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资料的地学科普发展探讨

2018-01-31 00:14于清海丁克永张明超于晓荷许百泉
中国矿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科普资料服务

于清海,丁克永,张明超,吕 丹,戴 兵,于晓荷,李 越,许百泉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3.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100037)

0 引 言

我国的地质工作,以地质调查为例,从1916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展工作起,至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已走过整整100年历程[1],百年地质调查历程不仅取得了地质科技理论、地质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进步,有力支撑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地质行业的发展,而且形成了海量的地质资料成果,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地质资料大宝库。地质资料不仅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结晶,也代表了人类对地球科学的探索和认知,它们蕴藏着丰富的地学信息与知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具备实物形态和信息形态的双重特性。作为地质工作的知识积累和总结,地质资料具有一次投入、重复利用和长期服务等特点[2-3],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信息和主要载体[4],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科学普及等提供依据和基础。

地学科普,即是将地球科学知识以科普的形式传播给社会公众的一种活动。大力开展地学科普,不仅有助于社会公众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所赖以生存地球,更加有利于人类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5]。当前我国科普工作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和速度全面铺开中。地学作为基础知识学科的一种,地学科普一直都是我国科普推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当前,社会和地质工作者对地学科普,以及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依旧存在不到位的问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学科普是地质工作的另一块十分重要的宣传阵地,对扩大地质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在能源资源保障、工程建设、材料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居民消费等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现状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随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能力的不断丰富和创新,地质资料在支撑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保障、传播地学知识、服务社会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1.1 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的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其中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供给主体包括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作为主节点、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同参与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以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主节点,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若干基层地勘单位共同参与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体系;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主节点,局属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调查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以及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主节点,6个区域地质调查机构、部分高校图书馆藏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图书文献管理和服务体系。各专业机构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和定位,为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等提供形式多样的地质资料服务,形成了传统服务与现代服务方式相结合、相融合的服务局面,地质资料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1.2 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资源不断丰富

丰富的数字化地质资料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服务的前提保障。截至2016年底,我国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成果地质资料(纸质资料)总量共计49.25万种(部为13.96万种,各省(区、市)为35.29万种),电子文档总量约46.72万种,数据量高达210.67 TB,资料电子化率近95.04%,其中有24个省馆已全面实现馆藏地质资料电子化。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不仅大大提高了资料的保存效率,更加便利了资料的利用效率,为服务产品的开发与在线网络化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方式逐渐多样化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馆、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资料馆等都建设部署了地质资料电子阅览室系统,为到馆阅者提供公益性的公开和涉密地质资料的查询、借阅、浏览和复制加工服务。且在传统的到馆查询、借阅服务的基础上,网络化的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目前我国部、省两级馆藏机构大多都建立了独立的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网站。2016年度,全国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网站点击量达到195.62万次,其中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点击量35.21万次,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网站点击量8.23万次,四川、山西、山东、广西等省(区)地质资料馆网站点击量均超过10万次。另外,各级馆藏机构也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向社会提供及时、个性化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1.4 地质资料服务总体能力不断增强

从全国地质资料最近五年(2012~2016年)的服务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我国地质资料利用人次、利用份次、利用件次处于总体增长的状态。2016年,全国各级馆藏机构共接待到馆服务3.04万人次,提供资料服务11.8万份次(469.31万件次),相比2015年分别增长30.7%、13.5%(31.1%)。2013~2016年,全国纸质资料服务量呈现降低趋势,2013~2016年同比下降41.3%,而同比电子资料服务量处于持续增长趋势,2013~2016年同比增长30.8%。随着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服务产品的不断丰富,地质资料的信息服务能力也不断增强。

2 基于地质资料的地学科普产品开发建议

地质资料可为开展地学科普提供基础信息资源。但从总体来看,当前地质资料的服务产品形式依然略显单一,不能适应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需求。目前主要以提供基础的地质调查成果为主,对于解决某一方面的专题产品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决策性产品还不足,尤其为广大社会公众传播地学知识、认识及了解自己生活家园的地学科普类产品比较缺乏,造成产品不能更好服务的尴尬局面。基于我们现有的海量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如何将其更为科学、高效的利用起来,大力推进地学科普的发展,不断深化社会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全民地球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不断构建完善的地学科普产品体系框架

根据国家科普战略导向,围绕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热点方向,如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地质基础研究、资源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海洋地质开发、“三深一土”战略等,将专业的地质工作成果进行通俗化的表达,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如文字、图片、视频、模型、实物等加工开发形成不同层次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产品形式。基于此,我们初步构建了地学科普产品体系框架,产品类别包括:科普图书(图书作品)、科普文章(文章、论文、短文等)、科普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科普模型(玩具、模型、模具、三维产品等)、科普标本(动物、植物、矿物、化石等)、科普游戏(实体游戏、虚拟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科普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科普基地等)、科普活动(宣传活动、教育活动、科普实验等)。通过产品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指导地学科普产品开发,不断汇聚地学科普服务资源,并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分类分级,对应提供不同层次的地学科普产品。

2.2 深化创新,积极加强地学科普产品开发

地质工作绝不止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更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如工程建设、地下水环境、城市地质、土壤污染、地质旅游、地质灾害等,让社会各界包括普通老百姓了解、理解地质工作,增进对国土资源、国情的了解,提高大众科学素质,进而支持地质工作,就需要开发大众化的地学科普产品,向社会及老百姓普及地学信息,传播地学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在专业产品的基础上,要根据大众化、普适化的需求,开展大众化、科普化产品开发,产品的形式多样,科普活动、科普图书、科普多媒体、科普游戏等等,通过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打造全民关注地质科普的良好环境,为地质科技创新孕育更加优质的土壤。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作为地质资料公益性服务的代表,应在地质资料服务工作中,加强科普产品的需求调研。以地学科普产品体系为指导,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创新,积极探索地质资料科普产品开发的路径、内容和技术方法,由传统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照用户需求和研究情况,利用大数据、智能挖掘、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创新科普工作形式,在传统科普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化、互动化、可视化的研发,完善科普转化机制,努力促进地质成果的科普转化,使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不断提高,推动了地学知识的普及和地质工作的宣传。

2.3 加强地学科普专业人才及团队培养

地学科普的发展离不开科普产品开发人员、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的大力支撑。从当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从事地质研究的人员占了很大比重,而从事产品加工、传播、服务的人员则略显不足。要破解此问题,就应该加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人才的成长和团队的培养提供土壤。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地学科普事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从加快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按照地学科普工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改善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的地学科普人才,进一步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竞争力强的地学科普创新团队。

2.4 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借阅地质资料进行地学科普产品开发

新时代国家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学科普工作也必须在新形势下创新突破,需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地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升全民地学素养作出贡献。全国地质资料馆及省级地质资料馆等作为公益性地质资料服务机构,可以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的天然优势,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教育工作者、地学专业人员等前来借阅地质资料进行地学科普产品开发,并进行相关的指导。对于开展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地质科普基地建设、科研基地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等的行为,可以积极提供相关的地质资料服务。做到资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大效果地发挥地质资料的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2.5 加强地学科普宣传普及,推进地学科普与教育的相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对地质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青少年对地球深部奥秘、生命起源与演化等前沿科学问题兴趣浓厚,农民群体对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技能需求明显,城镇居民继续关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对地质旅游的需求凸显,公务员群体始终关注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功能与作用等。因此,必须加强地学科普的宣传工作,积极利用各种活动,如世界地球日、海洋日、科技活动、全国土地日、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日,积极进行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及相关知识普及,引导社会大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理念。另外,资料服务机构还可以和学校等进行合作,组织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地质科学普及活动,共同举办地学夏令营和地质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解读地质调查成果,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做到教育与科普并行。

3 结 论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地学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对科普工作也不断重视和加大投入,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断进步的今天,涌现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地学科普产品,但在地学科普领域仍然面临的巨大的需求挑战,发展空间也十分巨大。

2) 基于地质资料的地学科普发展,我们要不断构建完善的地学科普产品体系框架,不断深化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加强地学科普产品开发,加强地学科普专业人才及团队培养,鼓励不同层次的社会公众积极借阅地质资料进行地学科普产品开发,并加强地学科普宣传,推进地学科普与教育的融合,推进地学科普不断向前发展。

3) 科普不是试图把所有人都变成内行或专业,而是通过知识的不断传播和普及,尽可能让每个外行人都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外行甚至内行。地学科普也是如此,通过对地学知识的科学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断认识和理解地质工作,不断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不断产生保护地球和环境的意识。

猜你喜欢
科普资料服务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科普达人养成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科普漫画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