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阅读教学情境导入

2018-01-30 21:57林文瑜��
考试周刊 2017年63期
关键词:创设互联网+信息技术

林文瑜��

摘要:“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把互联网和传统教育行业结合起来,产生互联网思维的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互联网+”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变得更高效、更有趣、也更开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上,更加倚重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更加精准。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语文素养情境创设课堂实效;教学情境导入

“人非生而知之者”,无论教育技术多先进、进步速度多快,最终还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完成,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可以说“互联网+”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平等、深度互动的场所,绝离不开老师的智慧和老师的指导。

新课标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不单单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语文素养包涵了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即实现语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无法替代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各种思考,也无法由媒体直接完全解决学生对未知知识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理解能力等,会产生不同的随机反应,只有教师和学生面對面进行及时思维碰撞,才能产生各种知识以及能力的生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一、 “互联网+”课前情境导入直指课堂实效

良好的情境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思考的好办法。良好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究的兴趣,当问题层层剥离之后,重难点自然而然得到落实,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知识得到内化。老师们在引入创设的情境时要做到设计环节新鲜、活泼、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音乐情境、漫画情境、疑问情境、小品情境、论辩情境等各种形式作为导入的情境手段直指教育的实效。

譬如:以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课为例,教师在上课伊始,伴随着翻动的画面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学生们认真倾听,体会曲子中流动的情感,听完之后屏幕呈现“A、B、C、D”4个表示不同的情感体验的词,让学生用人手一个的学生终端——点答器以抢答投票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感受。答题结束,终端设备就显示出每一位学生的答题选项,以及各个选项的选择概率,上课老师便根据不同选项的概率,针对不同概率选项,用摇号功能找到一两个选择该选项的学生,说说选择该选项的理由。

二、 “互联网+”课中情境导入,提高课堂实效

在“互联网+”教学中有意识地依据教材特点、知识点构成、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所提供的条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视频情境、生活情境、动漫情境、图文情境等不同的形式,推动学生专注学习,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性。

1. 创设自然情境,引领互动交流。“互联网+”情境导入,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课文内容展示的实景激发学生和文本积极互动。教师在视频上动态展示了这样的情景:蓝蓝的天空下无边的大海和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里各色的鱼儿……美丽的西沙群岛深深吸引了学生,不由得产生了对西沙群岛的喜爱。在讲授海底美而且物产丰富的环节时,将截取的海底美景的视频在此环节前播放:海底有色彩各异、形态各异的珊瑚,有游来游去的各种鱼儿,有蜂拥游来的鱼群。生动的实景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心生向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2. 创设现实情境,吸引有效关注。在教学中,“互联网+”情境导入,不但产生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关注,而且学生参与的面更广了,参与的程度更深了。譬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把生活场景恰当地切换到教学的情境之中,模拟导游带学生游览西沙群岛的方式,精心地用西沙群岛的一段导游录音导入了理解西沙群岛之美的教学,接着出示导游词与课文里的句子,让学生利用教学软件的批注功能标出原文句子的不同之处,然后随机抽取座号,让抽到座号的学生说自己对比品读后的感受。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有效思考。人对问题的解决总是从疑问处开始的。在教学中,“互联网+”情境的导入,促进思考向纵深推进。利用信息技术,老师创设跟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同学去思考、去探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创设体验式情境,激发灵感。课堂教学中,“互联网+”情境导入,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增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落到实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灵感?如教《搭石》一课时,我边展示图片边解说:“孩子们,你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横在小溪里的搭石。”一个网络,一堂课,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构成了一个人人皆为中心的学习平台,师生各有收获。

三、 “互联网+”情境导入,务必求真

在“互联网+”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激趣,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能,但情境导入务必求真,务求“真”情感。真实的情感方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我利用一个情景录像——“夕阳中的爬山虎在风中轻轻摇曳”用生动的形象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和孩子们进行思想互动:如果说冰是因春的温暖而融化,那么融化“我”的心是什么?谁知道?(是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中包含的期待)老师继续进行情感推动:同学们,就是这“认真”,这“期待”。

四、 结语

“互联网+教育”时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有力促成高效课堂。创境入情,促知识内化,促心智的成长。进入了情境,促成内在的体验。在体验中,推动学生积淀新知,落实新知的内化,获得心灵的成长,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8.

作者简介:

林文瑜,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设互联网+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