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13 12:34岳家斌蔡波涛
乡村科技 2018年34期
关键词:绿色旅游经济

岳家斌 罗 未 蔡波涛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成就辉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绿色经济,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会东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端,西邻会理县,北接宁南县,县境东、南面隔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昆明市东川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相望。2017年末,会东县总人口达42.70万人,2017年10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率先启动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经过不断努力,2018年最终以938.2的高分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成为凉山首个全国健康促进县,在第十一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上分享经验,“会东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2017年,会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8329万元,增长8.1%,经济发展前景持续向好,但是实际上,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问题,环境质量仍不能松懈,发展绿色经济仍然是会东人一直努力的方向[1]。

1 会东县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会东县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绿色经济概念,片面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既无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又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危机意识,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再加上社会治理体系不健全,企业把排污费视为保护费,既不倡导绿色发展又不研发节能减排设备,势必影响会东县的整体环境。同时,会东县部分居民缺乏环保意识,只注重生活上的享受、交通上的便捷、工作上的高效,没有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将绿色发展放在呼吁的角度,仅仅摇旗呐喊却行动迟缓。会东县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及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不够深入人心,造成企业和居民对绿色经济重视程度不够,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不强,绿色经济在会东县的推广仍需加强。

其次,当前我国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不充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一方面会东县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不多,规模不大,环保设备及技术落后,高精尖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检测技术缺乏。四川省虽然高校较多,但是重点高校数量有限,凉山彝族自治州缺乏位置优势,无法吸引人才,尤其是相关环保创新技术与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绿色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再加上会东县环保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环境产业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再次,会东县市场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较晚,尤其是在20世纪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造成市场经济发展缓慢,长期以来因缺乏先进的理念导致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公民,对市场经济的认知都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放任自由的,这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无法形成全面健康的市场经济,而且这种问题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长期积累下来势必会对本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然后,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国内大部分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不高、资源消耗高的加工制造业,多是一些中低端制造业,不但消耗资源较多,而且环境破坏程度大,高端制造业基本无法形成竞争优势,限制了会东县绿色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会东县经济发展增速较快但基础不够稳固,一些新兴的电力、沙石等产业增速明显,同时随着工业对矿业需求的增加,矿山开采、有色金属挖掘都引发了环境问题。

最后,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支持。但会东县目前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直接制约会东县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黑色”走向“绿色”、“高碳”降入“低碳”,就必须拥有尖端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投入,但政府在绿色经济上投资较为片面,途径单一且投资金额较少等因素也限制了会东县的发展。同时,相关环保部门、金融系统对绿色经济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不够,企业将绿色研发付诸实践困难重重,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绿色经济推广困难,同时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发展结构不均衡。

总之,会东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增长缓慢,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会东县需要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经济转型发展。

2 会东县绿色经济发展建议

首先,政府要主动承担绿色发展宣传的职责,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绿色宣传,让全社会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政府做好示范,发挥好指导职能,推行绿色办公、区域绿色发展。企业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进行绿色生产,摒弃以往重生产、轻效益的理念,不要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要从环保和可持续的角度入手,注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资源利用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产品,提高环保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络等媒体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在全县营造出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环境,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养成全民环保、低碳消费的全新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当然,要想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公众一起参与,主动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的主体,积极投身于会东县绿色经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其次,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发展特点,要想持续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尤其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要深入“定制”精准扶贫政策,宣传绿色脱贫理念,在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绿色发展。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要提高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引进绿色技术和合作,与省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专业化人才,提供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全县的统筹下各个区域相互协调共同配合,共享人才与经验,达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加大砂石整治力度,确保砂石等新兴产业符合环保规定,培育的重点企业也要达到准入门槛,对于重大项目要及时关注、认真沟通,确保相关工作顺利推进。

再次,会东县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投资机制,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依托烤烟、蚕桑、蔗糖、马铃薯、燕麦、林产品及畜禽产品等优质农牧业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加强对其特殊产品的深加工和生产基地建设,集中发展一大批竞争力较强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业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引进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上,扶持以黑山羊、猪为原料的肉食加工业,使其向肉食品贸易业发展,并加入智慧化生产理念,使其原材料实现进厂及成品出厂的可追溯性,为居民提供放心肉。更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通过网络销售发展电商力量,为农业加工企业搭建网购平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强大的网络营销。农作物的新品种培育与研发要同时推进,支持建立农业科研基地群,通过整合推进,打造全面和区域性品牌,把“燕麦酒”“会东松露”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和代表性的名优品牌打造为知名品牌,不断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会东县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会东县走向国际提供不竭动力。

然后,会东县是南“丝绸之路”出川入滇的必经之地,金沙江有153 km在会东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2.9%,造就了诸如老君峰、新华水库、野租彝族风情园等风景名胜。大山、大水、大资源的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这种“全域覆盖、全景融合”的资源优势,将成为推动会东县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转变的助推器。2018年已经完成了老君峰景区、野租泉民俗生态度假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工作。尽管会东县的旅游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要形成经济效益与绿色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旅游业向绿色发展转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以州委、州政府“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建设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部署为指导,从文化、旅游、地质、建筑及历史等方面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排查、梳理和挖掘。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特色产业、全域旅游,加快建设川滇文化旅游康养目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山地森林和峡谷风光为重要支撑,挖掘华山松、中华块菌、亚热带特色农业、高山牧场及地方农特产品等资源;打造以“彝族奥索布迪服饰”“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这些不仅是会东旅游景点的主色调,也是会东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底色[2-3]。

最后,会东县要加强宣传力度,让会东县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提升会东县的知名度,打破常规模式,发展极具本土特色的个性化旅游,挖掘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打造会东县特有的名片和商标。注重景区经济干线和环线道德的建设及配套,强化旅游引导功能,推进经济型酒店、家庭农家乐、特色民俗等住宿设施,满足旅客需求。强化旅游信息平台的管理和监督,注重服务质量,淡化行政界线,拉近区域距离,实现与周边地区客源互推的目标。

猜你喜欢
绿色旅游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经济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