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茵陈颗粒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消退及血清胆红素的影响

2018-01-30 09:09戴宇卿
当代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总茵陈黄疸

戴宇卿

(丰城市人民医院,江西 丰城 331100)

新生儿因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增加胆红素产生速度,但因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较差[1],导致新生儿成为高胆红素症血症的高发人群,故为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2]。目前,光疗、基因疗法、抚触、换血、药物等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关研究表明[3],各种中草药方剂具有较好的退黄功效,但均以茵陈为君药。然而,目前尚未发现茵陈通过何种机制发挥利胆作用。因此,本研究为探讨黄疸茵陈颗粒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黄疸消退及血清胆红素的影响,对本院74例肝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5年12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胆红素症患儿74例纳入研究,均符合下述入选标准。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18例,女19例;日龄1~10 d,平均日龄(4.64±2.58)d;胎龄37~42周,平均(39.31±1.21)周;致病因:母乳性黄疸16例,ABO溶血病11例,围产因素10例。观察组:男17例,女20例;日龄1~11 d,平均日龄(4.65±2.59)d;胎龄 37~42周,平均(39.37±1.25)周;致病因:母乳性黄疸17例,ABO溶血病11例,围产因素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致病因、日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胎龄37~42周;血清总胆红素值不超过308µmol/L;体质量不低于2 500 g。②排除标准:呼吸困难者;重度窒息、感染者;严重畸形者;胃肠功能障碍等严重原发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实施针对原发病治疗,对满足光疗指征的患儿进行蓝光退黄治疗,并进行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治疗,且不接受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疸茵陈颗粒治疗(甘肃岷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62021262),喂奶前冲服茵陈颗粒,每次1/3包,3次/d,连续进行6 d治疗。

1.4 评价指标 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d及7 d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血清总胆红素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AU2700型,日本OLYMPU),通过钒酸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水平。②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称重每日24 h粪便有形成分总量,稀释搅拌随机取5 g粪便+生理盐水40 ml,之后取溶液4 ml,3min离心(3 500 r/min),取1 ml上清液,使用血生化仪进行总胆红素水平测定,计算每日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以“”表示,组间比较配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 d、7 d,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比(,µmol/L)

表1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对比(,µmol/L)

P值>0.05<0.05<0.05时间治疗前治疗第4 d治疗第7 d对照组(n=37)292.01±34.91 204.43±34.42 147.57±55.43观察组(n=37)292.19±38.63 184.91±41.21 113.81±50.09 t值0.021 2.211 2.749

2.2 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 观察组治疗1~7 d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每日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对比(,µmol/L)

表2 两组每日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对比(,µmol/L)

P值<0.05<0.05<0.05<0.05<0.05<0.05时间第1 d第2 d第3 d第4 d第5 d第6 d对照组(n=37)2.27±1.03 1.68±1.43 1.55±1.51 1.33±1.29 2.31±1.79 1.56±1.38观察组(n=37)3.46±1.19 3.12±1.37 2.31±1.46 1.97±1.34 3.31±1.69 2.26±1.38 t值4.599 4.423 2.201 2.093 2.471 2.182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倪志超等[4]研究表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新生儿因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肝细胞无法较好的处理胆红素,增高肠腔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加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是新生儿胆红素排泄的主要方式,而从粪便中以原型的形式将未结合的胆红素排出[5]。因此,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改善新生儿胆红素代谢。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第4 d、7 d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黄疸茵陈颗粒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在祖国传统医学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属于“胎黄”范畴,湿热郁结肝胆,造成肝失疏泄、胆汁外溢为黄疸发生的主要发病机制,而中医强调对因治病,茵陈具有清肝胆、通利小便、除湿热效果较好的特点,可有效疏通肝胆,促进胆红素重吸收减少,降低胆红素代谢水平,从根本上治疗患者疾病,进而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7 d患者粪便中总胆红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黄疸茵陈颗粒可有效促进患儿黄疸消失,改善患儿病情。茵陈颗粒以甘草、制大黄、黄芩、茵陈为主要成分,其中茵陈是首选清热退黄药物,以叶酸、β-蒎烯、茵陈酮为成分,利胆、增加胆汁效果显著的同时,还可改善丙氨酸转移酶活性,拮抗溶血,加速胆红素排泄[7];汉黄素、黄芩甙、黄芩甙原为黄芩的主要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抗过敏及利尿作用;制大黄具有利胆、泻热毒、推陈出新、涤荡肠胃积垢、健脾作用;而甘草具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的作用。多种药物协同作用可增强胃肠蠕动作用,促进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少[8],增加未转化的结合胆红素含量,进而促进胆红素自粪便排出。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证实黄疸茵陈颗粒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用于辅助治疗高胆红素症。

综上所述,黄疸茵陈颗粒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促进黄疸消失,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 杜琨,李杨方,杨汝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液流变学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5):710-712.

[2] 胡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谱cTnI水平表达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3):534-535.

[3] 褚明慧.茵栀黄颗粒联合布拉酵母菌辅助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4):132.

[4] 倪志超,陈杰,梁卫东,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干预[J].北京医学,2017,39(1):111-112.

[5] 林俊珍.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27):136-137.

[6] 赖丽芝,李薇.改进经皮胆红素检测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2016,11(4):585-587.

[7] 郭玉兰,郦银芳,张莉.茵陈汤辨治新生儿急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58-1060.

[8] 钱建青,凌万里,周剑峰,等.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2):102-105.

猜你喜欢
中总茵陈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天冬中总氨基酸及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正交试验法优化苦豆子总生物碱的超声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