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文拓向“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尝试

2018-02-09 18:28杨大忠
中学语文 2018年22期
关键词:名著整本书文本

杨大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列为必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之一,可见“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整本书阅读”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无法想象光会做题而不阅读,或者做题多阅读少的现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近年来,许多专家同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 “整本书阅读”的种种策略,很有启发意义,但毋庸讳言,这些教学策略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找到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适切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阅读整部名著,分析相关问题,不失为很有价值的探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课内文本中的许多篇目都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之前许多同仁论述“整本书阅读”,往往是由文本拓向相应的出处,如由《林黛玉进贾府》拓向整本《红楼梦》的阅读,由《智取生辰纲》拓向整本《水浒传》的阅读。如此做法,显然缩小了“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对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有一定的限制。在笔者看来,教师若能在课堂上由课内文本拓向名著中相似甚至相同的情节——该名著不一定是课内文本的出处——从而引起读者阅读该名著的兴趣,进而熟读精读,显然对学生具有更大的价值。本文所论正是指向这一范畴。

一、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

进行“整本书阅读”,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正确指导学生对名著进行实打实的阅读,而不是凭空提供所谓的阅读策略与方法。但问题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要兼顾多门课程,作业可谓铺天盖地,学生眼里只有高考,他们究竟能够并且愿意挤出多少时间来阅读“整本书”,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曾经有学生问笔者:“老师,我喜欢读《红楼梦》,并且对《红楼梦》非常痴迷,但这对我的高考有帮助吗?”我如实回答:“对高考未必有直接帮助,但对你人生的长期发展和后续发展必定有价值,这种价值甚至还是不可估量的。”我的回答竟然使学生大失所望,后来她就不再读《红楼梦》了。问其原因,回答是:“等考上大学后,我再仔细阅读《红楼梦》吧。”如此回答,同仁们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高中的学情与现状,决定了学生往往会由衷地排斥“整本书阅读”。在他们看来,这种阅读对提高分数并没有直接帮助,而他们面前还横亘着高考这座必须要翻越的大山。如果缺失了学生充分阅读整本书的这一前提,所谓“整本书阅读”的种种策略与方法,往往只能是不着边际的水月镜花。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说的就是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其中的策略之一是“抽签聊聊书中的故事——抓住阅读的关键细节”。所举的事例是 《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

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为例,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言的评价是道貌岸然、渴求淫乐、蛇蝎心肠、卑鄙无耻;学生的评价是大学霸、可怜虫、变态狂、占有狂、矛盾者。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根据整本书的情节,甚至抓住了对克洛德这一人物大量的细节分析,一步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出了一个人物内心的复杂冲突和性格变化的过程;而很多原著的前言分析则忽略了克洛德前期的善行,以及后期挣扎中的大量内心独白,得出了一个标签式的结论①。

该结论也承认对克洛德传统形象的突破与颠覆是学生“根据整本书的情节,甚至抓住了对克洛德这一人物大量的细节分析”而一步步得出来的,但问题是,学生得出全新结论的前提恰恰是对《巴黎圣母院》全书作细致化的阅读,而如何使学生能够由衷地喜爱、推崇进而阅读《巴黎圣母院》,该文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方法。如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有凭空蹈虚之嫌?

该文所犯的毛病,正是许多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的殊途同归。教师唯有采取适切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从对整本书产生兴趣开始,进而阅读全书,沉浸于书中的世界,与书中的人同喜同悲,才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关键。

二、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步骤

1.由文本细节拓向名著,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进而阅读全书

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仅仅向学生提供书单,然后任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那么简单。单纯开书单式的做法,往往会使学生丧失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因为他们对书单中的书往往是很隔膜的,甚至连基本情节都不清楚,根本意识不到阅读整本书有什么价值。对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内文本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中的细节拓向名著,与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自然衔接,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会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认识到名著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学生自然会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基础。

例如,《〈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中有孔子击磬的描写,荷蒉者从“硁硁”的磬声中听出了孔子的“固执”,这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而不被人理解但仍旧“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果敢,“深则厉,浅则揭”式的随波逐流,孔子是不可能做到的。课堂讲解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由孔子击磬拓展延伸到《红楼梦》中的妙玉听琴(第八十七回),妙玉从黛玉的琴声中听出了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深秋逼人的悲叹、回望故乡的惆怅、知音不遇的叹惋、寄人篱下的苦痛……最后,黛玉悲歌曰:“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人生如梦的消沉中饱含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坚贞。最后,因内心过于悲戚,琴声忽作“变徵之声”,导致琴弦断裂,正预示着黛玉人生的悲惨结局。

将孔子击磬自然拓展到黛玉抚琴,课内与课外的衔接自然连贯,毫无强行挂钩的痕迹。孔子的执着与黛玉的悲叹交相呼应。教师在解析孔子思想的时候,也连带涉及到对《红楼梦》特定章节中黛玉思想的剖析。这就摆脱了那种单纯教条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使学生对课外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往往正是这种兴趣,促使学生愿意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

仍旧以《论语》为例,子路遇荷蓧丈人,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由“杀鸡为黍”这个极小的细节,可向外拓展到冯梦龙《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故事。范式与张邵之间那种一诺千金而不顾惜生命的举动,在令人扼腕的同时,也使人认识到古人品质的可贵。《喻世明言》作为冯梦龙的“三言”之一,高中学生对其中的单篇故事往往不甚熟悉。教师在课堂上由《论语》中的“杀鸡为黍”自然拓展到“三言”中的单篇故事,同时由点到面地强调“三言”的社会意义与普世价值,往往会使学生对“三言”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阅读“三言”。鉴于“三言”是由许多情节完整的单篇故事构成,与情节连贯的长篇名著又有所不同,这样的书可确立重点篇目让学生精读熟读,窥探全书的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这正如曹勇军老师所说:“有很多书,是作者的作品选集,由若干代表作汇集而成,可以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重点篇章加以研读,其余则放手让学生自读。”②

除了《论语》,其他文本中的种种细节,都可以由课内拓向课外,教师对课外名著内容解析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雷雨》中鲁侍萍告诉周朴园:“他(鲁大海)的脚指头因为你的不小心,现在还是少一个的。”这个细节可谓小得不能再小。笔者授课到这里,曾向学生提过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如果鲁大海是《西游记》中的某人转世,这个人会是谁?”学生全都大惑不解,于是我告诉学生:“就是取经的领路人唐僧啊!”然后当堂向学生讲述了《西游记》中唐僧出世的故事: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被垂涎唐僧母亲殷小姐美貌的江贼刘洪所害,此时殷小姐因身怀有孕,不得不屈从贼人。唐僧出世后,殷小姐为躲避刘洪对孩子的迫害,不得不将孩子抛弃江中;惟恐日后难以相认,便将孩子的左脚上的一个脚趾咬下,以为记验。所以,鲁大海与唐僧的共同之处就是两人都缺少了一个脚趾。对于唐僧出世的故事,很少有人详尽知晓,一旦在课堂上发掘出唐僧与鲁大海的共同点,由此发端拓向原著,精彩的西游故事就会吸引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进而阅读《西游记》全本。

同样,在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时候,由相貌极其丑陋的伽西莫多,我们可以延伸到《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大罗刹国人人面目丑陋如鬼,越丑地位越高,他们见到正常人的面目,反而认为丑陋不堪。乾坤颠倒的世界寄予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对《聊斋志异》,学生阅读过的就更少了,教师由伽西莫多拓向《聊斋志异》,会让学生兴味盎然,阅读全书的兴趣将会由此大增。

由文本中的细节拓向相应的名著,是引起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的极好方法。如果用心挖掘,文本中可以联系课外“整本书”的细节,可谓数不胜数。一个有心的语文教师,将会以自身丰富的学识为依托,在文本与名著之间架构起一座有机联系的桥梁,引起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进而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堂的切入点当然是多样的,如果教师的引导能够让学生真正完整地阅读几部名著,哪怕只有一部,也善莫大矣。

2.在有限范围内联系文本与名著进行专业研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整本书”的相关章节

以上所论主要依据文本细节促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熟悉了整本书的情节之后,教师接下来的任务并非脱离文本仅围绕名著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这样的话,语文课堂往往会变成名著阅读课、探讨课。教师的任务依然是围绕文本拓向名著,但与上文由文本中的细节拓向名著不同的是,此时应围绕文本中的人物与情节,将其与名著中的相关人物与情节进行横向对照纵向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这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深化阶段。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说的是玛蒂尔德因过于虚荣而最终遭到惩罚的故事:为了一挂假钻石项链,白白损耗了十年青春。小说的讽刺意味相当浓厚。在教授此文的时候,笔者曾给完整阅读过《儒林外史》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比较玛蒂尔德与王太太性格的异同。

这就是对课外“整本书”中人物形象的深化,重点已经不是放在对人物事迹的简单复述上,而是要运用自身的学识对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与情感作出科学的解析与剖断,这显然属于较高层次的“整本书阅读”。王太太的事迹仅仅出现于《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阅读过《儒林外史》的学生是知道的。经过比较,学生得出了结论:王太太与玛蒂尔德的相似点在于,都爱慕虚荣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前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王太太第三次嫁人前所立的高不可及的择婿标准,都可谓明证。两人的不同点在于:玛蒂尔德很具有“英雄气概”,一旦丢失了钻石项链,就改变了太太的做派,为偿还项链付出了十年青春而无怨无悔;王太太则是坐大吹牛,结果发现婚姻与自己的期望完全相悖——不要公婆,偏有恶婆;要嫁富豪,却无恒产;奢望举人丈夫,却是戏子领班——结果气得发疯。两个女人最后的结局体现的人文价值也不相同:玛蒂尔德的转变体现了西方的人文情怀与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王太太身上则体现了国人的“官迷”心态。

再如雨果《炮兽》中的朗德纳克侯爵,面对挣脱了铁链横行肆虐的炮兽,他的镇定果敢、坚毅冷静直至冒着生命危险用一袋伪钞阻缓炮兽的举动,都令船长、大副和闯了大祸但勇敢制服了炮兽的炮队队长深为叹服与崇敬。教授此文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当朗德纳克侯爵因为炮队队长的疏忽而下令枪决他的时候,队长竟然连一句争辩的话都没有,而是甘心领死。这和《水浒传》中的相关情节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宋江喝了朝廷所赐的毒酒,担心自己死后李逵会造反从而败坏梁山的清誉,所以不得不让李逵服下毒酒;李逵知道了真相后,不仅没有责怪宋江,反而含泪吐言:“生前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第一百回)可谓感天动地。与炮队队长一样,李逵也是甘心领死,没有任何怨言。那么,宋江有哪些特质值得李逵崇拜呢?

这就需要学生在完整阅读《水浒传》的基础上对宋江和李逵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梳理,这已经突破了普通阅读的要求,而是要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拓展与研究了。学生最终的结论也是非常准确的:宋江仗义疏财,体恤兄弟,为救梁山兄弟不惜赴汤蹈火,为梁山的发展壮大以及为考虑梁山前途而招安呕心沥血;尤其对李逵,宋江更是关怀有加,甚至在李逵误信宋江抢了刘太公女儿要杀宋江的情况下,仍旧对李逵网开一面。宋江对李逵,真正体现了一个“义”字。宋江的义薄云天,是李逵至死追随的最重要的原因。

像这样由课内文本拓向名著,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础联系情节进行相关研究解析,使学生在某个范围内深入“整本书”进而能够对相关论题进行评判剖析,是比单纯的整本书阅读层次更高的思维范畴。学生不仅要进行“整本书阅读”,还要能够联系问题辨别、解析、推论、演绎,深入文本进行漫溯,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这显然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提升。

3.以统括整部名著的专题研讨来培养提升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达到高层次的“整本书阅读”

一旦学生对“整本书”达到了精读熟读的程度,并且能够在有限范围内联系某些专题进行有理有据的解析,他们就具备了初步的学术研究的能力。为了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使他们的研究论题更有广度和深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围绕课内文本提出一个必须联系课外“整本书”的情节方能解决的论题,让学生从事相关研究,以此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为他们将来进入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础。显然,此种设计,比上文所论的两种“整本书阅读”模式在深度与广度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对此,笔者曾做过相应的尝试。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笔者曾根据宝黛初会时宝玉之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提了一个问题:宝玉初见黛玉,就认为“曾见过”她,由此类推,宝玉初见与黛玉长得非常相似的晴雯,也必定会产生类似的想法,即他也会与晴雯一见如故。小说突出晴雯与黛玉相貌相似,究竟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在开设公开课《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笔者曾根据文中的方位错误设计了一个问题:《水浒传》中许多情节涉及到地理方位的描述,重点阅读书中有关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地理方位的情节,看看小说对这两处地理方位的描写有何特点,从中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这两个问题就是典型的由课内文本导向“整本书”的非常有价值的论题。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的结论令人相当信服,他们不仅比较了黛玉和晴雯的性格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更有学生竟然从王夫人的个人视角来解析黛玉和晴雯,得出王夫人不喜欢两人的深层原因,这不能不让人拍手叫绝。至于《水浒传》中的地理方位问题,学生经过查阅比对,竟然从中发现了一个隐含的规律:《水浒传》中描写的长江以北的地理方位错得一塌糊涂,而长江以南,尤其是浙江地区的地理方位则准确无误,其中对于杭州城的描写更是细至纤毫,连一座城门、一座小桥都是没有任何错误的,甚至有一些小的村庄,今天仍旧保留在那里。这就为明朝人《水浒传》作者是“钱塘施耐庵”的说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所以,高层次的“整本书阅读”绝非高不可攀,只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联系课内文本与 “整本书”的切入点,加以适当点拨与指导,学生体现出的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是不能令人小觑的。

三、结 语

“整本书阅读”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通读、精读、熟读名著,这一点如果不落实,所有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都是空中楼阁。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对“整本书”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有所研究。当然,“整本书阅读不可能靠课内教学完成,也不可能以‘每周两课时’或‘家庭作业’形式实施,有限的课堂只能讲方法,实施要靠‘课外’,靠假期,靠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在自由状态下阅读。教师要有‘业余’,学生要有‘课外’,否则都不会发展,这是常识。”“整本书阅读不是什么高深的事,重要的事‘做’。在整本书阅读‘热’的时候,教师要保持冷静,否则还会流于形式。”③这是“整本书阅读”的保障;同时,“整本书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真正会读整本书,要能真正读好几本书,要先把书读好。”⑤在笔者看来,教师必须要博览群书,不仅要会读“整本书”,还要对“整本书”有精深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以此为基础,依据具体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如此,才能真正算得上“整本书阅读”。

猜你喜欢
名著整本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