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然抚长剑 济世岂邀名

2018-02-02 21:18马超
东方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傅山理学

马超

穿越历史隧道,踏着古人足迹,寻觅三晋故事,时而凸现出一位博学之士,此人即为傅山。傅山逢世多坎坷,成长于明末清初血腥动荡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艰难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他坚挺不拔的性格。他出生于一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学问精湛,博采多艺,不仅是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而且在文学、书法、绘画甚至医学、武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为世人所瞩目,时人对其有此评价:“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出自《柳崖外编》)。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度过了近一个世纪,跨越了两个朝代,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市北郊区)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与学者。他对经、史、诸子、道教、诗文、书法、绘画、音韵、训诂、金石、考据、杂剧以及医学等,均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是一位罕见的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萧然物外,自得天机”,没有庸俗习气,反对奴性,厌恶“奴儒”,具有“号令自我发,文章自我开”的创新精神;对禁欲主义、封建礼教均有微词,反对欺压妇女与包办婚姻;公开痛斥理学,并在理论上予以批驳,树起了一面反理学的旗帜;大胆地提出了“圣人为恶”、“无理生理”、“无理胜理”、“市井贱夫最有理”等许多“反常之论”,肯定了革命暴力的进步意义,为市民阶层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提供了精神武器。傅山的思想有很多民主性的精华,闪耀着那个时代的光辉。

傅山极其关注时政的变化,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条铭刻于心。甲申之变,使时年39岁的傅山,受到很大的震动。当李自成率军入晋时,明大学士李建泰奉旨督师援晋,聘傅山为军师。傅山欣然接受,并匆忙赴京受任。由于义军迅速占领晋南,李建泰得知其家乡曲沃已陷便无意进军,退兵保定,傅山在途中得悉,深感失望,“可惜一腔血,无由洒战场”①,表达了未能镇压义军的沉痛心情。清兵入关后,傅山思想发生了变化,由反对义军转变为反清。于甲申八月间加入道教,拜当时有名的道士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当了道士,朱衣黄冠,道号“真山”,自号朱衣道人,有恋亡明之故。自此,傅山以道士为掩护,来往于盂县、平定、寿阳、祁县、汾阳和晋源一带,由反对义军而参加义军,进行了长期的反清复明活动。在行径寿阳龙门河所作《龙门山径中》,有诗曰:“贫道初方外,兴亡着意拼。入山直是浅,孤径独能盘。卻忆神仙术,如无君文关。留侯自黄老,始终未忘韩!”傅山南游江淮归后不久,即开始了他松庄的侨居生活,从55岁到73岁,以松庄为落脚之地,生活了18年。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于十七年(公元1678年)正月二十三日,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大学士李霨等推荐71人,康熙命赴京集齐。其中被推荐者中有傅山。傅山得到消息后,坚决以老病辞,并作《病极待死》一诗,表明心迹,誓死忠于明王朝,不与清廷合作,拼了老命也要保持晚节。康熙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康熙帝把所有托故请辞的奏折一律驳回,明令各地督、抚把被荐人员“作速起送来京”。当时地方官不断登门,最后傅山只得在儿子傅眉等人的扶护下上道。“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全祖望《事略》),寓崇文门外园教寺。尔后,康熙又在保和殿面试博学鸿儒,授予彭孙遹、朱尊彝等五十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傅山与杜樾虽未参加考试,因为是“人望”,也要破例“示恩”,授予有名无实的官职。吏部拟授傅山“正字”,康熙觉得官号太小,下旨:“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受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授官就得谢恩,谢恩就得午门磕头。傅山坚决拒绝接受清朝的任命,拒不谢恩。回乡之后,布衣毡帽,自称为“民”,有以“舍人”呼之者则不应,临终前遗嘱“以朱衣黄冠敛”,可见其始终不接受清廷的聘用。直到去世前,傅山一直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活热情,保持晚节,至死不移。

作为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傅山深受反理学思潮的影响,公然以“异端”自命,对古代的一些主要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究,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他在反理学中,着重批判理学的形而上学倾向和空谈义理弊端,从中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观点,是一个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傅山的明道思想,有其新的亮点,着重明于天人之道,特别是“天”道或自然之道。他认为治学在于明道,明道为了致用。他说:“天道即自然之道”(出自《荀子评注》),也即自然规律。研究天道或自然规律的目的在于为我所用,造福于社会。他很重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反对消极被动的观念。傅山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观点,指出了天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又肯定了天人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天人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为人在自然界找到合理的位置。说明人要役使万物,须先探求自然之道,才能达到“万物皆足役”的目的。傅山也持明体致用的发展观和经世致用的知行观。他认为,明体也就是明理,理不明则体不清,明理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实活动。同时又认为,治学的宗旨是“同时取济”,为的是实用。他说:“聪明知识,用不用间”(《治学篇》)。效用是衡量聪明知识的标准,发生了效用的知识,才是聪明知识。由此见之,聪明不等于知识,聪明是在于知识的灵活应用。除此之外,傅山还斥责奴儒、奴君子,主张“扫荡奴性”,提倡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反对禁欲主义和父母包办婚姻,坚持“非圣人能王”的平等观念,倡行国民治国的的理想社会。傅山的诸子学研究也堪称于世,是诸子学研究的一位先行者,尤癖好老庄思想。侯外庐对其评价说:“如果说顾炎武考证音韵学是后来王国维的老师,则我们有理由说傅山的子学研究是后来章炳麟的先行者。”②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英年早逝。此事给已进入风烛残年的傅山以沉痛的打击,他再也忍受不了失子之痛,不久就驾鹤仙去,时年78岁。

注释:

①傅山:《霜红龛集》卷八。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27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傅山理学
傅山的“四宁四毋”
礼学与理学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试论宋代“理学”与“院体画”的隐性关系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傅山先生的画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