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的生态营造意涵及当代借鉴

2018-02-13 12:34韩文松
乡村科技 2018年34期
关键词:浙中水口溪流

韩文松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2100)

水资源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人类居住空间上有明显的体现,如从原始部落—聚落—村落—城镇的发展过程中有显著的体现。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特别是在延续至今的古村落中,更是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水资源景观及其衍生构筑物、建筑物组成了古村落空间,传承了古村落的厚重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浙中地区的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的调查分析,为该地区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亦为浙中新农村水资源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当代借鉴。

1 浙中古村落的形成与客观环境的关系

1.1 气候条件

浙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雨量丰沛,四季分明。针对浙中地区古村落而言,气候条件对村落整体布局特别是水资源景观格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雨水集中的春夏季节,合理的水资源景观规划能顺畅排水、适当蓄水,调节地域性气候条件。在浙中地区,以最具代表性的金华市长乐古村为例,长乐村轮廓整体呈三角形,村落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资源景观规划也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村内水圳沿街巷、建筑周边分部,流入村内的长乐溪,同时村内还散布着数口池塘,用于蓄水、防洪及村民的日常使用,同时还调节了村内的小气候环境[1]。

1.2 地形条件

对于古村落而言,天然地形对其空间位置形态和建筑格局的影响比较明显,浙中地处金衢盆地,周边地区山高林密,盆地中心较为平坦,而现存的古村落多位于盆地边缘地带,其水资源系统也依附天然地势条件进行设计与建造,形成多样的水资源生态空间。以浙中地区武义县俞源古村为例,俞源村位于金衢盆地南部边缘,四周群山环抱,诸泉汇流,环境极佳,但在建村之初,俞源溪为直线,无遮无挡,古人认为其把村中祥瑞之气带走泄尽,造成村内非旱即涝,灾祸横行。后由俞氏第五代孙俞涞邀请其同窗好友、风水大师刘伯温设计、点拨,将原本直行的俞源溪改为“S”形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在村口处形成一个直径320 m、面积8 hm2的巨型太极。俞源村水系改建之后,农业生产旱涝保收,村内百业昌盛、人丁兴旺,成为当时婺(金华市)处(丽水市)之间最富饶、最具影响力的一座村落。太极形的俞源溪不仅改造了水路,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而且为暴雨山洪泄能,避免了洪水对村落的侵害,使俞源村成为生态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典范。

2 浙中地区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的构成及特征

2.1 点状水资源景观——古井

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耕作及生存方式,对水资源的需求很大,而生活用水量相对较少,但是对水质的要求比生产用水高,井水水质相对较高,成为人们生活用水的理想水源,同时水井及井台空间也成为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为了方便村民取水或者洗刷衣物,同时为了防止污废水流入,通常会用条石或者石板砌筑于井的周围而形成井台空间[2]。对于规模较大的古村落而言,水井的取水功能就更显重要,往往会根据一定的距离明确村民的取水范围。以金华市郭洞、俞源等古村为例,村内皆设有七星井,村内建筑格局皆以井为中心辐射。古井内水面大多低于水塘、沟渠及溪流,水质纯净,且多数井中养大鱼,以便于观察水态是否适合饮用,部分井台还加有屋盖,如浦江县“江南第一家”孝感泉。

2.2 线状水资源景观

2.2.1 水圳。其是指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渠,同时具有泄洪功能,在古村落中主要是修建在路边、建筑物周边用于排水的沟渠。在浙中古村落景观营造中,通常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水圳就类似于血管。水圳在古村落的房前屋后、巷道周边回转穿行,构成典型的线状水系景观,水圳及其上的石板、通道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与古村落的建筑格局相得益彰。古村落内通达的巷道伴随着斗折蛇行的水圳,在构成古村落路网的同时也构成了特色的线状水资源景观。

2.2.2 溪流。浙中地表水系发达,溪流往往是古村落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若从空间构成来看,溪流与古村落的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村落选址在一边靠近山坡的古村落,溪流大多从地势较低的一边,即从村落的边缘流过,而建筑的宅址则选在相对较高或较平缓的坡地,或选在择临近溪流之地,不仅可以获得方便快捷的用水供应,还可以沿溪修筑游步道路,供村民休闲娱乐[3]。例如,武义县郭洞村的龙溪,环绕村西南流过,村后有森林公园可供村民休憩。二是部分村落的选址临近溪流,但受场地所限,只能选择在溪流两岸修建民居,让溪流穿村而过。例如,金溪贯穿武义县山下鲍村,民居临溪而建,错落有致,别有“水乡”情致。

2.3 面状水资源景观

2.3.1 水塘。大面积的水塘往往是村落的中心,也是面状水资源景观的重要组织部分。水塘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取水、洗刷及消防等功能,而且水塘周边空间也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因此,水塘在古村落水资源景观构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东阳市蔡宅蔡希陶故居外水塘、兰溪诸葛八卦村的钟塘、长乐村的日月塘等是古村落的景观及村民重要的公共聚集场所。

2.3.2 水口景观。我国古代传统风水理论认为,水口景观象征着一村风水之地,是指村内水系的流入或流出的一片景观,也可作为古村落的门户。从民众心理来看,水意味着财富,水口景观的设置关系着村民的财富和命运,也维系着村民对村落文化感情的传承;从实用性来看,水口可以明确村落的范围,通过在水系上修桥造园,或在旁边种植高大乔木,起到空间的隔离作用,从而形成该村落稳定安全的环境。例如,武义县郭洞古村的水口景观,其既能外御强敌,又能内聚民心,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3 浙中地区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生态营造及现状分析

3.1 溪流的生态营造

浙中古村落的溪流多位于村内或村周边相对低洼的地段,其水流的补充水源多来自雨水径流及山间泉水,在雨季可以减少暴雨给村民带来的不便,在旱季能保证不断流。溪流的生态营造主要包括河畔生态林、生态驳岸、水体堰流3个方面。河流河畔林是重要的沿岸植被,其合理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河畔水土流失,而且可以调节气候和美化河畔环境,并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地。生态驳岸,一般也称为人工驳岸,采用天然材料砌筑,形成可渗透的河岸界面。其作用除了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以把滨水内植物和河畔植物连成一体,形成独特的沿溪生态景观。水体堰流是指在溪流中设置堰体后,缓流经堰体顶部溢流而过的水流现象,堰流一般设置在溪流高差较大、水流流速较快的地段,堰前水面可种植观赏性较好植物,如睡莲、荷花、菖蒲等,水下可养殖观赏性鱼类[4]。例如,武义县俞源古村的溪流,生态驳岸加水体堰流,营造出流水叮咚、鱼戏荷下的美景。

3.2 水口园林的生态营造

水口园林不仅有环境美学价值,更能深切反映中国人居环境的科学及实用价值,其园林景观通常由桥、亭等构筑物组成。以武义县郭洞古村为例,水口园林位于村入口处,由城门城墙、龙溪及回龙桥、水碓房等建筑及多株参天古树共同组成,水碓房前的蓄水池内种植了大片的莲藕,碧水映衬着绿叶,江南水乡韵味跃然纸上。水口园林融周围山水于一体,不仅可以作为水口园林景观,而且成为对外防御的重要屏障。

3.3 风水林的生态营造

在浙中的古村落中,没有风水林和风水树就几乎不能成为村落,风水林一般以高大乔木为主,风水树一般以香樟树为主。风水林的主要作用主要是“藏风”“得水”,在生态的营造方面,更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风蔽日的效果;从风水的角度,古人认为溪流的流进流出会带来煞气,风水林植建在村口有“挡煞”的作用。例如,武义县俞源古村古树群,位于俞源村村口,为浙江省最美古树群。共有各类古树91株,树种以枫香和苦槠为多,常年郁郁葱葱,富有生机,为古村落风水林的典范之作。

4 浙中地区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生态性保护的基本原则

4.1 以水为脉络的保护原则

水对于浙中古村落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影响村落地理位置的选择、建筑结构布局,从主观条件分析,则影响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形成。对浙中古村落的水资源景观进行保护,首先就是要对古村落的水脉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包括对水源、溪流、水圳、水塘等水体以及水生植物、驳岸等进行调查,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断流风险进行评估,明确保护的重点及采取的措施,确保以水为脉络的生态景观得到延续[5]。

4.2 人与水和谐共生的保护原则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社会延续了数千年,水与生命的诞生、物种的繁衍都密不可分,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对水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一方面,古村落提供了人和自然特别是和水共生的载体,人们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造,达到水为人用、人水共生的和谐景象;另一方面,古村落水资源景观的保护,要重视水文化的传承,尊重人们对水的信仰,加强对水源地、水口、风水林等的保护,保护古村落族群的信仰与情感,达到人水和谐共生的景象[6]。

4.3 构建地方性“水景观遗产”的保护原则

“水景观遗产”一般列项在文化景观遗产目录下,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文化景观。而大多数水景观遗产并未被政府单位正式列入遗产名录,没有专门的保护经费和保护措施,但是这些景观能够反映地方水资源景观及文化特性,如东阳市大爽村的越溪沿线、武义县山下鲍村的金溪沿线景观等。这些水资源景观是古村落空间构成的一个部分,对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应分门别类进行立项保护,继而构建起地方性的、有特色的、完整的水景观遗产保护网络。

5 浙中地区古村落水资源景观营造意涵的当代借鉴

随着浙江省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乡村面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农村水资源景观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的水景观设计有本质的不同。在浙中古村落水资源景观营造理念及方法的启迪下,东阳市的美丽乡村、美丽乡镇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以南市街道大田头村为例进行解读。

5.1 河渠景观营造

“小桥流水人家”是乡村最常见的美好画面,河流是农村水域最主要的景观形态。这种类型的水域主要表现为江、河、溪流等带状水系,呈现建筑紧邻河流一侧或两侧,形成整体空间形态连续、蜿蜒曲折等的有序布局状态。在新农村水景设计过程中,河流水景设计应遵循“设计有意境,布局应巧妙”“宜曲不宜直”的基本原则,充分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注重生态的保护与利用[7]。大田头村有溪流一条,从东穿村而过,绕村南流入南江水域,其上有现代混凝土桥梁2座、古石桥1座、地下箱涵1座,村镇外围溪边植被茂盛,绿树成荫,村镇内沿溪设有游步道、盥洗台,供村民休闲、洗刷之用。在进一步美化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形成了兼具新农村特色和丰富形态的水景景观。

5.2 水塘景观营造

浙江省一带村落水产养殖业发达,池塘水域比较多,水质也相对较好,周边若无系统规划和建造,则可能环境杂乱无章,缺乏美感。这种类型的水域形态大部分呈面状水系,主要集中在村庄的周边,也包括个别村落内的人工水池景观。大田头村内共有面积较大的池塘5口,分别位于村中、村南和村西南位置,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把位于村中的2口水塘合二为一,其上修筑拱桥、凉亭,驳岸采用天然石材离缝堆砌,内植莲藕。该村内池塘景观的设计与改造,与村容村貌保持了高度一致,并与其建筑特色相呼应,形成供村庄居民娱乐的相对集中的一个场所。

5.3 人工湿地景观营造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主要利用污水处理终端,为水质能达标排放、循环利用的土地生态系统。大田头村的人工湿地系统设置在村南侧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后侧,同时接纳了几个自然村的雨水排放,在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处理过的水流入藕塘,再进入西南侧的两口水塘。该湿地面积及水体体量都具有较大规模,是众多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通过合理规划,湿地内铺设了园林景观道路,种植了较多的喜水性植物,成为理想的休闲场所以及重要的生态环境教育和自然保护教育基地[8]。

6 结语

水资源景观是浙中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落的空间构成、生态构成及文化意境构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其生态营造的方法更应成为当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借鉴模板。希望本文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能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点滴参考。

猜你喜欢
浙中水口溪流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担当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溪流小熊的烦恼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大学生服务浙中崛起大局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