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药制剂设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2018-02-09 14:26管庆霞杨志欣李伟男冯宇飞李秀岩李永吉王艳宏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23期
关键词:药制剂应用型教学内容

管庆霞 曹 玲 杨志欣 李伟男 冯宇飞 李秀岩 王 锐 李永吉 王艳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呈现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它既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与传统高校培养的精英人才和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能够有效满足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2]。目前多数高校培养的学生处于尴尬境地,要么应用能力较低,要么创新能力不足,这既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有关,也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选择相关联[3]。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顺应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的需要培养适用型本科人才的必然趋势,是目前医药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的问题[4]。

中药制剂设计学课程的基础组成是强大的中医中药理论体系,是研究中药制剂设计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并结合药剂学等其他基础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药材的药性、成分的物性展开研究,过程包括选方、组方、成型、工艺、设备、环境条件、质量要求、包装、应用等的整体设计,是研究关于中药制剂理论与方法等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5]。药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包括其他专业课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临床应用和中药制剂的工业化生产也与之密切相关,将传统中医与中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熟悉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过程等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中药制剂设计的能力,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本文根据中药制剂设计学的教学目标,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1 中药制剂设计学课程现有模式存在的弊端

这门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较陈旧,内容较滞后,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国内外对高综合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模式单一、乏味。大部分课堂仍然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听课、背诵记忆理解理论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起来,也不能有效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不利于师生间对知识难点的沟通,不易于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3)评价方式单一。目前,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只有单一的学期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其中一部分,过于单一,它只是单纯考查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被忽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较欠缺,理论和实际应用无法结合,这种单一性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无法创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

因此,本课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设计。

2 中药制剂设计学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2.1 课程内容的改革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综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这门专业学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1.1 新内容的及时补充

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及时补充药物新剂型、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新药报批及生产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7]。例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将科学前沿知识以讲座的形式引入中药制剂设计学的课堂,课程由校内外资深的教师或国内外著名制药行业的技术人员承担,让学生了解药物制剂、中药制剂前沿知识和当前制药行业的新动态,将学生的学术视野拓宽,指导学生全面领会、理解中药学,并教导学生关注药学相关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培养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学会筛选信息。

2.1.2 引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当中,使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和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本科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补充。

例如,在授课当中,我们将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马钱子碱肝靶向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研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了解肝靶向给药系统和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相关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设计马钱子碱肝靶向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工艺、质量评价、体外释放、药物动力学和体内分布靶向性研究等实验,启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提高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的能力,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这不但拓展了学生对中药制剂设计的思路,而且对于实验设计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认知。因此,将科研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使教学内容与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2.1.3 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中药制剂设计学这门课程直接与现代生产和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加强。面对目前缺乏实践的教学现状,本课程应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应体现基本制药操作技能、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具备设计的综合能力,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8]。

由于实验室设备与制药工业生产设备有一定的差异,仅凭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工业设备操作技能。因此,本课题组拟采取的措施有三:一是将我校中试车间的一些科研设备向本科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进入我校医院制剂室实习,使学生熟悉各车间的布局、工艺条件、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卫生要求及各项规章制度;三是可将药品生产企业拍摄的相关生产制剂的影像补充到教学中,对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具有较大作用,使理论课教学的相对抽象空洞现象产生较大改变。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对中药制剂设计学这门课程有更多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2.2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2.2.1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针对中药制剂设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专业确定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充分保证这门课程考试的客观性,并真实地体现教学和实验这两方面的综合情况,在传统课堂讲授法基础上,增加讨论式教学法、流程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PBL式教学法及互动式教学法,并结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综合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进行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9]。

例如,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时,以四逆汤为例,根据方中各药味的性质,设计适宜的剂型、拟定工艺路线、制定质量标准及选定设备等。让学生自动形成讨论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员们对实验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每组代表对选定的剂型进行分析和讲解,其他人如果有不同意见和疑问,可以随时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能够培养学生对药物处方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2.2.2 增加校内、校外的教学观摩环节

中药制剂设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可组织学生到校内的中试车间、医院制剂室及医药企业进行观摩学习,老师对学生提出相关的参观目标和要求,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中药制药技术操作能力、全面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掌握一部分制药设备的使用操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中药制药技能和综合素养。

2.2.3 创建案例教学环节,做到学以致用

中药制剂设计学课程是连接药学专业和实验设计的重要纽带,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能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10]。

在讲授剂型的选择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工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引入另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提出的问题作为学习重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最终解决这些问题。PBL教学方法的优点有很多。首先,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够及时收到其他学生和教师对信息的反馈;其次,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更具效率,记忆更加深刻,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大有裨益,还可锻炼学生们查阅文献检索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3 评价体系的丰富性

为了保证中药制剂设计学这门课程考试的客观性,能够确切反映教学和实验的真实情况,必须将以前只看成绩的单一性评价方式摒弃,为国家培养出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做出贡献,在考核方式方面采取多种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理论教学的学习效果。改变“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局面,具体分数分配为:理论课考试占60%,撰写中药制剂设计论文占20%,平时测试占10%,课后作业占10%。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献查阅能力,发现问题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的综合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1]。

本课程将制订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应用于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学专业等),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此种考核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高校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还能全面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中药制剂设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课题组成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设计研究,并应用于中药学类、药学类专业的教学当中,以期提高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为了使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们将这门学科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本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中药制剂学是中医药学的特色课程,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中药制剂学发展迅速且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中药在国际贸易中享受的优惠政策为中药制剂向国外发展又注入了新的勃勃生机。近年来,中药制剂学科正在不断丰富充实、更新教学模式和内容,不但将传统的制剂方法继承下来,而且更加注重传统制剂理论的新成果。同时,结合现代制剂研究的内容,使现代制剂工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教学内容和现代先进的生产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能相互促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综合操作分析能力。在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学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实验技能,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药制剂应用型教学内容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