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

2018-02-04 00:44唐恩勇苗传代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4期
关键词:安顺市石漠化水土保持

唐恩勇, 靳 艳, 苗传代

(1.安顺市水土保持监测站,贵州 安顺 561000; 2.关岭县水务局,贵州 关岭 561300;3.黔西县水务局,贵州 黔西 551500)

贵州省安顺市位于黔中腹地,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全市土地总面积9 267 km2,其中石漠化面积2 969 km2、水土流失面积2 462.87 km2。2011年以来,安顺市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等,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19.69 km2,实施坡耕地治理项目13个。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政府主导下强力推进部门整合,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模式,为喀斯特石漠化片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

1 安顺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1.1 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

普定县梭筛项目区多数群众是因20世纪修建水库而后靠的移民,在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前,这里的群众在石头缝里寻出路,在乱石丛中找生活,守着“水缸(水库)”用水难,因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石头越长越高,农作物越种越小,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在国家坡耕地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实施的3年间(2012—2015年),普定县整合各部门资金4 600万元,建成蓄水池181个,修“树盘(鱼鳞坑)”8 625个,建成机耕道22.34 km、生产便道23.92 km、石坎梯田867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9 km2。如今这里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路面集水、沟渠引水、水池(窖)储水”三位一体的坡耕地灌溉技术,切实将微型水利工程技术运用在“石头的海洋”,有效地解决了石漠化地区保水难、生态治理难和产业发展难的问题。特别是2012年结合坡耕地改造在“石旮旯”上凿石、填土,大力发展的桃树种植,创造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奇迹。截至2016年底,项目区117户427人全部脱贫,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 000元增长到了20 000元。实实在在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在2017年2月,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同为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地区的关岭县,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经济林果种植业,在防治水土流失、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为山区农业、农村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石板桥、白泥、板贵小流域属于“珠治”试点工程,通过发展火龙果、花椒等优势产业,成为当地生态良好、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精品小流域,其中,石板桥、板贵小流域被评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产增收渠道,加快了项目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

西秀区立足“大水保、大生态”的理念,以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为基础,把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相结合,牢牢把握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优势,着力建设样板工程、精品工程,充实完善了 “实施一条小流域,完善一批基础设施,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重造一处美景”的特色生态建设思路。 2017年3月,西秀区溪浪小流域被评为2016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1.2 带动发展了一批产业

安顺市围绕产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特色旅游景区、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共8个。其中的西秀区溪浪生态清洁小流域就是以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核心,以发展“旅游+生态”“旅游+环境”“旅游+品牌”“旅游+文化”“旅游+养殖”等新兴业态为手段,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打造,通过村民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山坡种植经济林,对流域内村容村貌、河流水系进行整治,修建截排水沟和污水处理设施,使小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村前碧水翠岸、荷浪翻滚、小桥流水、栈道濒河、亭榭掩映、水转风车,展现了乡情水韵、水墨山村的清新迷人之美,成为人们休闲度假、避暑纳凉、体验乡村山水生活情趣的首选之地,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保障,成为其他村寨学习的示范基地。普定县“沙湾农业大观园”项目区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农业结构的多样化方面,注重以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吸引和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实现了以景促产、以产促旅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了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使项目区成为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2016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100元,较2013年的4 600元翻了一番多,比全县2016年的人均纯收入7 538元高出了47.25%。

1.3 总结提炼了一批经验

(1)普定县在坡耕地综合治理中探索出了项目“四自”(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县水务、移民、农业等部门指导召开村民大会,成立工程“四自”建设理事会运作。理事会成员由县水务、移民等部门成员及村民大会选举的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是一个集协调、监督及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工程管理机构。项目建设内容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并经公示确定后,理事会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进度跟踪、资金拨付等,并接受村民的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后,国家投入部分属于集体资产,入股公司、协会,每年提取部分资金作为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四自”建设模式打破了建管分离的固有模式,改变了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在哪儿、怎么建、建什么由群众参与讨论确定,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建设热情,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降低了工程投资成本,使项目区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2)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以“三权”促“三变”。“三权”是指确权、赋权、易权。确权就是“明边界、定权属、发证件”,赋权是“给予许可、中介评估、政策配套”,易权是“建平台、进市场、活资源”;“三变”是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脚下有地、手中无钱”曾经是普定县沙湾石漠化片区“四荒”利用率低、土地产出少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普定县政府在这里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资金使用原则,整合了发改、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的资金集中打捆使用,改以往的“单打独斗”为合力攻坚,并结合“三权”促“三变”改革,有效地发挥了资金的聚集效应,改善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

2.1 创新引领作用,突出两个“因地”

(1)因地制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安顺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统一布局,注重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农村产业规划等相衔接,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通过工程、植物、农业等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同时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经济结合起来。2012年以来,普定县以夜郎湖石漠化片区为重点,整合各部门扶贫产业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梭筛石漠化治理示范区、沙湾农业园区、百花欢乐大世界等一批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农旅综合发展示范区。同时,利用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对“喀斯特高原集雨灌溉型高效生态农业石漠化治理增值增汇模式”进行研究示范,进一步完善了小水窖(池)蓄水体系规划,即:在修建道路的同时在路的一侧修建集水沟,使引水沟和集水沟相连,将水引到道路下方的水泥蓄水池(窖)中,形成“路面集水、沟渠引水、水池(窖)储水”三位一体的坡耕地灌溉技术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镇宁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规划,并加强与建设、农业等部门的对接,结合新农村建设、传统乡村古寨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把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污水处理和水生态建设等融入规划中,针对当地用水难、行路难、发展产业难等具体问题,在遵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布置坡面水系、机耕道、经果林等措施,使工程设计既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意愿,多渠道为农民的增产增收修桥铺路。

(2)因地施策,发挥政府的中心堡垒作用。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政府主要工作中,以项目驱动产业发展。在项目储备阶段,坚持从下往上的“点菜”式规划布局,优先选择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大的区域进行重点整治,力争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通过典型示范和规模发展,使水土流失治理的过程成为民生改善的过程。一是在土地上做文章。依托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由政府和企业各出资50%为园区特色优势农业品种栽培购买自然灾害保险,并纳入地方政策性保险新险种范围。二是在水权上做文章。建立“建管养用”一体化的制度,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为园区修建现代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成立用水协会,对水费收入执行“4∶3∶2∶1”管理,实现了“以水养水”和农村资源变资产,使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三是在项目上做文章。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发挥多渠道资金的聚集效应,取得1+1>2的整体效果。四是在扶贫方式上做文章。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千企帮千村”的大扶贫行动,推动脱贫与政策、产业挂钩,实现了“党政引领,谋划小康;企业帮扶,助力小康;村民致富,同步小康”的机制创新,探索了党政引领、企业帮扶、全民参与的扶贫发展新模式。

2.2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三个优化

(1) 优化旅游业发展。安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怡人的自然气候,境内聚集了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屯堡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旅游景点,但由于旅游结构单一,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打造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限制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安顺市通过拓展旅游市场,打造升级旅游产品,转变旅游的方式,以自然旅游景区延伸发展为关键,积极开拓黔中新的旅游资源,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生态修复等工程,使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实施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使乡村更亮丽、更精致。从传统的大景点转战宜居宜游的小乡村,充分挖掘了安顺市全域旅游的优势,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近年来,通过重塑生态环境成功建设了西秀区浪塘、下九溪、旧州古镇,平坝区小河湾,普定县百花欢乐大世界、梭筛花果山、沙湾农业大观园,镇宁县高荡古村落,关岭县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等2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2)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现代设施建设等,探索出一整套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了“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综合产业发展模式,总结出了“梭筛”模式,培育出了普定梭筛桃、紫葡萄,关岭火龙果、花椒,紫云蓝莓,西秀区金刺梨等具有特色的复合经济种植业。同时,充分利用地热河谷的气候优势,推动了早熟蔬菜和火龙果种植业的发展壮大。其中,梭筛桃于2015年被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3)优化新型工业发展。建设了金刺梨、蓝莓、葡萄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了地方劳动力就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升级,壮大了第三产业比例,优化了产业结构,保证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创新宣传平台,提升三个意识

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建设,狠抓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群众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认知率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1) 提升水土保持宣传意识。积极利用党校的平台优势开展水保宣传教育。自2015年安顺市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进党校试点以来,安顺市委党校、西秀区委党校、普定县委党校均在其开设的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上增设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课程,通过抓“关键少数”,系统提升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水保生态文明理念和责任意识。

(2)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升学习与宣传相结合意识。2016年3月,安顺市率先在平坝区启动了水土保持科普知识教育进校园试点工作,旨在探索将水土保持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培养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制观念,并以此为纽带构建了“以小手拉大手、以学生带家长、以家庭辐射全社会”的宣传体系,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水土流失防治,建设绿色家园,构筑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3)提升多维度宣传的氛围意识。每年认真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月”等系列活动,做到政府工作有安排、电视有声像、报刊有文字、手机有短信、广播有声音、会议有手册、街上有横幅、墙上有板报,以此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

2.4 创新治理思路,抓好三个支撑

(1)抓好上级政策支撑。2016年11月,水利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印发了《关于推进安顺市石漠化片区水利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示范区建设实行水利部支持指导、贵州省组织协调、安顺市负总责、县(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并明确了示范区水利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

(2)抓好生态补偿支撑。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以生态修复、治理水生态为重点,通过党政牵头、企业帮扶、干群齐心、企业融资等方式建立起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以生态补偿促全民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局面。

(3)抓好生态建设项目支撑。全面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防护和石漠化治理等工程,通过“增绿、护山、活水、造景”,实现了“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建设效果。

2.5 创新保障机制,确保四个到位

(1 )健全工作体系,确保组织到位。全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建立了专门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县专门组建领导班子、成立项目理事会,主抓项目落地;建立水土保持工作督查小组,形成市、县、乡(镇)、村四级水土保持监督预防体系,构建了政府主导、专人督查、部门落实、群众参与的监督工作机制。制定了水土保持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与项目业主一同为工程建设抓协调、抓进度、抓质量,为工程建设后续管护提供保障。

(2)制定配套措施,确保责任到位。安顺市先后制定了《安顺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办法》《安顺市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制度》等管理办法,编制了《安顺市“十三五”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等,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保障。各项目县均根据上级要求和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对贯彻落实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或个人,追究相关责任。

(3)统筹投入,确保资金到位。整合涉农部门的财政专项资金,运用“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共同开发”模式,精选示范点、高标准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6年来,全市共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10.1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1亿元,地方配套2.02亿元。

(4)强化过程干预,确保监督到位。2014年以来,安顺市为强化过程干预和生态建设担当意识,加大了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水土保持专项执法领导小组,对全市范围内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执法检查,建立了生产建设项目台账,明晰了责任。

3 结 语

近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逐渐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纳入政府考核的内容,不断加强工程建设和预防监督工作,更加注重科学的规划、平台的搭建、资源的整合,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服务民生、脱贫攻坚相结合。基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找准思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在党校推广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培训课程;举办以建设领域行业主管部门为主的培训班,引导其主动参与、配合水土保持工作,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建立中小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加强项目储备、前期规划、实施管理和后期管护,确保工程建设真正取得实效;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创新,整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水土流失防治;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生态敏感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水土流失监测评价,建设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监测机构体系,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安顺市石漠化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安顺市石材集中采购中心举办揭牌仪式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有创新可借鉴的“塘约经验”——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考察报告
“安顺市金钟老年大讲堂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