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

2018-02-02 00:52潘晓梅
东方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双元制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潘晓梅

摘要: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认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们应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以企业为根,以教师为魂,以学生为本,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流的职教院校。

关键词:双元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匠精神

德國“双元制”模式是将学校本位模式与企业本位模式合二为一的办学模式,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在选定一个具体的培训职业后,一方面在职业院校接受相关职业专业理论和通识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各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这种职业培训制度充分体现了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实践与理论相互衔接的双元结构特点,被认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一、以企业为根,借鉴“双元制”,推进校企合作

借鉴“双元制”,大庆职业学院石油工程系实施“校企合作 实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校企合作”:学院为油田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油田企业为学院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实境育人”:该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校内2年企业1年两个学段。在校内学段中,主要利用校内仿真实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在企业学段中,充分利用油田现场这个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基础好、技能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毕业后即可独立顶岗,深受企业欢迎。

二、以教师为魂,发扬德国教师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

为了培养出具有责任心、真功夫、好习惯的铁人式技术技能型的高职人才,首先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真功夫来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德国教师教学设计的唯一标准是:当你有事需要其他教师代课时,代课教师用你的教案就能够上好这节课的程度”,正是根据这一标准德国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教案)详实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对比起来看,国内教师的教案欠缺学情分析,缺少教师与学生活动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尤其是部分老教师认为,已经讲授同一门课二三十年了,认为内容非常熟悉,不用撰写教案。这说明我们教师的责任心还应当加强。说到真功夫,专业教师不仅应该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应该加强实践技能,因此专业教师必须下厂实践锻炼,接上地气,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达到双师型的教师标准。

三、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为了改变早期德国职业教育只注重单一职业领域专门知识技能的状况,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梅腾斯的“关键能力”概念,曾在德国教育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演化成更高级的职业行动能力,并作为培训目标写入德国208个职业的培训条例。

为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培养好习惯。“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德国将最前沿的创新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这也是二战后德国实体经济迅速腾飞的真正原因。纵观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紧紧抓住企业的根,开展好现代学徒制,才能办出石油特色;只有紧紧抓住教师的魂,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紧紧围绕着以学生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来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职教名校的办学目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元制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