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解读献疑

2018-02-11 00:40王学彪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铺垫兰花战胜

王学彪

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散文《铃兰花》选入了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在备课时,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将男孩能够有勇气去“地狱”采摘铃兰花这一举动,解读为其父母精心有意的安排。

教材在课后“品读与探讨”板块设计了问题:“思考文中父母关于‘地狱’里有铃兰花的对话,再与文章结尾进行对照,想象一下,他们为孩子克服恐惧都做了些什么?文章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很显然,这个问题的设计者首先认定了男孩到地狱去采摘铃兰花是其父母“有意”的安排。

《教学参考书》也解读说,“我”为什么会有此举动?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地安排。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并强调:“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他们巧妙不着痕迹的启发,才是‘我’第二次主动行为的最好注脚。”

然而,笔者在仔细研读本文后,感觉将此情节解读成是父母有意的安排,在原文中似乎缺少足够的依据和必要的铺垫,很难自圆其说。

基于这种思考,笔者将此设计成问题:“小男孩去地狱采摘铃兰花是父母有意的安排,还是出乎父母的意料之外?”上课时交由学生进行自由讨论,经过课堂争论,很快形成了“有意派”和“无意派”两大阵营,而且都拿出了各自的证据,分述如下:

“有意派”认为:

一、作者将母亲说出自己“心愿”的情节安排在周六黄昏,并“若有所思”“叹了口气”,显然,是在向我们做某些暗示。

二、父亲明确指出只有“地狱”中有,似乎也在暗暗告诉“我”寻找铃兰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他自己却没表示任何想去采摘铃兰花的意思,也像是在“有意”为我创设机会。

三、在结尾处,当我将铃兰花捧回家中时,母亲并没有表现出“出乎意料”地“惊讶”,只是“漾起了欣喜的微笑”,也在表明这一切都在他们的意料中。

而“无意派”则认为:

第一,“父母的对话”仅仅是两人的闲聊,并没有针对男孩的意思。因为谈话时,文章并没有明确交代男孩当时所处的位置,怎能确保作者一定能听到他们的对话,这里缺少起码的伏笔和铺垫。

第二,父母既然知道孩子对“地狱”如此的恐惧,怎么能判定孩子听到所谓的“暗示”后,就一定会做出“前往采摘铃兰花”的举动,如果不能确认孩子一定去,这“有意的安排”又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在前文中,母亲明说:“不要再叫他去‘地狱’了,他年纪还小呢,要吓出毛病来,一辈子可就成了傻瓜。”母亲既然知道再让孩子去可能出现这种可怕的恶果,却又“有意安排”这样的冒险活动,于情于理均说不通。

第四,文章后面写到:“我一口气往家里跑去,等跑到家,刚赶上母亲正要出门。”如果说是父母“有意安排”,就一定会等他回来,却为何没见他,就“正要出门”离开呢?

第五,如果是父母有意安排,“我”离开家前往“地狱”,应该在父母的掌控之中,为何他们没有任何表现和举动呢?这明显不合乎人性常理。

第六,文章最后一句中“母亲猜到了我的壮举”中,一个“猜”字,显然透露出“我”的举动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第七,本文的题材是散文,所追述的故事当为实事,那么作者自然便是文章中的“我”,问题是,如果这一过程是父母有意安排的,作者写作本文之时,应该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但为何对父母的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未置一词呢?

在学生们的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显然是无意派占了上风,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笔者的想法。

如果我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或无视这些问题,将其过度解读成父母的“有意安排”和“精心设计”,明显是站不住脚的。而那些建立在这种解读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智慧”以及“藏露有致,匠心独运”的构思技巧更是属于无中生有,空中楼阁了。

至于《教学参考书》说,如果“忽视了父亲的言行举止对‘我’的引导启发作用,”“前文的关于‘我’的种种惧怕的铺垫都显得毫无意义与不着边际。”笔者感觉这一论断未免武断,缺少合理的因果逻辑。前文的“种种惧怕”是为“我”战胜恐惧,前往“地狱”采摘铃兰花做铺垫的,看不出与父亲是否“有意引导”存在什么必然关联。甚至相反,笔者感觉如果理解成“有意引导”恰恰是破坏了铃兰花的象征意义,消解了文章主题思想。

铃兰花,英文名字叫“lily of the valley”,意为谷中的百合。传说铃兰花是圣母玛利亚哀悼基督的眼泪变成的,因而也把铃兰花称为“Our Lady's Tears”,即圣母之泪。这一意象与文中的“母亲的叹息”是吻合的,甚至是重叠的。因此,铃兰花可以理解为母亲的忧愁和哀怨。对于一个纯真的孩子来说,没有比为母亲“分忧”更伟大的事了。因此“母亲的叹息声”才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因为这份本具的孝心和爱心,为满足母亲的心愿,“我”瞒着父母,悄悄地完成了这件事情,这一举动如果出乎父母意外,不更加凸显了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爱使人变得勇敢和顽强这一主题吗?

如果非得解读成“有意”的安排,那么“母亲的叹息”只不过是一种表演,父亲的话是故意说个“我”听的,这一切都是为试探孩子而设计的一个“套路”,而发生的这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孩子只是父母安排下的一枚棋子。这非但不能看出父母的“良苦用心”,相反,倒显露出一些矫情和狠毒了。

据此,笔者认为,《铃兰花》的“价值取向”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不必如此过度解读,孩子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凭着对母亲的“爱”,战胜了内心长期对“地狱”的恐惧,实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体验”。

猜你喜欢
铺垫兰花战胜
战胜“可怕”的一刻
我的年度汉字
——宅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出 气
下雪了
兰花
我战胜了自己
兰花鉴赏
我爱你兰花
寂寞的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