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的课堂问题串设计初探

2018-01-30 21:56蒋祥玉��
考试周刊 2017年63期
关键词:教学互动初中数学

蒋祥玉��

摘要: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探究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发展趋于成熟,但在现今学生学习兴趣改革的前提下,新一轮教学形式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之势。此次教学形式改革多集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师生互动交流形式的改革方面,但从本质上讲师生良性的互动交流是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并展示极大学习兴趣的保障。从这一角度讲,对教学互动形式进行改革尤其是集中在师生互动层面的教学变化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在多数教学情景中提问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但遗憾的是这种提问没有发挥自身应尽的作用。本文将就师生互动形式改革,尤其是提问环节设计进行系统化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教学互动

当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如果充分地考虑知识储备及课堂知识整理,那这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但多数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往往忽略了提问对学生思维培养的积极作用,仅仅将之视为考察学生掌握程度的标杆,这就容易使学生对待课堂提问产生倦怠情绪,在反应提问时也会产生倦怠情绪,这就不利于师生互动。为了解决这一课堂提问环节的问题弊端,基于学生经验进行课堂问题串设计已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师改革方向的必然选择,通过问题串来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及师生互动参与度。

一、 问题串设计要遵循简化原则

在初中数学知识中,初中数学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既缺乏小学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处理又缺乏高中数学思辨化精神,这就使得学生在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上精力投入不高。初中数学在数学知识上首次进入定理领域,这就与其他学科拉开了在学生思维上的层次。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抽象化的定理知识成为了主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问题提问多只能进行“问答式”提问。即:“你们懂了吗?”这一样式,可想而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是多么低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串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满足学生对自身知识学习的检测需要,既要满足课堂检测需要,又要满足学生对自我鉴定的需要。教师在进行问题串设计时就要从这一角度入手,揣摩学生学习心理,使学生随着问题串的逐步深入达到知识学习与学生心理的双重平衡。例如我在进行“圆锥的侧面积”这一知识点学习时就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导入,我先询问学生对生活中圆锥是否有了解,得到学生的肯定答复后我就借由学生这一具体实物的表述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借由这种与学生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话题进行步步深入,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含量与兴趣得到了增长,也提升了学生的思路严谨性。

二、 设计问题串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问题串教学的目的:一是为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学习兴趣;二是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率。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综合素质教育情景下的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策略,要使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发挥主导性作用。对于问题串教学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有效发挥,就决定了问题串教学的教学效果发挥的效力。作为问题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挥学生问题串教学情景下的启发作用。通过问题串的教学启发性可以优化学生在问题解决层面的思维模型,同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进行多思维模型建设,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数学知识,从而有着比灌输式数学教学更大的学习收获。例如:在面积这一知识点的延伸教学中,我曾出过这样的问题串,如何用两条直线将正方形ABCD的面积四等份?对于此问题你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大家的分割方法具有特点?(对于此问题而言,仅需作出过对称中心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把正方形四等份)。若将“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又该怎样做?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呢?从而将条件弱化,更好地揭示数学的本质。这种由易到难的层层推进式问题串设计极大的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从多角度考虑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 问题串设计要注重探索性

问题串教学的另一个教学优势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由于问题串的提出与解决都是逐步推进的开展顺序,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在问题串解决中的逐渐深入来取得学习效果,从这一方面而言也体现了问题串教学的探索性。作为教师在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问题串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得益于初中数学知识的不深入及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学生可以凭借自身所习得的数学知识进行多方法解决,这就是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教师在问题串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强制要求教学目的及内容。因为问题串教学的提出背景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思维僵化的问题,培养学生拓展解题思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灵活性思维。教师进行问题串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只有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问题串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教学,这就要求问题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培养。從形式上看,问题串探索性的设计既要有与课程知识挂钩的逻辑顺序与严密性,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学习现状及能力,进行因势利导的层层深入,使学生注重问题串思考的方法,从而提升初中数学学习能力及成绩。

四、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论教学形式及过程如何变化,其教学目的是一定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及能力。但其教学与学习过程又是充满变化的动态形式,教师在进行问题串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突发情况,教师要及时应对,吸取这些变化在学习中的优势影响,将之化为问题串教学的优势资源。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断调整自身教学策略与教学实际、学生学习实际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静.中学数学教学问题串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264-265.

[2]姜晓翔.问题成串导思维,生本课堂促高效——例谈初中数学问题串导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J].中学数学,2015(2):52-55.

作者简介:

蒋祥玉,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互动初中数学
教学互动与人的社会化训练
谈大数据分析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九步五必做”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