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熊卓玛和扎西

2018-02-09 19:22刘炎林
森林与人类 2017年7期
关键词:母熊卓玛棕熊

刘炎林

我常常跟朋友们说,在青藏高原大型食肉动物中,棕熊是唯一需要害怕的。100来公斤的体型,强大的前肢,尖牙利齿,移动速度高达每小时60公里。不带武器的人类,根本无法与其匹敌。

在整个青藏高原,棕熊也是农牧民最头疼和畏惧的野生动物。当牧民搬往夏季草场,棕熊就会四处寻找堆满食物的冬季房屋。相比挖掘旱獭和鼠兔,到房间里吃面粉、牛羊肉、糖和清油,显然要划算得多。每年还会发生数次棕熊致人伤亡的事件。当人和棕熊狭路相逢,彼此恐惧,往往发生悲剧。

这样的动物,怎么可能是美的呢?

从2011年到2014年,我有幸参加北京大学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棕熊研究小组,得以各种方式窥见棕熊生命史的一鳞半爪。

2011年6月底,研究小组给两只棕熊戴上卫星跟踪颈圈之后,我加入进来,实地追踪它们的踪迹。其中一只是8岁左右的母熊,带着两只当年生的幼崽。我们给它取名“卓玛”。卓玛是一只成功的妈妈——从乳头形状和颜色上判断,它可能已经成功抚育了多只小熊。

在研究小组捕捉并给它带上颈圈之前,卓玛带着小熊在夜间频繁造访一座牧民的冬季房屋。它小心翼翼地抽出一袋面粉,撕开口袋舔食。小熊则调皮地在屋里玩耍打闹。我们放在房梁上的红外相机悄悄记录下这些行径。

我们再次看到卓玛,是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季节性水流在草地上冲出一条浅浅的沟壑。在夏日和煦的阳光下,熊妈妈慵懒地躺在草地上,小熊在旁边玩耍。它肯定是意识到我们在两公里外的山头上用单筒望远镜观察。因为我们后来根本没注意到,它和小熊什么时候消失在视野里。

根据卫星回传的定位信息和颈圈持续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我们追随卓玛和小熊的脚步,游荡了广阔的高寒草甸和高寒山地。有一次我们在小溪边发现1米深的坑,泥土甩得周围满地都是,旱獭的爪子混在新鲜的棕熊粪便里。还有一次,我们在山顶的岩石旁边,发现一个浅浅的卧穴。卓玛的冬眠洞比起这里要隐秘和舒适得多,看来平时就不是那么讲究。

有一次,我和卓玛差点迎面碰上。当我和同伴接近山顶时,它怒吼着从30米外的山梁后冲出来,两只小熊站在它身后,似乎手足無措。卓玛朝我们冲过来,在15米远处停下,转身回去。如是3次。在我后脑勺阵阵发热、缓缓后退的时候,它也带着小熊消失在山梁后。

另有研究指出,棕熊是脾气叵测的熊类。而最危险的,莫过于带仔的母熊和进食中的公熊。我也不知道卓玛为什么放过了我们。也许它只想保护小熊,而我们不像是孟浪而危险的人类。

不到1年的时间里,卓玛带着小熊寻觅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白天,当人们在这片区域旅行,会看到道路、围栏、房屋、牲畜。而到夜间,一只谨慎而成功的母熊,则会穿行在这片人类主宰的景观中。

从一种角度看,棕熊是对牧民的潜在威胁,因为它的力量和尖牙利齿,以及寻找食物的机会主义本能,牧民难以抵挡。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只能在牧群、牧人、房屋、帐篷、道路、车辆的矩阵中谨慎穿行。如果人口密度和活动强度更大,它还可以去哪里?

那年戴上颈圈的另一只棕熊是年轻的公熊,身形庞大。我们给它取名“扎西”。它也是在一处房屋前被捕获并麻醉的。苏醒过来后,它摇摇晃晃地穿过围绕房屋的围栏,爬上房屋背后的石头山。

后来我再也没有遇见过扎西。不过卫星定位信息告诉我,短短几个月内,它5次越过几百米宽的通天河。我想象它泅过寒冷的通天河,站到北岸的草地上,抖擞毛皮上的水滴,昂首阔步寻找美味的旱獭和舒适的卧穴,或者另一只健康的母熊。可能每一位年轻的公熊,都需要游历亘古以来的家园,寻找合适的领地。

两年后,2013年6月底,两只熊的颈圈相继自动脱落。卓玛的颈圈距离居民点比较近,骑马1个半小时就到了。而扎西的颈圈则距离任何一个居民点都无比遥远。我和两位当地助手把车开进流水四溢的河流,然后沿河谷步行,慢慢翻上高高的山脊,用无线电监听器找了许久,终于在山脊一侧找到了颈圈。

站在山脊上,脚下是宽阔的通天河,河两岸是崎岖的山地。我握着陈旧的颈圈,站在西风凛冽的夕阳山口,感慨油然而生。这位棕熊先生两年的轨迹,就在这个颈圈里。很抱歉我们捕获了你,给你套上陌生的颈圈。你肯定很恐慌而无奈吧?我们的轨迹数次相交,你总是匆匆而逃。颈圈终于脱落,你肯定长出了一口气吧?

在那一瞬间,我感觉我的命运和棕熊的生命有了某种联结。我知道这完全出于我自己的想象。事实上,当你把另一个生命,不管是人或是棕熊,当作另一个生命来尊重,假以时日,你便体会到生命的艰辛和伟大。它们在严酷环境中的生存,便有了某种深沉的美。endprint

猜你喜欢
母熊卓玛棕熊
仓央卓玛
琼英卓玛的诗
美丽的卓玛
小棕熊捡漏
小心棕熊
必须是红红的,必须是圆圆的
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棕熊
母熊护子
好虚弱的北极熊
熊口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