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视角下的绿色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2018-02-10 02:21薛寒欣
关键词:福建省绿色建设

薛寒欣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行政管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14)

0 引 言

近年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气污染、交通拥堵、能源供需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等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国内外许多城市纷纷摒弃基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 的褐色经济城市发展路径,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绿色城市成为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要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新理念,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福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自2010年起就全面启动了以绿色城市为重点的“四绿”工程,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进而驱动美丽福建建设。绿色城市不仅仅是简单强调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共享经济作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集中体现,主张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在交通、租房、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充分展示了其促进绿色发展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绿色城市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以共享经济为基本视角,结合绿色城市建设理论及其实践存在的问题,为探索福建绿色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满足福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研究思路。

1 相关文献综述

共享经济理念最早由美国教授Felson M和Spaeth J L在其《社区结构和协作消费》一文提出[1]614-624。具体指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将海量分散化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共享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主要体现为使用权的暂时转移,也包括剩余所有权的让渡,以及空间、技能、时间等无形资产的共享。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交易成本最小化[2]51-61,并通过变革经济组织形式及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共享平台的出现,使得过去不可能的潜在交易变成现实交易,交易模式也由原先的“占有”转向“租用”,从而使原先个人与企业的合约关系转变为个人与共享平台的合约关系。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成熟,共享经济发展迅猛,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出行、金融共享、医疗健康共享等领域。据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3.4万亿,比上年增长103%,参与人数超过6亿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蔡朝林指出,共享经济模式已逐渐渗透到公共资源与准公共资源的供给,将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3]99-105。

绿色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生态学[4]737-749、城市规划设计[5]10-13以及综合性[6]24等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对绿色城市本质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即绿色城市是经济和环境发展高度统一的城市形态。国外绿色城市建设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节能环保派。Jo Williams指出,美国当下十分流行的公共住宅,已在美国占有小部分市场,这些公共住宅通过共享一些基础设施的私人公寓或住宅来提高能效,同时在居民区附近设立健身房、车间,以此减少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另外,公共住宅居民还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可再生能源使用率[7]268-286。二是强调循环利用派。王玉红的研究表明,韩国首尔在利用、解决垃圾问题中实现了价值再创造。具体做法是将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后,在垃圾内部铺设管道,将垃圾转化为可供制冷、生活、取暖等可再利用的新能源,并将剩余物质处理成种植在垃圾外层树木的肥料[8]8-10。三是强调绿色消费派。纽约市颁布的《纽约规划2030》,通过减税条例鼓励居民绿化屋顶,以及出台补贴措施鼓励市民拼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混合动力型节能车辆与非机动车类交通工具,以此来培养公众形成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9]96-102。我国当前明确提出绿色城市发展目标的有北京、广州、南京、福建等,国外绿色城市建设比较关注绿色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机遇等,而我国更注重绿色城市在降低环境风险、构建宜居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李向辉、李慧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沈阳绿色城市协调发展进行评价时指出,自2008年启动生态创新工作之后,沈阳绿色城市PRED系统的总体协调能力不断加强[10]373-378。

2 福建省绿色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绿色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省率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全面实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措施。根据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65.95%,继续稳居全国首位。福建省9个社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为98.4%,福建省城市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2 600公顷,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随着绿色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县乡拥有了生态荣誉的金字招牌。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的厦门、泉州及其27个县获国家生态市县命名,三明市成为福建省第四个国家森林城市。当前,福建省绿色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省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一些相关数据,结合作者对有关部门负责人的具体调研,认为福建省在建设绿色城市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闽东南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严重。闽东南是福建省商贸最活跃、城市化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城市的蔓延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本来面积就不大的闽东南城市显得更为狭小。加上该地人口密度较大、住房供应紧张等问题进一步加大了交通的拥堵,尤其是福州、厦门等地的绿色发展不仅面临着高水平的城市化,而且还面临着高强度承载压力的问题。另外,作为人口净流入不断增加的厦门市,2016年其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9%,这不仅领先于福建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岛内人口密度已是岛外的10倍。据了解,厦门市机动车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厦门市小型汽车将超过200万辆。另外,厦门市还存在着公交分担率相对较低、进出岛交通流量严重超负荷等问题,由此使原本就处于饱和状态的道路更加不堪重负。而福州市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同时,市政建设、地铁施工围挡等导致部分路段交通拥堵不堪,可以说,福州市越来越堵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闽西地区能源消耗过大,污染治理力度不足。闽西地区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虽然明显,但普遍存在着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绿色管理较为滞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土地面积明显大于其它市区,地广人稀的区位特点和人口密度较小的优势,使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不大,但其区位优势小于劣势的问题则较大地限制了绿色城市的发展。2016年,龙岩市的城镇化率仅为53.8% ,这不仅低于福建省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还低于全国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另外,福建省全年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较大,尤其是三明市的万元GDP能耗指标一直高居福建省榜首,2016年人均综合用水量远超过福建省平均值,污水集中处理率居于福建省末位,仅为63.7%。同时,南平市近几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严重不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闽西地区的绿色城市发展进程。

(3)大部分地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业发展缓慢。目前,福建省9个地市,只有福州与厦门的服务业比重超过50%,其它地市都低于40%。可以说,第三产业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泉州市绿色城市的发展。一直以来,泉州市的工业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第三产业的表现却不尽人意,2016年,泉州市第三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5%。近年来,宁德、漳州、莆田、泉州在福莆宁、厦漳泉两翼同城化的带领下,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发展迅速,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

(4)城市间协调不足,缺乏统一规划。绿色城市建设是一项包括城市建筑、交通运行、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工程,因而需要住建部、环保部、交通部、能源部等职能部门的协调运作。但福建省的绿色城市建设与当前的城市状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能够体现绿色城市面貌的标准,从而造成各个城市按照各自的规划进行绿色城市建设,从而造成不同部门间、同一部门间难以统筹和协调,进而导致一些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重复建设、效率低下问题。

(5)市民参与性不强,绿色消费动力不足。绿色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良性互动,才能促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完成绿色城市的转型。根据本文的调查情况来看,福建省各个城市的居民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关注度普遍不高,许多人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内容与实质不甚了解,且各个城市的社会媒体监督和公民个体监督大都流于形式,尤其是一些团体或个人怕触犯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打击报复而讳莫如深,造成社会媒体的监督力量难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绿色产品大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制成,因而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工艺创新与市场开拓的成本居高不下,其交易价格也远远高于普通产品,绿色消费在其消费结构上更加注重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消费,因此,这种消费模式需要消费者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和消费能力,而福建省城市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住房负担沉重等,还无法有效形成绿色消费的内在动力。

3 以共享经济思维推进福建省绿色城市建设

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目的在于盘活闲置资源,各取所需。在福建省各地资源分配不均,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共享经济模式能够灵活、迅速地满足需求,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从城市治理的角度看,共享经济能让政府以较少的预算提供更多的服务,解决由于消费过剩而造成的环境问题,推动协同共治的共享文化,提高全民参与绿色城市建设的意识。尤其是福建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完成之前,还需要增加物质供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因此,福建省应通过不过度增加私人物品拥有量的方式提升公众的社会福祉,也就是用尽量少的物质消耗提供更多的服务满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消费模式,提高出行服务效率。要实现城市交通的绿色化和高效化,仅仅依靠交通工具的技术改进,并不能解决规模效益问题。但以共享经济的思维在城市交通领域通过消费模式创新而改变原来的落后做法,则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实现了规模效益,从而就能实现“使用而非拥有”的目的。在此,一方面,整合城市公交系统与共享出行,建立“公交优先+共享出行”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在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的前提下,利用共享单车等方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或利用共享汽车等方式代替长距离的私人汽车出行,形成公交优先与共享出行相互协调的城市交通体系。另一方面,有效整合城市共享空间与共享交通,城市交通安排应强调公共性和集约性。即城市交通空间规划应该是越有集约性、公共性的出行,越应该排在前面,并在空间占有上享有优先权。例如城市交通空间的排序应该是先地铁、公交车,再自行车(包括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出租车,最后才是私家车。

(2)制定绿色经济愿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凝聚共识提出绿色经济愿景,按照资源共享、过程耦合、上游废物做下游原料的顺序不断延伸产业链,从关注交换价值变成关注使用价值,形成集约型增长模式,进而综合循环利用垃圾、废气等,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目的,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外,我国可利用美国纽约城市的转型经验,依托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来促使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绿色城市的全面转型,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知识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与绿色发展的演进[11]125-132。由此,福建省可以福州、厦门等城市为依托,以泉州市、宁德市等城市为重点,统筹规划,整合各大城市的技术、信息、资本、人才等要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逐渐形成辐射作用大、优势互补、协同共存的城市产业集群,从而推动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崛起。

(3) 设立绿色规划中心,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尽快设立绿色规划中心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具体地:由福建省有关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的绿色城市建设,并建立福建省绿色共享网站,及时发布绿色技术信息成果及新技术信息,促进绿色技术在福建省的全面推广与使用,并对经济落后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予以支持和帮助,也可设置众筹扶助机制,以解决落后城市绿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另外,针对城市居民,绿色建设共享网站还可不定期发布相关城市的绿色优惠政策、教育培训以及志愿活动等信息,市民也可在网上匿名举报违规企事业或政府机构,对于情况属实的举报给予合理奖励。

(4)引入各方力量,发挥社会、企业与公众的作用。共享经济的本质是使用权的转让与划分,对于城市空间这种稀有资源来说,通过划分与权责转换,实现公共空间的更高效利用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另外,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公共设施等城市服务无法全部依赖政府投资完成,因此,这些领域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同时,政府部门应打破常规,不断降低空间使用门槛。一方面,通过PPP等模式,利用有能力、有意愿的私营机构或企业参与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市政公用行业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与灵活性;另一方面,将公众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空间管理中,改变城市空间使用与管理相分离的现象,让使用者同时也成为管理者,增加公众参与空间塑造的机会。例如,美国旧金山2013年开始推出的“生活创新区”项目,鼓励市民、城市工作者以及艺术家去实现自己的空间营造想法[12]40-51,还有我国北京的“白塔寺再生计划”,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的模式开启了城市微循环、有机更新实践,既增进了邻里关系,又升级改造了公共基础设施。

(5)打造社区交流平台,发展绿色共享生活方式。对于闲置物品而言,社会化再利用能够为其拥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而对于物品使用者而言,因获得物品的临时使用权而要付出的成本远低于占有性购置,所以,有效利用闲置资源既可使交易双方实现共赢,又在不降低公众效用的同时提高了环境效益。因此,可以社区为单位,搭建共享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市民将使用率较低的家用汽车、儿童玩具、图书、住房、日用工具、健身器材,甚至知识、技能等有形或无形闲置资产等信息发布到社区共享平台上,共享平台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地整理后,再通过共享交流平台发布出去,使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交换和分享各种对方的闲置物品,推动公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绿色、循环和共享领域,促进节约型社会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从而促使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真正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4 结 语

在新技术革命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绿色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与必然选择,也是各国、各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在分析了共享经济思维的精神内涵以及当前福建省绿色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后,从共享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推动福建省绿色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以有效地突破我国绿色城市建设的“瓶颈”,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加快我国绿色城市的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Felson M,Spaeth J L.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78,21(4).

[2] 卢现祥.共享经济: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变革与制度供给[J].社会科学战线,2016(9).

[3] 蔡朝林.共享经济的兴起与政府监管创新[J].南方经济,2017(3).

[4] Brett-Crowther M.The green city:ideal and neces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2011,68(5).

[5] 曾坚,左长安.基于可持续性与和谐理念的绿色城市设计理论[J].建筑学报,2006(12).

[6] 马修,卡恩.绿色城市: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动态关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0).

[7] Williams J O.Predicting an American future for cohousing[J].Futures,2008,40(3).

[8] 王玉红.人与自然共存的环保城市——首尔印象[J].中国环保产业,2008(5).

[9] 赵峥,张亮亮.绿色城市:研究进展与经验借鉴[J].城市观察,2013(4).

[10] 李向辉,李慧慧.基于 PRED 的沈阳绿色城市协调发展评价探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1] 陆小成.纽约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对北京的启示[J].城市观察,2013(1).

[12] 陈立群.从空间视角看共享经济时代的城市[J].景观设计学,2017(3).

猜你喜欢
福建省绿色建设
绿色低碳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