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三读三批”式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8-02-07 19:49黄洁梨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语句课文孩子

黄洁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总结出了用“三读三批”的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将课堂分成三步走。

一、“初读一批”,用喜欢的方式读文,初步尝试理解字词句

低年级的孩子的阅读能力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这时候,我们就要教给孩子最基础的阅读方式,利用圈点勾画在文章里,留下自己阅读的痕迹。

例如,在孩子初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用“○”标出,通过查字典、找参考书等途径,用铅笔在字、词旁空白处注音节或词义;用“1、2、3” 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标出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的语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初步留下自己读书的印记,有助于学生在老师讲解课文前,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也容易跟老师的讲解碰撞出火花。

二、二读二批,多种形式赏读,画出重点语句,批注见解

在初读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初步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讲什么。这时,我会给时间让孩子再读课文,用笔圈点勾画出文章中的优美语句、重要段落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等。批注的内容有:修辞方法、写作方法、由书上的句子联想到的相关的词语和画面等。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秋天》一文,提出一个问题:“课文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孩子们通过再次朗读后,会在“田野里”“果园里”“打谷场上”几个词组下画上横线,并会在旁边写上位置不同了。当我又问:“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有的孩子用波浪线画了“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裂开了嘴。”并在旁边写上“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水果好可爱哦。”有的孩子画了“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在旁边写上了“比喻句,一地的金黄,真漂亮”。又如,在教学《小马过河》一文时,有孩子用直线画了“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进这条河里淹死的!”并在旁边写上“松鼠说话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它好害怕这条河。读的时候,语气要重。”

因为在课堂上,我给足了孩子读书思考的时间,并让孩子大胆想,大胆写,时间一长,孩子的阅读个性、内心世界就显现出来了。

三、三读三批:品读,心有所感,笔墨追录

有了前两次的读法的铺垫,孩子们对课文的整体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在第三次读时,我们就可以围绕课文重难点,把握脉络,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用红笔尾批或眉批,一字一句地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联想与收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批注式阅读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秋天》一文的最后五分鐘,我跟孩子说:“同学们,读了《秋天》,我觉得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红色的,秋天是五彩缤纷的,秋天是笑声朗朗的。那你读完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再快速读一次课文,记录下你的想法吧。”用直线画出了“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欢快的笑声。”在我语言的铺垫下,孩子们的兴致更高。有孩子用波浪线画了最后一段,并在旁边写上“我好像看到了一大群农民伯伯阿姨一边劳动一边说笑,旁边堆满了丰收的粮食,好开心啊!”有的孩子在课题旁边写上“秋天到了,小草黄了,树叶黄了,粮食成熟了,水果也熟了。秋天是五颜六色的,秋天是芳香扑鼻的。”

又如,学习完《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有孩子在最后写上“植物妈妈好聪明,我们要向她们学习。”有的写着“我们要细心点,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秘密。”

“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三读三批”式的自主阅读和老师对学生阅读中批注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批注出不同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和品味的能力,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句课文孩子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