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幽赋》学术思想浅析

2018-02-12 19:09贺新兰焦琳钟根平毛强健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南昌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腧穴三焦脏腑

★ 贺新兰 焦琳 钟根平 毛强健(.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 南昌 330006)

《标幽赋》为金代针灸家窦汉卿(1195-1280)所作,原载于《针灸指南》中,是针灸歌赋中著名的篇章之一,语言精炼,郎朗上口,延续着《内经》《难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在经络诊断、三因制宜、用针、处方、守神得气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其要旨,对后世针灸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

1 经络腧穴诊察佐证临床诊断

《内经》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以及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指明了脏腑、经络、腧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生理状态下脏腑之气通过经络输注于体表,实现内外联系;病理状态下脏腑受病也能够通过经络外应体表,因此经络腧穴可搜集到脏腑的症候群,并通过给予对病变经络腧穴恰当的刺激实现小刺激大反应[1]。其一,窦氏指出“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即一方面强调经络腧穴诊察中通过望诊,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包括皮色(青、赤、黄、白、黑)、皮形(有无隆起、凹陷)、皮损以及有异常血络的出现,来诊察病变经络。另一方面强调经络腧穴诊察中切诊,即诊脉来获得脏腑之寒温讯息。其二,窦氏强调重视诊察特定穴,包括诊原穴、俞募穴以明辨脏腑之功能状态。“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也延续了《内经》 “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的学术思想。笔者在临床实践当中,考虑为某脏腑疾病,必再细查其俞募穴、原穴以收集信息辅助诊断,并且发觉对经络交会之道进行切按,患者多有异常感觉,包括疼痛、酸胀等,着实感慨窦氏“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的临床指导价值。其三,窦氏指出通过问诊以明辨虚实,“大抵疼痛宜泻,麻痒虚补”,即临床中可询问患者局部的感觉:包括疼痛、麻木、酸胀、敏感、冷热等现象,多数以疼痛为主的症状提示以实证为多,以酸、麻、痒为主的症状提示以虚证居多,笔者结合患者其他病史,大部分患者以单纯的痛症为主多表现为病程短、起病急,多数以麻痒、酸等为主症的则表现为病程长,起病较缓慢。故而遵照补虚泻实原则进行治疗,一般疗效尚可。

2 因时、因人的动态观践行“三因制宜”

窦氏指出“察岁时于天地,定形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一方面,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整体观念,人以天地相参,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阴阳的消长,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病证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病情的预后无不表现出与天地四时相应。《灵枢·四时气第十九》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血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难经·七十难》云:“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均强调针灸治疗需因时取穴、因时选择针刺深浅。“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的子午流注选穴方法便是具体经典之例。且推崇时间医学的学者认为把握时间医学,可以拓宽对一些疑难杂病的认识,提供更为丰富的诊疗思路[2]。另一方面,针灸的治疗,尤其是针刺的深度因根据个人形体的胖瘦,一般遵循瘦浅肥深的原则。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因人制宜,除形体外,还需考究患者的体质、年龄甚至是性别。患者体质关系着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以及疾病的预后。年龄上而言,小儿、青壮年、老年人同一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后也有差别。如小儿脏腑较嫩,生机勃勃,疾病的发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简单的治疗方法往往也能效如孚鼓。老年人则脏腑功能减退,多久病体虚或者虚中夹实,起效慢,预后也相较差。

3 推陈出新妙用针

窦氏开篇便提出“拯救之法,妙用者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指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自古以来,针灸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窦氏指出“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即针灸具有驱邪扶正、疏通经络、平调寒热、补虚泻实的功效。运用针灸能治疗疾病,促进人类健康是毋庸置疑之事,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发展,针灸充当“先锋”也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现当代针灸治疗领域的拓宽、针具的革新等,见证了现代人在继承先人财富的同时,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新发展[3]。窦氏指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司惯多歧”。九针当中以毫针为要,各不同形,且各有其功效,毫针作为九针之一,在针刺方面有其重要作用,但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选择合适的针具,故而也有小针刀、浮针、圆利针等针具的革新[4]。

4 “三才”处方调阴阳

中医认为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平衡被打破,而针灸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必须通过调节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方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需遵照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的主治特性,选择腧穴进行配伍,即针灸处方[5]。窦氏:“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提出从三才、脾胃角度处方来调人体阴阳。由于百会穴位居人之巅,为天,为阳极;璇玑穴位居胸部,为人,为升降之枢;涌泉穴位居足底,为地,为阴极,针刺涌泉能使真阴之气从地部上升于胸中,针百会使阳气从天部下降于胸中;针璇玑使阴阳在胸中相交合,实现阴气以上升阳气以下降而阴阳和调。《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医的三焦理论认为:人体的水谷精微的产生、输布和代谢物的排除依赖于三焦脏腑功能正常发挥来实现。上焦心肺具有宣发敷布之功能,将人体水谷精微敷布于全身,即上焦如雾;中焦脾胃主受纳、运化,主管吸收和转运人体的水谷精微,即中焦如沤;下焦肾膀胱将水液和食物的代谢产物排除体外,即下焦如渎。三焦和调,则脏腑功能和谐,阴阳协调。中焦脾胃为三焦斡旋的枢纽,因此实现三焦协调,当从中焦脾胃来论治,正如李东垣《脾胃论》中所提出的,脾主五脏之气;五脏六腑有病,当从脾胃来论治。大包为脾之大络,可调理脾气;地机是脾经郄穴,能激发脾气;天枢为胃经穴,能通调胃腑功能。故刺激大包、天枢、地机能调节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健运则三焦阴阳协调、五脏六腑功能和调,实现脾胃为中焦灌溉四滂。不乏另有学者提出从肾内寓真阴真阳,真阴真阳为人一身之根本,取太溪、命门穴可调一身之阴阳;任督二脉为阴、阳脉之海,取列缺、后溪穴协调任督二脉,使阴阳平衡而治疗疾病;跷脉主人一身左右之阳气,取照海与申脉穴可调理跷脉以达平衡阴阳以及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人体一身阴阳之气的作用,取内关配外关穴以调和阴阳[6]。

5 守神、候气助得气

窦氏明确指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即医者针刺时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精神意识变化,必须要待病人精神安定后才能进针。另外医者在施术时,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做到“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方能达到“使本神定而气随”。又接着提出:“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时,即得气时医生手下应是沉、涩、紧,如鱼吞钩饵的感觉,若手下是轻、滑、慢的感觉,如幽堂般深邃,提示并未得气。进针后若得气,应“量寒热而留疾”,即根据患者寒、热病情,选择久留针或是速出针。若进针后未得气,则需“据虚实而候气”,即行补泻手法“补以治虚,泻以治实”。总之守神则助于得气、候气为求得气,因“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此外窦氏提出明经络阴阳、经络气血的多少、准确取穴、特定穴使用、针刺的补泻手法以及针灸的禁忌等。但是对灸法方面论述较少,由于时代认识和灸刺方法的差异,文中提及的避灸处以及禁刺处有待商榷[7]。

综上所述,窦氏《标幽赋》对针灸尤其是针刺论述之细微全面,既本《内经》《难经》经旨,又可启发后人尤其是针灸工作者发扬光大,不愧为古代针灸歌赋之名篇。

猜你喜欢
腧穴三焦脏腑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于内经理论的敏化腧穴“快然”特征探讨*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