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珠玑观中华

2018-02-07 19:48武洲行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国学娱乐

武洲行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汉字听写大会》等赏寻文化基因的节目,在这片华夏土地上燃起了一场“国学热”。在泛娱乐化的时代,这些国学的盛宴无疑为我们带来了国学复兴的曙光。

何谓国学?经史子集中,那篇篇锦绣,字字珠璣,是谓国学。她徘徊于“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雁门关前,纵横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赤壁边上,游行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乌衣巷中。她于今日的我们,是如歌似酒的旧时风月,集千年古国的文化精髓,她是泱泱中华的精神标识,她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化认同。那么,学习国学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她让传统回归,让心灵在放飞中舒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在这个更加美丽而多元的世界中,现代娱乐似乎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娱乐的大潮泥沙俱下;电影、电视、追星、网游等,娱乐的潮流方兴未艾。现代娱乐固然能带给人以精神的刺激和缓冲,却着实缺乏营养与内涵,短暂的狂欢过后,等待人们的是心灵的空虚和麻木,以及对平淡生活的厌倦和懈怠。毫无疑问,国学已然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文史回翔,诗词并美”,国学在诗词大会中泛起的点点涟漪,在娱乐时代明月独举,诗韵独存。在这个人事喧嚣的时代,她让传统回归,让心灵轻装上路,云淡风轻。那种“清清淡淡”的悠远,不是皎皎者易污,也不是峣峣者易折,而正是娱乐时代下最令人为之神往的生活。

其次,她独特的传统魅力,氤氲在方寸之间,唤醒人生曲折中的安慰与希望,规避平坦中的厄运与烦恼。中华文化经过千年历史的浸润,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入口入味入肝肠。“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是一种豪迈;“愿与君把盏,共看白云深”,是一种柔情;“醉里经少年,乍醒华发生”,是一种沧桑。我们能在国学中,领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向往,钦叹“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超脱,体会“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国学,她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刘再复曾言:“这是一个矮人时代,人们为了种种无妄的追求挤向社会的塔尖,却将心中本应恪守的原则掷于地上,权力和利益山头的林林总总,使我们艰于视听。”城市越来越大,使我们习惯了水泥森林的包围,每天都追着时间奔跑。唯有亲近国学,才可于无声中找到滋润心灵的一味良剂,留一片净土给诗与远方,让疲惫的身心重焕活力,让前进的道路洒满一地暖阳。

“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也仍旧是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春花秋谢,雁阵南移,我们在国学中找到了中华文化之根,于古人的悲喜慨叹中悟到了中华文化之魂。只有被国学浸润而生的子子孙孙,才可提升个人素养,彰显中华精神,成就中华辉煌。若没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熏陶,又怎会有张骞出使西域为各国带去文明和美好,又怎会有“一带一路”向世界重申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理念?若没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积蓄,又怎会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又怎会树立起朝气蓬勃、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正是由于国学的存在,华夏儿女才拥有一种一苇以航的勇气、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王开岭曾说:“故乡的崖是来时眺望的地方,是黄昏回首的地方。”国学即是这样的崖,我们应当守护故乡的崖,守护精神的原乡。同耀世而来的新中国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国学娱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娱乐眼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