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

2018-01-30 09:09付禹
当代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胎龄二聚体机体

付禹

(辽宁省抚顺市妇幼保健院(抚顺市妇女儿童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0)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新生儿体内的凝血-抗凝系统发生失调,进而导致广泛出血的获得性综合症之一;临床研究发现,引起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发病主要为脓毒症、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等[1]。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比较突然,危险性非常高,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原发病因进行积极去除,对于临床病死率的降低非常关键。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不具备典型性,所以实验室检查就成为了早期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手段;临床研究发现,和TT、APTT等指标相比较,在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早期诊断和识别时,D-D和FDP等实验室指标的特异性更好。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诊断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6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新生儿6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A,男女患儿人数分别为31例、29例;患儿胎龄28~42周,平均胎龄为(36.1±3.7)周;出生时间为2 h~24 d,平均出生时间为(10.3±2.4)d;体质量为0.8~5.1 kg,平均体质量为(3.4±1.2)kg。选择同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60例,将其作为实验组B,男女患儿人数分别为34例、26例;患儿胎龄为28~43周,平均胎龄为(36.7±4.2)周;出生时间为2 h~26 d,平均出生时间为(10.7±2.1)d;体质量为0.7~5.3 kg,平均体质量为(3.8±1.0)kg。实验组新生儿的危重病例评分不超过90分。并选择同期正常新生儿6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男女人数分别为40例、20例;患儿胎龄为29~42周,平均胎龄为(36.1±4.4)周;出生时间为1 h~25 d,平均出生时间为(10.4±1.6)d;体质量为1.0~5.1 kg,平均体质量为(3.7±1.2)kg。在胎龄、性别、出生时间、体质量等资料方面,3组新生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儿均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治疗时间为3~5天;对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新生儿的止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选择德国产的TECO Coatron 1800型凝血测定仪器,选择美国太平洋公司的FDP试剂和美国扎公司的D-二聚体试剂,根据相关说明书来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选择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来进行D-D检测,选择乳胶凝聚法来进行FDP检测。

1.3 临床观察指标 止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抗凝血酶(TAT)、D-D/FDP。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A、实验组B的各项止凝血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D-D/FD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A、实验组B的各项止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和实验组B治疗后的D-D/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常继发于原发基础疾病,是以形成广泛性微血栓、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和机体凝血系统激活为临床特点的一类临床综合症,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可能引起多脏器衰竭和全身多部位出血,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2]。临床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给予科学和合理的治疗,能对病程发展进行有效阻滞,进而来对患者预后进行显著改善[3]。但是因为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在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进行准确诊断时,实验室检查就显得非常关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和APTT、TT等凝血指标相比较,D-D、FDP指标的特异性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更好[4]。

表1 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表1 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与治疗前相比,bP<0.05;与实验组A治疗前相比,cP<0.05

组别实验组 A(n=60)实验组 B(n=60)对照组(n=60)D-D/FDP 187.6±67.4a 60.1±14.2 90.9±12.3ac 30.2±9.3b 39.1±9.6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D-D(μg/L)665.6±120.5a 333.7±118.1 667.3±111.8a 402.8±93.4b 68.5±11.3 FDP(μg/mL)338.6±75.6a 12.5±3.2 412.7±88.3a 11.8±2.2b 34.6±6.6 TAT(μg/L)8.3±2.5a 2.3±1.0 9.5±3.4a 3.5±1.1b 2.2±0.8

现阶段临床中在对凝血功能进行评价时,D-二聚体是最常用的一项指标,该指标是形成血栓后的主要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5]。D-二聚体是经纤维蛋白原降解所产生的,其特异度非常高,是现阶段临床诊断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深静脉血栓的一项主要指标。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新生儿来讲,因其机体凝血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常常因为吸入异物、酸中毒以及感染等而激活机体内的炎症系统,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机体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最终让凝血-抗凝功能发生紊乱[6]。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和健康成人相比较,新生儿脐带血中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更高,出生后2周内新生儿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也处于较高的水平[7]。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A、实验组B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进行诊断时,D-二聚体的敏感度较高,而特异性却不理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指激活机体内的纤溶系统后,被纤溶酶分解后的产物,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上升,表明机体纤溶系统被激活,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进行诊断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不具备显著的特异性,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检测期间,操作比较复杂,容易因为人为因素而出现误差。凝血酶-抗凝血酶(TAT)作为一种复合物,对于维持机体凝血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如果凝血酶-抗凝血酶水平上升,则表明机体处在高凝状态。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患者的凝血酶-抗凝血酶水平显著上升,具有较高的诊断阳性率,所以可以将凝血酶-抗凝血酶作为早期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敏感指标[8]。

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发展常常伴一系列病理过程,是机体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失衡。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患儿进行诊断时,D-D、TAT以及FDP的敏感性非常高,然而在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进行区分时,特异性却并不理想,D-D/FDP值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提的机体微血栓形成显著强于纤溶。临床中在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确诊时,还应结合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如APTT、PT、D-D、TAT、FDP以及D-D/FDP等,在判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时,则应考虑D-D/FDP值。

总之,通过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能对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进行准确判断,能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提供科学依据。

[1] 赵丽霞,李长春.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DIC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4,33(5):26-27.

[2] 廖镇宇,高喜容.低蛋白血症与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1):15-18.

[3] 刘燕,卢宪梅.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56-157.

[4] 郭建明,李琳,王巧芳,等.持续泵入肝素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6):57-58,61.

[5] 石宏云,冯伟,李湘红,等.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5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119-120.

[6] 刘毅.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3,7(9):55-56.

[7] 张建华,郑增鑫,吴时光,等.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5):2866-2867.

[8] 宋丽,张艳丽,栾斌,等.D-二聚体/FDP比值在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前期诊治中的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25-2527.

猜你喜欢
胎龄二聚体机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