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一切会变得简单

2018-02-12 02:01芦笙拾
做人与处世 2018年24期
关键词:知足者为官者贪念

芦笙拾

《红楼梦》里,智通寺门旁有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不仅是写贾府,也写出了世人常态:明明拥有了很多,却始终贪得无厌,一再被贪念控制,分不清是非对错,在欲望的路上越陷越深,走投无路时才想起回头是岸,可已深陷泥淖再也回不了头了。秦可卿死时托梦凤姐,“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早已道出了贾府登高必重跌,盛极必衰的天机,若是凤姐能够听进一二,也不至最后落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欲壑难填,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只会不断地吞噬压榨我们,反而让我们成了生活的傀儡。何不少一分贪念,多一分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人生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呢?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本就是孑然一身,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又何必强求,若有缘拥有便珍惜,若无缘擦肩便释怀。潇洒如靖节先生,在看透了官场的钩心斗角后选择了离开,功名利禄于他而言皆是浮云,只有那“守拙归园田”才是心之向往。世人赞他高风亮节,他不过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深知与仕途无缘,便选择了放手,做一个乡野村夫,粗茶淡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乍见之欢,也时有“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怡然自乐。

其实,为官者有为官者的安稳,乡野之人有乡野之人的自由,为官者不用忧于明日之食何处求,却一年到头紧绷神经,随时待命;相比之下乡野村夫固然辛苦却不受羁绊,肆意享受自然乐趣。无论身居何位,知足便能幸福,知足的人,不会为身处陋室而蹙眉,不会为布衣蔬食而掩面,不会患得患失,他们往往懂得握紧手中的烟火幸福,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道德经》言“知足者富”,知足的人内心是最丰盛的,他们欣喜于拥有,拒与得失计较,身无长物,心无杂念,如此轻装上阵定能走得长远。

苏格拉底还未成名时,和朋友一起居住在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十分拥挤,他却乐此不疲,朋友疑惑,问他:“那么多人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后来朋友们搬了出去,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是整天乐呵呵的,朋友又疑惑:“现在你一个人,孤孤单单,还有什么高兴的?”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无论外界如何变换,苏格拉底永远最先想到的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面对喧闹、孤独他都能泰然处之。

世界纷纷扰扰,有太多虚幻的表象引诱着我们,但是那些内心丰盛的人都不会沉迷于外相,而是向内寻求快乐,心若自在,即使行囊空空也是幸福的。

知足并不是安于現状,而是有想做的事,有想爱的人,有可依的心,不去过分追逐那些遥不可及尚且虚无缥缈的东西。当初表姐结婚的时候,我无法理解她211高校毕业,却在毕业一年后回到小县城当了一名老师,然后迅速结婚,我问她不会厌倦这样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吗?她笑而不语,目光平和,很久之后我才明白,这里有她爱的人,有她喜欢做的事,这就是她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去北上广追梦。

有人想要轰轰烈烈地闯一闯,也有人偏爱平淡中掺点涟漪的小日子,我们最大的野心不过是做一个快乐的自己,活在当下,未来可期。

知足其实很简单,就是碗里有蔬,就别去惦记别人碗里的肉。倘若终日为那求之不得之物闷闷不乐,只会伤人伤己。一个人的幸福感源自于自给自足,那些依靠外物得来的幸福最终都会消散,唯有自身才是幸福的活水之源。

知足,是摒弃了杂念便清晰的双眸,是丢掉了长物便轻盈的脚步,是处变不惊的从容与淡定,就像山间清风轻轻吹过,带走了疲惫与烦恼。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知足者为官者贪念
相见欢
心无贪念难上当
闲来写诗
从儒家政治文化中观为官之德
为官当戒“三气”
为官者的“从头到脚”
为官者的“清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