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情结

2018-02-08 06:34张延伟
资源导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笔帽老师傅笔尖

文 | 张延伟

女儿在大学里念师范专业,这学期开设了硬笔书法课,暑假里回来对我抱怨说,买了几支钢笔都不好使。我打开抽屉,拿出十多支簇新的钢笔让她挑。女儿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对我像宝贝似的保存着这些“古董”感到不可思议。

我记得,用钢笔做作业,大概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的。因为父亲担任生产队会计的缘故,他用的钢笔往往很时髦,我也跟着沾光。我的文具盒里常装有两支钢笔,除了自己备用,有时还借给别的同学,这对我来说是件自豪的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天我突然发现父亲胸前的口袋里别了一支浅灰色的钢笔。笔杆要比我平常用的粗,里面装着一个蜂窝状的圆柱子。去掉笔帽儿,笔尖是内置式的,呈“W”形状,像蛤蟆嘴。父亲告诉我,这是自来水钢笔,把笔头朝下插在墨水瓶里,一会儿工夫就自动吸满墨水了。太神奇了!当时我就对这支自来水钢笔垂涎欲滴。死缠硬磨之下,父亲只好同意给我,并叮嘱我要好好用功读书。第二天,我便在教室里炫耀,引来同学们无数羡慕的目光。

那时候,有位修笔师傅经常出现在校门口。他约莫五六十岁,常常戴着一副老花镜,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前把上挂着“精修钢笔”字样的招牌,后座上固定个尺半见方的木箱,里面放着修笔工具和各类钢笔配件。谁的钢笔岔尖儿了、写字挂纸了,谁的笔帽摔烂了、漏水儿了……老师傅拿在手里端详片刻,用尖嘴儿钳子捏一捏,放在砂纸上轻轻磨几下,再从工具箱里选一个同型号的笔尖、笔帽安上……一会儿工夫,坏的钢笔一下子重生了。除了修笔,老师傅还会刻字。他手捏刻刀,三下两下就在笔杆儿上刻出孩子们的名字来,再用一块彩色粉饼在上面蹭两下,那字就更好看了。我请老师傅在那支自来水钢笔上刻了我的名字,而且还学着其他孩子的样子,用女孩子扎头用的“气绳儿”编制了个笔套,把笔杆部分装在里面。

那年夏天,我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镇里的中学,那支被我视若珍宝的钢笔也陪伴我来到校园中。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时,我把那支自来水钢笔借给班里一位要好的同学使用,结果他交卷时忘了合上笔盖,起身的一刹那,钢笔从一米多高的课桌上掉落,笔尖朝下直直地扎在了泥土地面上。无论我怎么用水冲洗,却再也不能流利书写,猛甩几下,勉强写几个字就“罢工”。后来,我把它拿给修笔的师傅看,他摇摇头,说是没有匹配的笔尖……

我上学时用过的钢笔都舍不得扔掉。我从修笔师傅那里看出了“门道儿”:这支钢笔的笔尖坏了,吸水的胶袋儿烂了,可以和另外一支同类型不同毛病的搭配着互换配件。换笔尖的技术含量最高,我也学会不少门道:用手捏紧胶袋儿,均匀用力顶一下中间的细塑料管,笔尖就露出头来,用手一拔就出来了;也可以用尖嘴儿钳子轻轻夹着笔尖拔出来。时间长了,我就成了半个“修笔师傅”,常常自告奋勇地帮助其他同学修理钢笔。只是,我那支自来水钢笔却再也没能修好。

后来我参加工作,先是在村小学当老师,每天备课写教案到深夜,钢笔常常别在上衣口袋里随身携带。再后来到乡政府从事宣传工作,无论是为领导撰写讲话材料,还是给新闻媒体投寄稿件,一律都是先打草稿,然后反复修改、润色,再用钢笔工工整整地誊写清楚。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新闻稿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誊写10余份分别寄给各级媒体,往往累得胳膊发酸、手指僵硬,却也乐在其中。

我从未刻意临摹哪位“大家”的字,平时突出一个“快”字,信手涂鸦,居然练就一手旁人都能识得的行书,乍一看还不算太丑,便有些沾沾自喜。那些年用钢笔书写带来的最大乐趣与收获,就是每年被上级宣传部门或新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一本烫金荣誉证书外加一支精致的钢笔,成为当时奖励我们这些所谓“笔杆子”的固定“套餐”。

如今时过境迁,各类设计新颖、使用方便的水笔、签字笔等取代钢笔走进校园乃至社会大众的生活,但我总觉得这样写出来的字少了钢笔字的那种美感。到县城工作后,我又跟同事学会了使用电脑,平时也很少拿笔写字了。但我办公桌上的笔筒里,却总插着一支“英雄”牌钢笔,偶尔替同事写个“证明”什么的,我仍愿意使用钢笔,不是炫耀字写得如何,只是割舍不去心中那份与钢笔的情缘。

猜你喜欢
笔帽老师傅笔尖
卖早餐的 小贩
寻找笔尖上的少年
卖早餐的小贩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深情笔尖下的西部惊叹曲
“企业可以少赚钱,但苗不可以掉价!”虾苗界20多年的老师傅告诉你一条好虾苗是如何炼成的
灯笼笔帽
盲人推拿
笔头和笔帽
笔帽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