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雷山苗族“锦鸡舞”

2018-02-03 00:28孙仕国
卷宗 2017年27期
关键词:雷山苗族

孙仕国

摘 要:雷山苗族“锦鸡舞”的起源、服装、规模、舞姿、音乐和发展变化。

关键词:雷山;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就是形如锦鸡样式的一种芦笙乐曲舞姿。锦鸡舞产生并盛行于雷山县桃江乡岩寨村以及大塘乡新桥村、排里村、掌批村、桥港、桥兑、排告、桃良、乌的、独南、掌雷、年显等“短裙苗”(包括“超短裙苗”)支系的苗族村寨。八十年代初期,桃江乡岩寨村“超短裙”支系的苗族芦笙队应邀赴北京“中华民族园”参加开园迎宾表演,受到前万里委员长和中外来宾赞赏。

舞者为“超短裙”支系苗胞。由中、青年男生吹芦笙,妇女随着乐曲踩跳,男上装包头帕着对襟便衣,女穿绣花银衣,下装着长裤(此裤裤脚很小,很像九十年代时兴的“健美裤”),腰部维系数圈长5.7寸的百褶短裙,前腰横系叠有3-4张显现脚边花纹的围腰,后腰系竖叠22块(宽4寸,长3尺)的丝织或棉织红、黄色彩带(形成分散的一大块),前短后长,跳舞时,膝盖以下包裹脚,脚穿尖头花布鞋,右后抬略高于头部并稍向前伸,右手拇指、食指捏紧(像鸡嘴),中指等其余三指均伸直列于后(形如一个鸡头,手背为鸡颈),随着男生吹笙乐曲双膝一伸一屈,排成行边跳边移向前,腰部蠕动,头戴银花、银角,面带笑容点点头,步伐轻盈,身后彩带飘摇自如,恰似锦鸡展翅。当舞姿动作较大而又旋转时,观者看舞者从手、头到身后彩带飘逸,加上银光闪灼,宛如羽毛斑斓的锦鸡起舞。因此,苗族“锦鸡舞”的创意就源于此。

跳锦鸡舞时,男性(2---4人)吹芦笙在前,女性随后跟着列队围圈起舞。步伐分三排式、四拍式、五拍式、七拍式不等,脚步动作多,轻巧灵活,上身动作小,腰及膝盖以下以自然蠕动为主。双脚按芦笙曲調的节奏变化娓娓移动,犹如锦鸡行乐,觅食的姿态。

锦鸡舞的芦笙曲调优美动听,虽取材于苗族芦笙舞曲。但有所升华,具有浓郁的苗族民间舞蹈特色,又有古朴典雅而鲜明的格调风味。

雷山县桃江乡岩寨村,离乡镇府驻地1.5公里,距县城35公里,芦(山)榕(江)公路经寨脚而过。全村有144户,均系超短裙苗族,其锦鸡舞享誉中外。岩寨村民族风情浓郁,节日丰富,有苗年节、吃新节、鼓藏节和祭桥节等。节日期间村民们组织斗牛、跳芦笙等活动,其活动一般延续3至5天。岩寨村男女服饰奇特。男式上衣对襟开,扣子为布质,一般9至13对,密密匝匝。衣服外穿黑衣,内套白衣,衣脚略露白衣,黑白相间。节日里,当地苗族人民喜欢在头上包扎一条用定青布做成的头帕,约300厘米长,包扎时特意将有“须”的一端拖于耳际,看起来英俊潇洒。妇女的服饰就更为奇特,裙子很短,不到30厘米长,穿在身上盖不过膝,是世界上最短的裙子,除此之外,该村妇女头上挽大发髻。岩寨村女孩子13岁左右就开始向大姐或长辈们学习刺绣、织锦带,约到16岁时已可信手纳丝,所以该村妇女又素有“刺绣能手”之称。刺绣品配套成衣,穿在身上五彩缤纷,艳丽夺目,下身穿紧身裤套穿短裙,平时着一两条,节日盛装着三四条,再拴围腰片,前短后长,前面镶边绣花,后面一片是丝织绸缎布料,外加系十多条丝线织成的锦带,婉如凤尾大不一般,头冠银花银角,腕带银镯,跳起芒筒芦笙舞来,玉身翠动,步伐轻盈,两关膝有节奏地伸曲摆动,锦带随着人的动作飘荡,委婉柔情,感情与舞姿融为一体,犹如孔雀开屏、锦鸡起舞,婀娜多姿。这种舞步历史悠久,其与芒筒芦笙起源于同一时代。据《苗族简史》载:“湖北随县曾乙侯墓葬出土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构造形式与现在的苗族芦笙相同。”苗族原居于黄河中下游,后南迁江汉平原,为古代楚国民族之一,芦笙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著《楚辞.天问》(阚子篇)称:“楚笙冠天下”,“楚人吹笙中国第一”。屈原讲的“楚笙”就是苗族芦笙。楚亡后,苗族有一支西迁到珠江的源头雷公山地区定居,将主要乐器之一芦笙随身带至。珠江源头的广大区域盛产大芒竹,芒筒就是芦笙的基础上创造而成,与芦笙配音便成了今天完成的芒筒芦笙。岩寨的芒筒芦笙是本寨师傅自制的,据说传到余往露已有52代人了,据了解已大约有1000余年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雷山县文工团著名芦笙舞蹈演员等人下乡采集民间艺术,看到岩寨芒筒芦笙之后,觉得很好,值得采用。于是,便请村青年芦笙手余兴忠和几位姑娘到团里授艺及示范表演,再精心排练改编,把这种芒筒芦笙舞搬上舞台,并曾经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省文化部门称这种舞蹈为“锦鸡舞”。从此,锦鸡舞之名传遍四方,锦鸡舞从平常的芦笙舞中提练出来,成了苗族的优秀舞蹈。1996年瑞士记者等10人曾来常驻采风。

掌批民族风情浓郁,名闻遐迩。全村有白、张、韩、莫、向、王、姚等七姓,除王、姚两姓是汉族外,其余均系“超短裙苗支系”。当地有民约,不论民族只要入寨皆兄弟,不准开亲。

这些苗寨村民,每到节庆时,都自发群众集会,翩翩起舞,尤以大塘新桥村旅游点的“锦鸡舞”闻名遐迩,10多年以来独特的舞姿,迎接来自中外众多的朋友和嘉宾。现在锦鸡舞已在雷山县超短裙苗族地区丹江河和望丰河等苗寨得到普遍推广,已成了苗族舞蹈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楚辞.天问》endprint

猜你喜欢
雷山苗族
口传·表述·认知·场景——黔东南雷山苗族芦笙音乐的习得过程研究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雷山杜鹃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析
56个民族56枝花 苗族
贵州雷山苗族芦笙传统曲调及其演绎方式的现代性变迁
谈雷山景区翻译中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