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价的三维说

2018-02-07 22:16王宁江
浙江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评判信用分层

□王宁江

作者为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信用中心主任

信用评价需要与时俱进,应基于信用能力、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三个方面评价主体信用状况

传统信用评价往往基于信用能力和信用行为两个方面评价主体信用状况。

所谓信用能力,就是指你有多大实力兑现你的契约。通过分析你的身份特质、资产、现金、效益、发展能力等方面,量化综合评判你的信用实力。

所谓信用行为,大概的意思是,你有实力并不代表你一定会去履约,履约是需要一个显性的行为来反映出你的守信意愿。通过分析你的经济履约行为、遵纪守法行为甚至是社会公德行为等,综合评判你主观选择履约或违约之间的概率。

早期,传统信用评价主要针对的是能力评价,目前仍有不少贷款企业评级还在沿用此类方法,把财务报表中的几组数据输入,得出一个信用分。把信用行为纳入评价是一种进步,大家在实践中发现单纯评价信用能力有欠缺,于是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引入了信用行为这一维度。

到了现阶段,信用评价需要与时俱进,应当再增加一个评价维度,即信用关系。以下陈述理由:一是技术进步使评价信用关系成为可能。一方面,互联网普及和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社交、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应用的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每一次交易、交往变得越来越透明,海量的数据第一次以开放的姿态被记录,极其容易地被采集。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改进、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大数据的关联、识别、分析成为可能,机器方法可以在数据之间自由行走,找出蛛丝马迹,由此,推演归纳出一个主体逼真的信用画像。美剧中的数据分析员角色就是关系挖掘的典范。

二是基于信用关系维度的各类评分结果在很多场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社会开始认可和接受这样的画像。芝麻信用分评判的五个维度之一就是人脉,官方解释人脉就是用户的好友身份特征以及跟好友互动程度。芝麻信用分从2015年走到今天,从监管层到学术层,甚至应用层,时不时有负面的评判和观点,甚至有专家直接称芝麻分为会员分,笔者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如果芝麻分应用得好,完全可以作为衡量主体信用高低的重要依据。在信用发展史上可类比的案例就是邓白氏的企业邓氏编码,最早就是邓白氏公司内部的东西,而现在邓氏编码却是一个国际认可的、常用的公司识别符号,被国际标准组织、行业及贸易机构甚至是主权国家承认或推荐使用的编码。昙花一现的腾讯分,在五大维度中也提出了社交维度,官方释义社交是指人脉关系如何,良好的人脉关系有助于提升社交指数。不甘寂寞的京东小白,联动推进职场信用评价,五大维度社交人脉也列其中。

三是把信用关系评价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是有理论支撑的。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人群是多样性、流动性的,也是可分层的。所谓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因为经济地位、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选择,形成了社会分层。后来者,在选择入层的时候,不自觉地自我衡量资源条件,而选择进入不同的人群分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以群分”现象。社会学理论还告诉我们,以下十种资源最为重要,即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以上三种属于经济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读到这里,笔者也有些恍然大悟,信用关系从来应该是信用评价的重要内容,只不过以往在技术层面难以实现而已。

四是把信用关系列入评价维度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壁垒,没有创新。正因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没有被有效地、全面地合法开放,倒逼平台型信用公司依托自身的数据优势,创新评价方法,应用大数据技术,确切地说是推演出了主体信用画像,而不是算出信用风险概率。所谓信用分,笔者理解也只是为了迎合信用应用的一个习惯而已。

把信用关系作为评价维度是信用评价的应有之义,是趋势,是进步,是有道理的,绝不是剑走偏锋。由此,笔者正式提出信用评价的三维思想,即信用能力、信用行为和信用关系。

猜你喜欢
评判信用分层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雨林的分层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