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美治疗鼓胀经验介绍

2018-02-13 20:09杨磊
新中医 2018年9期
关键词:五苓散茵陈利水

杨磊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 建德 311612

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性、胆汁淤积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其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染、病后续发,病机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结,水停腹中[1]。田玉美教授为第1、第2批全国名老中医,湖北省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医已7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在治疗鼓胀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田教授认为鼓胀虽有血结的病机,但鼓胀患者容易出血,动血之药慎用,以免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所以田教授临证时,对于鼓胀病人几乎不用活血之品。常选用中满分消丸、中满分消汤、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等方剂加减治之。笔者曾有幸师从田教授3年余(2012年12月至2016年6月),现将田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中满分消丸证

中满分消丸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其言“伤食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胀亦是热胀,治热胀,分消丸主之。”又曰:“中满分消丸治中满热胀、鼓胀、气胀、水胀,此非寒胀类”。可见中满分消丸治疗的是湿热中阻型鼓胀。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致使湿热内生,中焦气化不利,不能制水,导致水湿内停,形成鼓胀,治以清热利湿、行气消胀为法。故以中满分消丸为主方。方中厚朴、枳实行气而散满,黄连、黄芩泻热而消痞,姜黄、砂仁暖胃而快脾,干姜益阳而燥湿,陈皮理气而和中,半夏行水而消痰。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润肾滋阴,猪苓、泽泻泻脾肾妄行之水,升清降浊。少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以补脾胃,使气运则胀消也[2]。

例1:陈某,男,47岁,2015年5月15日初诊。患者腹部胀大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肚脐外突,感腹胀,欲呕,食欲差,大便不畅,小便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详询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多年,且嗜好烟酒,喜食厚味,难以控制。上腹部CT提示:肝硬化,大量腹水。处方:厚朴、枳实、炒白术、猪苓各15 g,黄芩、法半夏、陈皮、知母各10 g,茯苓、车前子各20 g,干姜、姜黄、砂仁(后下)各3 g,黄连6 g,泽泻30 g。14剂,水煎温服,每天1剂,1天3次。

2015年5月22日复诊:患者服上方后腹胀减轻,腹皮变软,小便量变多,但仍感恶心,纳差不适。舌质红、苔色较前变浅,脉弦滑。继以上方加薏苡仁30 g,竹茹10 g以巩固治疗。嘱其清淡饮食,远离烟酒。

按:本例患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而致此病,其湿热之邪较明显,故去人参、甘草以防助邪,加车前子以加强清热利湿,行水消胀之功。

2 中满分消汤证

中满分消汤亦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其言“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又曰“中满分消汤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燥,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痞”。由此可知,中满分消汤主治的是寒湿中阻型的鼓胀,并可看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贪凉饮冷,损伤脾胃,寒湿内生,阻滞中宫,制水不利,而致此病,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消胀为法。故以中满分消汤为主方。方中川乌、干姜、生姜、吴茱萸、荜澄茄、益智仁、草豆蔻除湿开郁,暖胃温肾,以去其寒;青皮、厚朴以散其满;升麻、柴胡以升其清;茯苓、泽泻以泻其浊;人参、黄芪以补其中;陈皮、木香以调其气;当归以和其血,麻黄以泻其汗,亦倚其提壶揭盖;半夏以燥其痰;黄连、黄柏以去湿中之热,又热因寒用也。

例2:孙某,女,46岁,2015年8月11日初诊。虽在夏日,但患者仍着厚衣,嘱其解开衣服,则见腹部胀大,但按之不急,皮色晦暗,形寒肢冷,腹胀,食欲较差,小便不利,大便溏,双下肢中度浮肿,舌质暗淡、苔白厚,脉沉细。既往有血吸虫肝病病史多年。处方:制川乌、青皮、草豆蔻、益智仁、法半夏各10 g,干姜、生姜、吴茱萸、木香各6 g,黄连、麻黄、桂枝各3 g,党参、厚朴、黄芪、防己各15 g,泽泻30 g,茯苓20 g。14剂,水煎温服,每天1剂,1天3次。

2015年8月25日复诊:患者着衣减少,怕冷减轻,浮肿减轻,小便量增多,余症皆有所好转,舌质淡、苔较前变薄,脉沉细。继予前方巩固治疗。

按:患者就诊时表现出明显的寒湿之象,故以中满分消汤主之。但荜澄茄此药现已难以寻及,故不用;田教授认为患者大便溏,当归有润肠之功,且患者无明显血虚表现,故去之;患者主要病机为寒湿内阻,无明显清阳不升表现,故去升麻、柴胡以免药物庞杂;反佐之用,黄连足矣,不必再用黄柏,且黄柏亦有通便之功,故去之。稍加桂枝以助温阳化气利水之功,防己以利水消肿。

3 胃苓汤证

胃苓汤由平胃散合五苓散而成,出自朱震亨的《丹溪心法》,用以治水湿内盛之泄泻,推而广之亦可治疗水湿内盛之鼓胀,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即以此方治疗鼓胀。方中平胃散燥湿运脾,和胃消胀;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消肿。合2方以奏化湿消胀、利水消肿之功。

例3:张某,男,69岁,2015年11月17日初诊。腹部胀满如鼓,无寒热,泛恶,纳差,痰多,大便黏,小便不利,双下肢中度浮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既往乙肝病史多年,B超提示:肝硬化,腹腔积液。处方:制苍术、陈皮各10 g,厚朴、大腹皮、猪苓、炒白术、防己各15 g,生姜3 g,草果仁、桂枝各6 g,茯苓片、茯苓皮各20 g,泽泻、白茅根各30 g。14剂,水煎温服,1天1剂,1天3次。

2015年12月1日复诊:患者药后腹胀好转,腹水减少,泛恶症状消失,咳痰症状缓解,小便量增多,水肿好转,余症如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继以上方加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 g巩固治疗。

按:四诊合参,患者为典型的水湿内盛型鼓胀,故治以胃苓汤为主方,但田教授认为水湿较甚之证不宜用甘草、大枣,其有助湿致胀之弊,故去之,加草果仁、大腹皮、茯苓皮、白茅根、防己以加强化湿消胀、利水消肿之功。

4 茵陈五苓散证

茵陈五苓散出自仲圣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由茵陈合五苓散组成,本用来治湿重热轻之黄疸,病机为湿热阻滞,湿重热轻,郁而发黄。田教授认为,治病之要在于认准病机,只要病机相同,亦可用治鼓胀。且黄疸和鼓胀也常常可以同时出现。方中茵陈“主黄疸而利水”,五苓散利水消肿。全方既可利胆退黄,亦可利水消胀。

例4:李某,男,54岁,2015年2月19日初诊。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目黄染,色鲜明,泛恶,纳差,腹胀,大便黏,小便不利,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质红、苔厚稍黄,脉弦。既往乙肝病史,生化提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98 U/L,总胆红素(TBil):10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76μmol/L;B超提示:肝硬化,腹腔积液。处方:茵陈、垂盆草、泽泻、白茅根各30 g,田基黄、茯苓、海金沙(布包)各20 g,猪苓、炒白术、厚朴、炒麦芽、炒谷芽各15 g,竹茹10 g,桂枝3 g。14剂,水煎温服,每天1剂,1天3次。

2015年3月6日复诊:患者药后腹部减小,腹胀好转,泛恶症状消失,纳食稍增,目黄减淡,小便量增多,余症如前,舌质红、苔厚稍黄,脉弦。继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先后服药3月余,诸症基本痊愈,生化指标基本正常。嘱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定期复查。

按:本例患者单用茵陈五苓散势单力薄,药轻病重,恐难奏佳效,故田教授加用垂盆草、田基黄、海金沙以加强利胆退黄之功;加白茅根以加强利水之效,且能防出血之变;加厚朴、炒麦芽、炒谷芽以健脾行气消胀满;加竹茹消痰降逆止呕;因有热象,故减桂枝用量,以防助热之嫌。

5 结语

鼓胀是中医内科“风、痨、鼓、膈”4大难证之一,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田教授根据临床辨证,活用中满分消丸、中满分消汤、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等方剂加减治之,有时也可取得满意的疗效。田教授在治疗鼓胀时实际上也始终秉持着《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几乎每个治疗鼓胀的处方中都有健脾和胃之药。田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思索,用心领悟。

猜你喜欢
五苓散茵陈利水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利胆退黄夸茵陈
五苓散治盗汗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