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插上经典的翅膀

2018-02-09 20:10徐晶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7期
关键词:木兰读书内容

徐晶

经典作品承载了古圣先贤的哲思,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淘洗,弥漫着人文主义的芳香,闪耀着文化文明的光辉,构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每一个经典都蕴含着一个世界,一座天堂,阅读经典就是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走进无限知识宝库。有些经典音韵和谐、意境优美,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涵养孩子的气质;有些经典包含了道德、伦理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可以指导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经典著作更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母乳”,是一个民族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任何一个民族必须扎根于自身文化的土壤,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同,它才能适应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国学经典,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民族文化精华滋养心性,使孩子们成为行为优雅、谈吐儒雅、气质高雅的人,特别是面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孩子,这项工作尤为重要。

怎样让孩子爱上经典诵读?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经久不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我国传统蒙学中,诵读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诵读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许多遍,也就是“熟读成诵”。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低年级孩子一入学就开始诵读《三字经》,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管是汉语拼音还是汉字的认识,都需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低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老师要给他们讲故事,再调皮的学生也会立刻安静下来。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故事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好工具、教育学生的好材料。《三字经》中有很多句子含有小故事,如“昔孟母,择邻处”中包含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香九龄,能温席”中包含了《黄香温席》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中包含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由经句讲故事,由经句编故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三字经》里寻找故事。在以故事为背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依据故事情节,很容易记住经句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孩子形成由书面文字到想象画面的过程。

二、学而思,思而学

从教学内容上看,古代儿童的学习内容基本为“经典”,而今天学习内容繁多,语文已有教科书,如何把我们诵读的“经典”内容(《三字经》、《弟子规》及经典唐宋诗词等)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1.將诵读内容与教材整合

将语文教材中“读读背背”的练习及课文中涉及“经典”的部分内容与经典内容整合。教材中选用了一些古诗词及经典语句,如《弟子规》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三字经》中的“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教材里还有一些“文包诗”或历史小故事,如《英英学古诗》、《木兰从军》等。在教学时,老师因势拓展延伸学习内容。如:在学习《木兰从军》一课的时候,为学生介绍《木兰辞》,教师像是随口朗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极大的兴趣,教师趁机发给学生《木兰辞》的全文,让学生尝试背诵。由于有了课文介绍为基础,学生基本能理解《木兰辞》的内容,加上有老师的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已经有部分学生能基本背诵,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背诵,最少也能够零碎地背诵里面易记的部分。学生在背诵的同时,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时的补充,让学生对千年之前的故事情节和生活情境进行想象意会。

2.把诵读内容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

《弟子规》、《三字经》中涉及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纳入“孝心章”达标活动中。孩子每月进行诵读评比,同时在每月一次的红花表评比中,争拿“孝心章”,对孝顺父母的同学予以表扬。在一次与家长的交流时,家长兴奋地告诉我:孩子每天回到家,都能给她端水,帮助她做家务。表扬她时,她说:“古人是这样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这不算什么。”在班级随机调查中,同学们都能做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三、好读经典,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东晋文学家、大诗人陶渊明对待读书的一种态度,深思,实在是高明之极。

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好读书”。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贫困潦倒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一生,好学不倦的一生。他勤奋好学,特爱读书,学识淹贯,历览千载书,成为中国历史上名载千古的伟大诗人。然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即使像陶渊明这样的大文豪也只能做到“不求甚解”。这里所谓的“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的意思,而是指一种读书方法。我国当代著名杂文家陈四益先生在回答中央电视台《东方书城》节目主持人巴丹关于读书方法的问答中说,他的读书方法就是:随便翻翻;觉得有意思的细读;用到的时候复读。又说:完全读不懂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炒得火爆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味同嚼蜡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据说一读就可以成为天才或发大财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

经典诵读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不必要求其对诗文内涵的深刻思考和对诗文意境的全面把握,但是也不能满足于能读能背,应做到每次活动或能增强一点语感,或能加深一点理解,或能获得一点领悟。为此,我在每次活动中都确定一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确定内容、营造氛围、选择形式、设计环节。如诵读《草》、《登鹳雀楼》等一组诗文时确定的主题词是“自然大美”,活动过程侧重通过精美的图像呈现诗中景象,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直观形象的感受。

总而言之,诵读经典诗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坚持实施,那么学生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将会终身受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兰读书内容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读书为了什么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