人(23.3%),大二306人(29.3%),大三200人(19.1%),大四193人(18.5%),研究生 102人(9.8%);江苏省内生源688人(65.8%),省外357人(34.2%);学分绩点<2.0的 121人(11.6%),2.0~3.0的 187人(17.9%),3.1~4.0的 595人(56.9%),>4.0的142人(13.6%)。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

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 74.5%。传播途径相关知识认知率较高,高于非传播途径、相关危险行为及防治措施相关知识,4项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67,P<0.01);非传播途径、相关危险行为及防治措施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5,P>0.05)。见表 1。

表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差异

2.3 不同背景因素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差异

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和学分绩点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生、入学新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8)。不同性别、年级、学分绩点的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危险行为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生源地和学分绩点学生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 2 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2.4 艺术类学生对待性行为态度

为了方便讨论不同背景因素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性行为态度的差异,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除生源(χ2=0.549,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外,性别(χ2=8.107,P<0.01)、年级(χ2=27.325,P< 0.01)、学分绩点(χ2=10.3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见表3。

2.5 相关知识信息获取途径及需求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首选方式是网络(82.5%),其次是学校教育(75.9%),电视、广播和杂志(71.4%)也是主要信息来源,从医生(18.9%)、父母(15.0%)、亲戚朋友(13.4%)获取的信息是最少的。艺术类大学生在面对艾滋病问题时,最愿意了解“预防性病和艾滋病感染的方法措施”(74.9%)、“如何识别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72.1%)等知识,其次是“性与生殖健康知识”(58.1%)、“哪些人应该接受艾滋病检测”(55.1%),对“自愿咨询检测(VCT)相关内容”(38.0%)、“如何使用安全套”(38.0%)、“如何与性伙伴谈论预防艾滋病”(37.3%),这一项了解的意愿不高。

表3 艺术类学生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比较[n(%)]

3 讨论

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良好,对非传播途径、防治措施和危险行为等知识缺乏了解,与国内多项文献研究结果一致[5-7]。多项结果显示,男生整体认知水平明显高于女生,与董艳平[8]的文献研究相符,但与早期的研究[9]相冲突。不同生源地对学生开展的艾滋病相关宣教水平相当。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高低与成绩好坏、年级增长无统计学关联,这与国内冷静等[10]的研究不完全相符,可能与大一新生入学接受了艾滋病相关强化宣教有关。艺术类大学生对艾滋病深层次内容以及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反映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的艾滋病知识教育不够全面。

艺术类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形势过于乐观。在面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调查中,男生和高年级学生倾向认同,女生和低年级越倾向反对。原因可能是男生性格更加开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性接触越发频繁以及更多的生理需要[11]。学分绩点越高越倾向认同、学分绩点越低越倾向反对,这与平时“好学生”印象有所区别,可能与他们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艾滋病、性行为的认识更加释然,恐惧感降低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大学生有接触和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强烈愿望,但获取艾滋病信息途径单一,与周围亲近人员的交流非常缺乏[12-14]。与艾滋病流行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自愿咨询检测(VCT)系统利用率不高。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和提供干预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普及艾滋病防制知识,充分发挥父母、同伴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15]。

学校防艾教育工作的效用已有体现。教育能够给予包括艺术类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群体有关艾滋病的更细节和更贴近生活的知识,从而使其行为向有利健康的方向转变。也提醒在预防艾滋病健康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知识宣教的广度和深度。在针对艺术类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性别、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的差异进行有区别的健康宣传教育,加强入学后的持续性教育;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融合专业特长,采取形式多样、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教育艺术类大学生形成防艾意识,并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年11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 1(22):1.

[2]还锡萍, 傅更锋, 管文辉, 等. 2014年江苏省艾滋病性病和丙肝防治发展研究报告[J]. 江苏预防医学,2015, 26(5):54-57.

[3]齐文生, 郑培国.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J].沧桑, 2010(2):189-196.

[4]杨华, 廖四兰, 黄丹钦, 等. 艺术专业女大学生性行为研究[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0, 21(5):69-70.

[5]李梦飞, 陈利军, 轩志东. 河南某艺术学院研究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2008, 27(2):68-69.

[6]李丽娟, 申元英, 郭乐, 等. 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认知情况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14, 38(10):1229-1230.

[7]杨国平, 王湘苏, 黄明豪, 等. 江苏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4):403-405.

[8]董艳平, 张欢. 北京某两所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性科学, 2013, 22(1):64-68.

[9]Madelene A, Louise A, Tan X, et al. HIV/AIDS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risk behavior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Wuhan, China[J].Open AIDS J,2009, 3(1):55-62.

[10]冷静, 李筱青, 叶红, 等. 合肥市两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5, 19(12):1291-1293.

[11]常爱玲. 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策略与建议[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1(21):243-244.

[12]Tung W C, Lu M G, Cook D M. HIV knowledge and behavior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West J Nurs Res, 2013, 35(9):1171-1183.

[13]彭再如, 李庆辉, 桂建伟, 等. 湖南省高校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调研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5):570-572.

[14]Beer I H D, Gelderblom H C, Schellekens O, et al.University students and HIV in Namibia: an HIV prevalence survey and a knowledge and attitude survey[J]. J Int Aids Soc, 2012, 15(8):1-8.

[15]潘毅, 黄明豪, 王湘苏, 等. 南京大学生性观念与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定性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8, 29(1):25-26.

猜你喜欢
绩点艺术类知晓率
大学生成绩绩点影响因素分析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基于完全学分制下的独立院校的平均绩点计算方法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三级预防知识知晓率调查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