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2018-02-08 07:02陈跃文徐恒晔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7期

陈跃文 徐恒晔

摘要 互联网上发酵的公众事件总会伴随舆论的旋风,网民的反应过程体现其认知与心理的变化过程。女大学生脚踹四岁女童事件中,舆论的分布和强度随着越来越多信息的披露而造成的舆论衍化反映了这一现象。文章以该代表性事件为例探究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的成因,并提出应对“舆论反转”的建议。

关键词 脚踹女童;公共事件;自媒体环境;舆论反转

1研究缘起

2017年5月12日19点30分左右,大连的宋女士带上完舞蹈课的四岁女儿辰辰,与另一家长及其孩子就近用餐。完整视频显示:饭店中,两同龄孩子嬉戏打闹,邻桌某高校在读女大学生因孩子吵闹向孩子踹了一脚。女大学生踹向女孩儿时确有椅子阻隔,而后现场发生了一场互殴。据目击者回忆,当时两孩子吵闹得厉害,影响他人用餐,女大学生与家长沟通无果,向孩子方向踢了一脚,但当时的角度看不清是踹了椅子还是孩子,小孩儿母亲反应灵敏,冲上去和女大学生撕扯,并怒打劝架服务员,而后不断用餐具砸女大学生。

事发之后,宋女士将部分监控视频和照片发到朋友圈和微博,该事件遂引发舆论热议。初始,网友对宋女士的遭遇表示同情,谴责女大学生的行为。但随着完整监控视频公布,网友态度有所改变,他们对宋女士为索要赔偿而只公布对自身有益的部分事实的行为表示谴责。2017年5月19日,女大学生和宋女士先后通过媒体发声,双方都为自己的冲动行为造成的错误相互道歉,目前已达成和解,宋女士也向劝架挨打的服务员道歉,并赔偿饭店的经济损失。此次事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已严重影响私人生活,双方都希望此事尽快平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博广泛使用,自媒体使用者成为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自媒体使用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特定的或不特定的受众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自媒体内容的随意性和官媒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往往会推动舆论转向。在“女大学生脚踹四岁孩童”事件中,警方公布完整视频后舆论转向,呈现出令人惊讶的断裂状态。

2探讨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的原因

2.1朋友圈和微博的传播结构

王辉、韩江洪、邓林等认为新媒体信息传播成本较低,且很多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中的很多用户都是匿名,自媒体使用者不需要对传播不实的新闻信息负责,这使得移动社交网络上谣言往往传播的更快,范围也更广。而微信通常作为好友联系普遍使用的聊天工具,具有极强的半封闭性,出于对好友的信任,很少有人去验证朋友圈信息的真实与否,这也使得发生在自己身上非同寻常的遭遇能得到病毒似的传播。宋女士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在短时间内大量刷屏,成为舆论焦点,并获得大量支持,与微博微信的大量转发不无关系。

2.2“自我呈现”的受众心理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到表演者要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作为媒介使用者,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便是“自我呈现”舞台,每个人都试图通过自媒体建立自身形象,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信息传播发生在熟人之间。当朋友都在转发“女大学生脚踹四岁女童”时,而且宋女士更在朋友圈和微博附言:跪求所有父母帮忙转发!其他人不愿看到自己被贴上冷漠的标签而纷纷转发。对于此事件,人们没有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考量,仅仅习惯于价值判断。

2.3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特性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大加快,传播效率提高,传播信息真假难辨,每个人都是事件的传播者,新闻的发生和传播井喷涌出。社会公民缺乏媒介素养但网络环境宽松,这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事件提供广泛传播的温床,导致了信息内容的碎片化和主观化。新闻事件的持续报导,权威信息的逐步发布使得大众舆论不断转向。

在宋女士朋友圈消息发出后,网民认为女大学生的行为是对人最基本行为规范的践踏。2017年5月16日,女大学生脚踹四岁女童的信息在网上热传。5月17日,完整监控视频流出,女大学生只是踹了椅子,并且其和宋女士的肢体接触以及服务员被宋女士打伤。5月19日,大连警方确认流出视频的真实性,并表示各方已达成和解。当完整的视频曝光时,舆论迅速反转,认为宋女士的朋友圈的内容与事实真相不附,并随服务员拉架被打伤而信息被披露时,舆论达到另一个高潮。

2.4权威信息的缺失

权威信息的缺失增加了新闻事件的模糊性,“女大学生脚踹四岁女童事件”在舆论一片哗然时,传统主流媒体未及时站出来发布权威信息,10万+的自媒体也未发布可靠信息。在事件发生后到2017年5月16日前,虽有部分媒体进行了采访报道,但在其报道中并未为受众答疑,如“小孩儿大吵大闹是否严重影响到他人”“女大学生是否对小孩进行了恐吓和殴打小孩”“小孩儿是否因为被女学生吓得不认识妈妈”等问题。在完整视频曝光前,对于这些疑点,媒体并没有进行核查,模糊报道,严重影响受众对事件的判断。

3应对“舆论反转”的建议

3.1受众需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女大学生脚踹四岁女童事件”作为一件基本行为规范的事件,易引起网民关注。不论是对女大学生的谴责或是对宋女士的批判,极少网民有独立思考。更多的是随大众地情绪化表达。自媒体环境下,民众思考能力逐渐降低,媒体的“麻醉功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民众渐习惯单纯地接收信息,缺乏批判和思考行为意识,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极为不利。为此,民众需树立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事件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努力不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3.2自媒体要规范传播行为

自媒体传播失范行为让“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几乎对它束手无策,但它确实需要一种内在的控制机制,尽管崇尚自由的网民对此大喊大叫”。在此次事件中,自媒体使用者传播大量的社会情绪和观点,而非客观冷静地去了解事实真相,反而扩大了民间舆论场。自媒体使用者应该传播信息的同时对信息真伪进行分辨,避免信息失真,规范自身的传播行为。

3.3媒体要抢时更要求质

信息不对称是“舆论反转”最主要的原因,大众急于了解和分享事实真相就会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最终导致流言肆虐。而媒体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向公众传递事实真相和正确引导舆论。媒体不能为追求时效以获取浏览量等利益而放弃对新闻“质”的追求,不能做流言的传播者,不能做谣言的助推者。媒体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的同时,更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令公众信服。这一点,澎湃新闻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的报道值得参考。

4结束语

每年有大量的热点事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事件之所以能成为“热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激发了大众讨论的兴趣或涉及到大众自身的利益,而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出现则为大众提供了“发声”的平台。每当热点事件发生时,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就成为舆论的汇集地,大众在此各抒己见、讨论激烈;然而,舆论反转现象却时常发生。即热点事件刚爆发时,舆论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但随着事件信息地披露,舆论倒向另外一边或呈现更多元的声音而影响事态的进程。舆论反转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其影响和折射出来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构建健康的舆论环境需要自媒体规范传播行为,传承传统媒体引以為傲的新闻精神。媒体要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秉承新闻专业主义,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公众应该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盲目性,对于新闻传播做到去伪存真,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