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小号现象浅析

2018-02-08 07:02陈炎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交媒体

陈炎

摘要 社交媒体的出现给了人们表达不同意见的空间,也使得人们有机会听到多样化甚至是少数派的声音,人们似乎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然而,随着用户网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沉淀以及网络社交圈的日趋固定,用户越来越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可能不被认同的观点。小号就此出现,人们开始使用小号来构建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且使用小号的人越来越多,这对网络传播环境及传播秩序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文章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网络传播现状及用户传播心理的关注。

关键词 网络传播;社交媒体;用户小号

1社交媒体用户小号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

1)概念界定。人们在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时,需要注册一个登录账号,这个登录账号需要绑定个人手机号或者个人电子邮箱,一旦注册成功就成为了社交媒体的用户。通常来说,用户使用一个登录账号就能满足使用需求,但由于个人隐私,意见表达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用户会同时使用好几个登录账号,在这几个登录账号中,使用频率较高,人际关系网最复杂,尤其是实名认证后的账号被称为用户大号,其他登录账号被称为用户小号。由于小号这一概念学界目前还未有明确的定义,且用户使用小号的目的呈现纷繁的多样性,因此,本文中的小号使用人群限定为因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被大多数人认同被孤立的特定用户群体。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对普通公众的赋权,公共的辩论空间使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它们都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传播平台,随着网龄的增长,网络人际关系的沉淀以及网络社交圈的日趋固定,人们在发表意见时不再随心所欲,而是需要考虑自身的意见是否会被关系中的其他人所接受。时间一长,人们就越来越不敢在公共领域谈论自己心底的意见看法了,尤其是有可能不被认同的观点,因此开始使用小号来构建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它是一定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产物,折射出网络传播的环境现状以及用户的传播心理。

2)发展现状:日益增多的趋势。Web2.0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交媒体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单向传播模式不同。社交媒体采用好友分享的互动机制。原作者制造原始信息,然后其好友就可以收到信息。而且好友对信息分不分享同样具有决定权,好友要想让另一个好友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内容,分享即可,这种分享随后随着巨大的关系网无限延伸。反反复复,信息便能像病毒般的速度迅速占领这个圈子。这种熟人圈的人际传播特点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问题在网络传播中同样出现。群体关系对受众接收和传递信息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融入周围的意见场,获得其他人对自身的认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但同时又出于传播的逆反心理和个人意见表达的需要,使用小号的用户随着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2社交媒体用户小号现象出现的原因

1)“准感官统计”和对孤立的恐惧。《纽约时报》上一篇名为“how social media silence debate”的文章显示:多数人表示,他们愿意在平时生活中自己比较熟悉的场合,甚至休闲娱乐场所或聚会中与家人和朋友讨论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民生问题,却唯独不愿意在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交媒体上讨论。每天多次登录Facebook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发表意见的概率,较不常用社交媒体的人群低一半。从总体上来看,社交媒体使得人们参与到公共领域发表意见的可能性降低,特别是在人们与自己身边的朋友意见不一样的时候,这种可能性更低。“沉默的螺旋”中有两个关键概念能用来解释可能性降低的原因,即“准感官统计”以及对孤立的恐惧。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能对当前的意见气候做出判断,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是所处环境认同或不认同的。而作为群居性动物,获得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几乎是人的天性,人们害怕被孤立。对所处环境的行为和观点进行“统计”后,为了不被孤立,人们可能保持沉默或者迎合“多数”或“优势”意见。而小号的私密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孤立的风险,因此使用人数日趋增多。

2)社交媒体的弱把关与用户表达个人经验化。相较于传统媒体“把关”的组织行为与层层“强把关”,社交媒体把关较弱的特点尤为突出。信息内容用户自生,传播无需“把关”审核,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意见表达的需要。社交媒体在传播上虽以内容共享为基础,但共享的内容都来源于分享者的私人生活,私人的生活经验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交际圈、个人情感需求等息息相关,且每个人都具有差异性。正是由于这种弱把关和个人生活经验为立足点的表达习惯使得社交媒体用户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完全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评价他人的行为或观点,不考虑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用户在自己的观点多次受到他人的反对或排斥后,会倾向于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转而使用小号来另外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

3)不亲密关系和匿名性带来的本体安全感。社交媒体重在强调一种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帮助它的用户找到用户可能认识的人,建立好友关系。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用户之间的关系将会日趋沉淀固定下来,信息传播开始在这样的“熟人圈”中进行,营造出一种几乎无异于线下人际传播的传播氛围,而用户真实身份也无异于公开,线上信息可能对线下现实生活产生影响,个人意见表达开始需要谨慎考量。而小号的匿名性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一种无论自己发表什么样的言论都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太大影响的安全感。且通过小号建立的人际关系较用户大号来说往往是不亲密的,几乎不会对真实生活产生影响。这种较为不亲密的身份关系和匿名性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自由表达的需求,带来一种本体安全感。

3用户小号现象可能导致的问题

1)用户身份无法确认,难以追责。用户小号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可以说是用户意见表达的避风港,但另一方面,极高的匿名和私密性使得用户无需对自身言论承担责任,为所欲为,甚至触犯法律。近年来日趋增多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事件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随意谩骂他人、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恶性行为,由于用户身份无法确认,导致追责困难,不仅无法给受害者讨回公道,还会助长一些用户的侥幸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2)网络传播过度无序,影响舆论走向。互联网的用户素质本身就参差不齐,非理性和情绪盲目的用户占大多数,极易被利用。用户小号更是极易成为谣言产生和散播的温床。不仅如此,小号用户的增多对社会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不法分子雇佣小号用户或鼓励用户开设小号,集结起来为某人或某个事件造势,意图控制舆论走向。不仅严重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还严重干扰了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4对用户小号现象的几点思考

1)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网络传播的重要性。由于在现实和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有两个身份,现实中一个身份,虛拟社会中具有另一个身份,这样的特点使得个体的私人领域和公众所存在的公众领域之间没有办法有个明确的界定。而网络传播中虚拟和匿名的特性使得制定网络法律和实施法律具有一定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助长了一些用户的“法不责众”“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引起互联网信息传播者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公民的意见表达自由要保护,但自由也得有度。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法律和法规显然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成熟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实施对网络开放性的法律控制,促使网络传播形成良好的风气并健康发展。

2)社交媒体也要当好“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权利得到极大程度的扩大,传统的单向传播,以及被动的缺乏反馈的线性传播模式已经被受众所摒弃,昔日的“把关人”不再占据话语权。对于用户小号现象可能导致的追责困难问题。社交媒体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做好网络信息的收集、选择、过滤、整合,发挥全过程把关检查的作用。在另一方面,要推行和落实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实名制的实施能准确地检查互联网用户的真实身份,一旦责任的主体明确了,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发表言论的时候便会开始顾虑责任问题,因此,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

5结束语

对于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来说,用户小号只是大沙漠中一粒不起眼的小沙。但它所反应的用户传播心理及传播问题却几乎可以说是当前网络传播现状的缩影。笔者学力有限,阐述分析太浅,只希望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期待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现象。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社交媒体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