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下农业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2018-02-13 21:15孙红艳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双一流名人

孙红艳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自2015~2016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文件和召开会议提出“双一流”建设,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核心是人才培养,基础是本科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在“双一流”环境下高校要发展,必须培养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后备力量。本科生占高校的60%~80%,担负着传播母校传统和文化;也是母校硕博士生招生的生力军。因此,优先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既有利于本校硕博士生的良好培养,又有利于向社会输出创新人才。

1 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引领本科生创新

高等院校可在大学生入校时配备一对一的科技导师,保证每个学生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首先,导师可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引领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接触学科前沿,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导师提前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可极大缩短学生盲目探索的时间。对于农业类学生(如动物科学),学生多需要动手操作和实践学习。配备固定导师可使学生利用其实验平台学习和实践专业知识,提前跟硕博士研究生接触和交流,开阔眼界,获取具体的经验和教训。这极有助于本科生专业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人生规划的制定。

此外,我们强调双向选择;若培养中学生和导师因性格不合产生矛盾,或学生感觉导师帮助不大等;可以申请更换导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个人特点参与科学研究,并能很好的跟老师学习和交流,培养学术情怀和素养。

2 举办本专业名人讲座

邀请国内外本专业名人开展一些学术报告。农业类专业多以实践和实验为基础,专家名人通过讲述自身成长和成功经历使大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通过与这些专业名人接触和交流,学生可更好的了解本专业背景、历史进程以及前沿发展,更清晰的制定以后的职业规划。

3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以实验和实践为依托的农业类专业,有很多相关的科技竞赛。参与这类竞赛不仅会有名誉表彰,还会获得一定的奖金。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在导师制带领下,学生提前参与科学项目研究会学到基本科学研究策略和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利用寒暑假、课余或双休日进行科技实验或到基地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参加这些创新项目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如何科学选题、查阅文献、确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及撰写科技论文。这些整体全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的意识。

4 建立科技创新奖励机制

学校或学院可对科研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或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同时将创新成果、发明专利与奖学金、评优、研究生入学推免等工作相挂钩,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学习和保持科技创新的热情。促进学生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发挥最大潜力。

5 设立科研勤工助学岗

科学研究和创新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多数大学生依靠父母接济经济。因此,寒暑假学生更愿意出去兼职赚钱。考虑此客观情况,学院或导师可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给学生分配不同工作如简单的实验操作、实验室管理等,对其进行科研补贴,可按小时或按天计费。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生活的困难,让学生安心科研,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兴趣。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双一流名人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