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2018-02-05 04:35庞龙梅
师道·教研 2018年1期
关键词:高山流水范读课文

庞龙梅

在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朗读情趣,运用好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基本练习,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我们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足三分之一。朗读练习注重于形式,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朗读的学生偏少

教师在选择朗读的学生时,会有意无意地让那些经常举手、读课文读得好的学生起来读。读来读去,就是那一部分学生。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就失去了对朗读的兴趣,只是被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在课堂上扮演滥竽充数的角色。

(三)朗读指导单调

教师抓不住朗读的点,这里也读,那里也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读是读了,可真正重要的朗读点没读到,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大;虽然抓住了朗读的点,但苦于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 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这种指导只重声音形式,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仍旧不能体会文本的精彩。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首先,教师要善用巧妙的导入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片、录音、课件等教学手段来有意识创设优美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然后,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入角色,教师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聆听学生的朗读,注意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二)坚持范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录音、录像、老师或优等生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从而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朗读技能技法的训练,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担任朗读者的角色,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孙双金老师是中生代著名特级教师中的佼佼者。在孙老师的语文课上,“書声朗朗”是十分鲜明的特征,他始终坚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孙老师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在遇到需要激情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及时采用范读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学有榜样,练有所依,真正掌握朗读技巧。他教学古诗《春望》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这首诗的内涵意蕴,课前几十遍地反复吟诵这首诗,直到读着读着,不禁热泪盈眶。在上这一课时,孙老师的范读情感充沛,学生情绪高昂,师生诵读到动情处,都流下了真挚的泪水,课毕,礼堂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三)读出意境

1. 用心细细品读课文,看看你读懂或悟透哪些词句的表达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精妙?请在旁批注。

2. 师生品读重点句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读,再读。引导读出高山与流水的神韵,让学生谈感悟:读着“高山流水”,你仿佛看到了(引说)

角色表演说(指名又一生):伯牙兄,把你(弹琴时)心间的高山和流水是怎么样的?请描述给大家听听吧?插问:琴声就是心声呀!伯牙兄,你借高山流水表达了什么心声呢?(志存高远、勇往直前)接着指名读:子期弟,把你脑海里的高山流水读出来吧!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动情地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发自内心赞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谭老师没有琐碎的分析,而是通过一遍又一遍想象情景,反反又复复的品读指导,使学生的情感越来越浓,感悟越来越深,文字不待肢解而烙在了学生心里,文中人物的深情厚谊不待分析而立在了学生眼前。

责任编辑邱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山流水范读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顾致农《高山流水》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高山流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