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冬奥,热带运动员也是拼了(冬奥时刻)

2018-02-13 06:08许云峰
环球时报 2018-02-13
关键词:雪车雪橇平昌

本报特约记者 许云峰

印度雪橇运动员希瓦·克沙万于闹市和山路上训练的视频(右上)近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从一名夏日国度选手变身冬奥会赛场的运动员,其过程中必然要以大量非冰雪环境的日常训练作为铺垫。面对家乡“先天不足”的自然环境,不少人都好奇他们的训练过程——这些来自热带的冰雪健儿到底如何追逐冬奥梦想?

在冰雪国家“北漂”

本届平昌冬奥会上,来自厄瓜多尔、厄立特里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新加坡5个热带国家的运动员均为首次跻身冬奥大家庭行列。新丁涌入不仅为冬奥会带来别样“热”情,还扩大了热带地区挑战冬奥的成员数量。翻看冬奥历史,热带国家或地区的选手参赛项目集中在越野滑雪和高山滑雪,主要是因为这两个项目均为冬奥会基础大项,所涉金牌数量和参赛名额较多。

热带地区的运动员想要走到冬奥会的滑雪赛场绝非易事。他们大部分选择长期在欧洲或北美地区打磨技术,以此保持自身的竞技状态。例如,参加上届索契冬奥会越野滑雪比赛的多哥女运动员阿米维此前一直在法国接受专业滑雪训练;代表津巴布韦出战索契高山滑雪比赛的男选手卢克·斯特恩则是在美国完成标准化技术定型。到欧美冰雪发达国家学艺的还有入围平昌冬奥会的尼日利亚女子雪橇队。英国《每日邮报》披露,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尼日利亚代表团旗手塞恩·阿迪贡领衔的这支队伍居住在美国,她们经常参加在加拿大和美国举办的女子双人雪车、女子钢架雪车等国际赛事。

室内创造冬奥环境

当然,也有一部分热带国家的冰雪健儿“因陋就简”,在自己的家乡开展日常训练。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有史以来首名参加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的东南亚运动员、新加坡小将吴琪雁就是在国内唯一一处可供训练的室内冰场“雕琢成器”,她将参加平昌冬奥会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的角逐。印度冬奥军团“六朝元老”、亚洲男子无舵雪橇第一人克沙万克服国内没有专业雪橇赛道的不利条件,经常在印度一侧的喜马拉雅山区一条公路上,坐着自制的雪橇完成训练。据悉,克沙万于11日结束了自己男子单人无舵雪橇比赛的征程。

类似的励志故事还发生在牙买加有舵雪橇队(左下)身上,他们自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开始,曾5次站在冬奥赛道上,此次平昌之旅是这支队伍第6次参加冬奥会。运动员们实现冬奥梦想的方式竟然是用草坡代替滑道进行练习,并把自己关在冰库里来体验赛场氛围。

短跑健将是潜力股

制约冰雪运动在热带地区普及开展的因素,除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冬季项目昂贵的入门成本。以单人无舵雪橇为例,最普通的雪橇也要近5000美元,每名运动员每年用于训练和比赛的费用至少10万美元以上。如果换成是双人雪车或四人雪车项目,相关费用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热带地区的运动员虽然迄今为止尚未登上冬奥会领奖台,但不能否定他们在一些项目上的潜在天赋。其中,冰橇运动要求驾驶者具备极强的瞬间爆发力,这无疑是盛产短跑好手的非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地区的优势所在。去年刚刚退役的前亚洲百米飞人张培萌不久前加盟中国雪车队,正式转项冰雪项目钢架雪车。如能征战下届北京冬奥会,他将成为中国首位参加夏冬两季奥运会的运动员。▲

猜你喜欢
雪车雪橇平昌
时速150公里的“肉包铁”! 看北京冬奥会上的“极限”运动
雪地里的一叶小舟—雪车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小雪橇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游龙初现
冰上赛车三种
做雪橇
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
走进平昌
滑雪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