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高中作文审题训练

2018-02-09 19:32李小军
中学语文 2018年31期
关键词:第一课编导批判性

李小军

对思维品质的关注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重要转向,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都不约而同地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思辨性读写,这样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高考作文的这一转向体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信息纷乱,来源庞杂的社会里,自媒体的兴盛带来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便捷,然而我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要承受虚假信息和误读信息所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依靠理性思辨能力来祛除遮蔽,获得真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有可能被纷繁的信息淹没,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这种基于确定信念,做出判断,从而确定自己行为方向的思维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恩尼斯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持之有故的反省思维。”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呢?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将新闻事件引入作文课堂,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言说兴趣,在言说与探讨中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逐步改善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2018年9月开学季,中央电视台播出《开学第一课》,但是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却因13分钟的广告插播引发了广大观众的不满,随后央视相关节目负责人的回应言论让这一事件进一步升温。对于学生而言,这一新闻事件是极有价值的作文训练素材。于是笔者命制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自2008年起,教育部就和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在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定在了9月1日20:00,教育部下发了通知。很多学校也高度重视,转达了教育部通知,还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在观看时拍照上传,或是要求写观后感。

9月1日20:00,按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孩子们并没有按时看到《开学第一课》,而是足足13分钟的培训机构、学习APP的广告,家长们对这种“迟到”感到愤怒。对此,该节目编导王科雅的回应是这样的:

十三分钟很长吗?那些平时没有耐心陪伴孩子的人,觉得自己要吃饭要看手机的时候,塞个ipad让孩子看垃圾动画片的时间何止13分钟?你家孩子哭着喊着去趟迪士尼坐1分钟的过山车排一个小时队的时候,不觉得长是吧?不就让你们陪着孩子等了13分钟嘛?认真看了节目的父母都对节目赞不绝口,这样的教育如果不是学校要求,你有机会给孩子吗?为了孩子能接受一些正能量的思想,13分钟很长吗?有素质的好的家长,会好好利用这13分钟,跟孩子聊聊天,分享一下开学的心情。所以,最可怕的,是没有思考能力。只会跟风。

请你以家长或学生的身份,对该编导的言论做出回应,对节目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有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该题虽然有失简洁,但是为了充分展现情境,作为平时的一次作文训练,也算差强人意。学生在审题行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对情境的整体把握,没有抓住任务性要求,将此事件当成一件简单的失信事件,于是大谈特谈诚信、守时的重要性。这其实反映出学生理性反省思维和审读能力的缺失,任何事情都可以归于一个大类后泛泛而谈,这是学生的通病。对于题目中“对该编导的言论做出回应”的任务性要求,如果抓不住该言论的主要矛盾,不能洞穿对方的逻辑漏洞,就不能真正给予有力的回应。

于是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维,走向理性批判:

第一、问题是一个什么问题?

我问学生,在该题目中“自2008年起,教育部就和中央电视台密切合作,在每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推出《开学第一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定在了9月1日20:00,教育部下发了通知。”等说明了什么?学生普遍能够明确,既然与教育部合作,那么说明这是一档替国家意识形态发声的节目,是高规格的,纯粹的,严肃的。

我又问,“9月1日20:00,按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孩子们并没有按时看到《开学第一课》,而是足足13分钟的培训机构、学习APP的广告,家长们对这种‘迟到’感到愤怒。”家长“愤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产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说是“节目迟到”,有的说是“插播广告的内容”。于是我又问,假如这是一档地方台的娱乐节目,家长们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吗?学生陷入思考,开始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家长的“愤怒”来自于观众对央视身份所代表的节目的高度期待与节目的实际质量所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那么,由此就能得知,作为节目制作人的王科雅面对全国人民的责问时,必须是本着解决问题,消除愤怒而发声,不能激起观众更大的愤怒。

这时我引入谷振诣教授对问题类型的分类及分析,为学生提供支架: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情感问题。事实问题求真,价值问题求善,情感问题求美。

很显然,王科雅编导所面对的是一个事实问题,她必须要给出节目为什么 “迟到”13分钟的理由,以消除大家对事件的情绪。

第二、问题可不可以被证明 (能不能逻辑自洽)?

那么王科雅是怎么回答的呢?谷振诣教授指出,在日常的思维中,最严重的是从事实问题跑向价值问题,再从价值问题跑向情感问题。我与学生展开了对王编导言论的分析:

十三分钟很长吗?

很显然,这句话是针对“迟到”事实而来,王编导认为13分钟无伤大雅,按照正常的思维流程,那么接下来王编导应该就这一事实问题(关于“插播广告”的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解释。

那些平时没有耐心陪伴孩子的人,觉得自己要吃饭要看手机的时候,塞个ipad让孩子看垃圾动画片的时间何止13分钟?你家孩子哭着喊着去趟迪士尼坐1分钟的过山车排一个小时队的时候,不觉得长是吧?

我问学生,这是“迟到”事实的理由吗?这是在回应家长的问题吗?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这句话已经偷换了事实(事实问题:关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问题)。

不就让你们陪着孩子等了13分钟嘛?认真看了节目的父母都对节目赞不绝口,这样的教育如果不是学校要求,你有机会给孩子吗?为了孩子能接受一些正能量的思想,13分钟很长吗?有素质的好的家长,会好好利用这13分钟,跟孩子聊聊天,分享一下开学的心情。

我又问学生,这还是关于陪伴的问题吗?学生已经感受到,这段话中的火药味甚浓,开始对家长进行素质谴责,又一次转换了问题(道德问题:谴责家长的素质)。也就是说,王编导已经从事实问题滑到了价值问题,离问题本身越来越远。

所以,最可怕的,是没有思考能力。只会跟风。

我问学生,究竟谁没有思考力?学生笑了。王编导批评别人没有思考力的根据是什么?自己思考力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意识到?

接下来,我与学生一起总结王编导的逻辑问题,让学生形成理性认知。我们总结王编导言论中至少有三个逻辑错误:

1.偷换概念。(节目“迟到”——陪伴孩子——家长素质)

2.稻草人谬论:为了使对方的观点易于被驳倒,先歪曲甚至妖魔化对手的观点,或者捏造一个假想敌嫁祸于对方,然后再驳斥被歪曲的观点或假想敌。

例如: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传回月面图片,可是有网友对嫦娥照片的真实性存在怀疑。一位科学家却说:“中国的照片是真是假是个原则问题,不容怀疑。怀疑照片的真实性是对我们国家的侮辱,是对17000名工作人员工作成果的否定。”

3.自相矛盾。(自己缺乏思考力反而批评别人的思考力)

第三、问题有没有例外(反例)?

考虑问题一定要有反对者意识,多问问自己有没有例外?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持之有故的反省思维,对待事件及问题既要能够正面证明,也要考虑反驳和证伪,这可以保证我们言论的周严,思维的缜密。如我们生活中,经常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其实都是排除反例的一元思维,如:

忠孝不能两全(忠孝不能两全吗?有例外吗)。

吃一堑,长一智(生活中有很多吃“十堑”也不长一智的人)。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商品经济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王编导的言论中批评“那些平时没有耐心陪伴孩子的人,觉得自己要吃饭要看手机的时候,塞个ipad让孩子看垃圾动画片”,这些家长能够代表所有“愤怒”的家长吗?

正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的:不可否认,生活中是有家长像您说的那样,以自己为重心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可是那也只是占少数的家长人群。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是用尽全力为孩子着想给予孩子陪伴的。

既然如此,王科雅这样的回复就既是无效的,也是无力的,反而彰显了自身思维素质的低劣,难怪会激起广大家长的更大愤怒。

至此,笔者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事件,进行思维训练,逐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迁移,学会正确地分辨和认知生活中的现象和事实,对今后的写作和生活都会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猜你喜欢
第一课编导批判性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分层次音乐欣赏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