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第一包”

2018-01-30 20:44蒲创科
地火 2018年4期
关键词:石油部大包干石油工业

蒲创科

深秋,走在胜利油田的道路上,一个个忙碌的磕头机,一部部耸立的钻塔,正为这里的“二次创业”积蓄力量。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改革开放40年来,胸怀大局的胜利人矢志不渝“我为祖国献石油”,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迫切能源需求“加油”。

回望1981年,当时改革开放正催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包干这一行之有效的解放生产力的重大举措,已从农村走向城市。

这一年,胜利油田作为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试点单位,勇担重任,大胆探索,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国家第一次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工业行业进行的重大改革,它毫无疑问地开了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改革的先河。

正是由于这个大包干政策的全面推行,引发了石油工业内在机制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也使中国的石油工业再次获得空前发展。

此前,石油工业经过几十年竭尽全力的艰苦奋战,为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80年代第一年的时候,由于勘探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勘探工作量减少,储量增长速度跟不上产量增长速度,加上老油田产量递减加快,1980年的原油产量比1979年的1.06亿吨有所下降。

1981年的原油产量能否保持住1亿吨呢?石油部党组成员们忧心如焚。更为严重的是,1981年是国民经济三年调整的最后一年,国家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给石油部的投资最多只能达到1980年的一半——17亿元!

新区要勘探,老区要上产,原油要努力稳住1亿吨,17亿元的投资显得十分紧张。

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包干的轮廓开始在分管石油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的脑海里越发清晰:国家能不能对石油部实行年产原油1亿吨包干政策,增产节约的原油允许石油部出口,换回的资金用于勘探、开发和技术改造。

康世恩的包干思路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赞成与支持。这套方案简而言之是:在国家对石油不增加投资的条件下,石油部包干年产一亿吨原油。超出部分允许石油部出口,所得差价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基金。

1981年4月22日,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计委、财政部、石油部联合给国务院呈报《关于明年原油产量稳住1亿吨需增加今年钻井和油田建设工作量的报告》,提出了具体方案。

包干的主要内容为:石油部承包生产原油1亿吨,原油统配商品率94.5%,炼油厂产品总收率90.5%,超出部分允许石油部出口,所得差价的85%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基金,15%作为职工的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基金。所得外汇全额留成,用于进口器材、技术。

1981年6月3日,國务院批准了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方案。至此,中国工业战线上的第一个行业包干政策正式实行。

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改革举措,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石油部决定在胜利油田先行试点。

然而,包干之前的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形势并不乐观。1978年原油产量为1946万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原油产量逐年下降,到1980年已降至1759万吨,1981年计划调整到1590万吨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率领工作组来到胜利油田,在油田领导李晔等同志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一个月的工作,顺利拟定了包干方案。

根据方案,当时给胜利油田定的原油包干指标是1590万吨。据此,胜利油田对勘探开发重新做了部署,对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油田自主权、从超产收入中提成、建立福利激励基金、逐步改善职工生活等内容,都做了具体安排。

1981年9月,河口采油5队等单位开始正式试点,实行四级包干,责任到人,包干形式由点到面在全油田逐步展开。

对于职工来说,承包后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手里有了奖金,工人干活的积极性极大提高。河口采油5队维修大班班长巴宝昌在第一次领到奖金时,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和同事们到旁边的饭店里美美地吃了一顿。

包干以后,多劳可以多得了,他干活也更有劲头,每次奖金都拿队里最高的。当时他的月工资43元,而每月的奖金就有15元。

大包干使胜利油田的原油产量改变了箭头朝下的局面,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从1981年起三年包干,年年超产,超产幅度一年比一年大。1981年原油包干指标是1590万吨,实际完成1611万吨,超产21万吨;1982年超产34万吨;1983年超产207万吨。

从包干前的连续3年下滑变成了包干后的连续3年增长,胜利人的成功实践极大地增强了石油部决策层的信心,也为全国稳产原油1亿吨以上和保持世界石油大国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1年8月10日,石油部实行原油产量亿吨包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由此,“亿吨包干”以汹涌澎湃之势,在全国从东到西的十几个油田全面展开,揭开了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同年11月23日,为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油田召开实行经济责任制经验交流会,推广河口采油5队产量包干经验,要求采油单位在12月5日前全部实行产量包干。

1981年11月25日《胜利日报》头版头条这样描述:“油田的产量包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很不平衡。目前还没有实行产量包干的单位,要参照河口采油5队经验,结合本单位实际,在12月5日以前,都要包干到班组,落实到人头,从而加快推行经济责任制的步伐。”

随着产量包干政策的实施和深化,把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大大调动了油田上下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加快了石油勘探节奏,加速了油田开发进程。

大包干政策有效调动了油田干部职工增储上产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解放,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原油产量快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新高。

从1981年到1988年的7年间,胜利油田的原油产量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长,1984年原油产量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1989年达到3335万吨,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全国第二大油田。

实践证明,由胜利油田率先实行的原油产量包干,一举改变了过去国家对油田的统收统支,收入全部上交,花钱再靠拨款,打酱油的我绝对不能买醋的办法,变为多超产原油,多得超包分成,使企业有了一部分自我发展的能力。

职工个人所得也随着原油超产情况而浮动,给油田增加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活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胜利油田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

亿吨包干政策所显示的威力,远远超过了人们当初的预想。在胜利油田的成功试验之后,中国石油工业迅速摆脱了资金不足的困境,走上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道路,也使中国的石油工业再次赢得了空前发展。

可以自豪地说,1亿吨大包干,是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不断在探索中转变,在变革中创新的。胜利油田的发展,是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更是迈向新辉煌的起点。

猜你喜欢
石油部大包干石油工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稿约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石油工业出版社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2011年度石油工业优秀QC小组(201个)
伊政府称不延长美军撤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