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助海鲈“游”得更远

2018-02-14 00:35海洋与渔业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养殖户养殖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在珠海市斗门区,有一个“中国海鲈之乡”——白蕉镇,那里有 3万亩的海鲈养殖面积,是全国最大的海鲈产区。当地渔民利用斗门区独特的咸淡水地带,养出了肥美的海鲈鱼,让白蕉海鲈成为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海鲈鱼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适宜清蒸、红烧或炖汤。一直以来,功夫鲈鱼、灌汤海鲈球、金汤耀海鲈等名菜在珠海流传甚广。在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上婚嫁”礼节中 ,海鲈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味道鲜美,海鲈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鲈鱼性甘温,有益筋骨、肠胃之功能。鰓性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

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白蕉海鲈也遭遇了发展瓶颈,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高密度养殖、量长价跌的现象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更好地规范养殖,讲好故事和叫响品牌的问题。

全镇年产海鲈12万吨,年产值20亿

斗门区位于咸淡水交界的区域,具有独特的河口型渔业特色,且年均气温 21.8℃,极适宜海鲈养殖,海鲈适宜水温为25~32℃,本地海鲈可自然越冬。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斗门区便开展海鲈人工养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白蕉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产区,2011年获得“中国海鲈之乡”的称号;2016年 ,白蕉海鲈获评“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白蕉海鲈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海鲈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可以高密度养殖,饵料成本相对较低,综合养殖效益较高,这些特点使得白蕉镇的海鲈养殖面积快速增长。据斗门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郭炳光透露,2017年,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达 3万亩,产量 12万吨,年产量约占全国的50%,年产值约20个亿左右。

白蕉海鲈一般的上市规格是 1斤到 1.5斤,养殖周期为 8到10个月,“白蕉海鲈整年下来的平均价格有 9块 /斤,最高的时候能去到14块/斤。”郭炳光说。近年来,斗门区海鲈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1600多户渔户走上致富之路。

昭信,因白蕉海鲈致富的明星村

白蕉镇昭信村,是白蕉海鲈养殖最集中的地区。驱车进入昭信村,可以看到连片的海鲈养殖塘,一台台增氧机不间断开着,水声哗啦啦。村里有集市,有吃海鲈的农庄,村民们大多皮肤黝黑,驱车经过的乡间小道上,鸡犬相闻,一派质朴的乡村气息。

海鲈养殖户中,有三分之一是企业及一些合作社,剩下的都是散户。斗门区海洋与渔业局渔业股副股长符杰倪笑言,昭信村里很多楼房都是靠养海鲈建起来的,村道上经常能看到奔驰、宝马、奥迪等豪车的身影,“刚过年那段时间,想要找海鲈都找不到,都卖断货了。”

然而,拥有 25年海鲈养殖史的昭信村虽名声在外,但至今在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没有议价权,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高密度养殖、量长价跌的现象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更好地规范养殖,讲好故事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规范养殖提质量,鼓励订单生产

为了提高海鲈质量,近年来,斗门区开展养殖技术研究推广,开展了海鲈健康养殖和中草药防病技术的研究,形成了白蕉海鲈技术标准体系。“我们提倡合理的养殖密度,将养殖密度降低到6000~8000/亩。”符杰倪说。

据悉,斗门区每年抽取 100多个海鲈种苗、成鱼样品进行药残检验;组织开展海鲈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出口备案场的申报;为专业合作社以及健康养殖基地配备药残快检设备 5套,方便收购商在收购之前,进行免费检测。斗门区每年举办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发放相关宣传资料给农户,并在白蕉镇和乾务镇选点开展白蕉海鲈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我们现在有一个‘订单农业’的做法。”符杰倪透露,斗门区鼓励加工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加工企业给合作社里的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药品和养殖技术,借用养殖户的场地,让他们进行管理,给他们成本价以上的收购价格,“现在已经有 4~5家加工厂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了,有用这种方式让养殖户养殖或吊水的,目前推广面积达到了 300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规范了养殖户的养殖。”

多管齐下,让海鲈“叫好又叫座”

“海鲈产业强,但品牌弱,有点‘叫好不叫座’的感觉。”郭炳光说,早些年,白蕉镇养出的海鲈卖到了青岛,但很多人不知道原产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斗门区海洋与渔业局多次组织流通企业到长沙、郑州、青岛、重庆、新疆等地举办海鲈推介会,2017年6月14日,斗门区在成都举办的推介会,现场签订了白蕉海鲈购销协议总量达到 9500吨,总金额 1.9亿元,“今年年中,我们到兰州去推介。”郭炳光说。2018年5月26日,珠海市渔业品牌兰州推介活动在兰州市成功举办,珠海兰州近四十家渔业企业参加洽谈并签约。

另外,斗门区借助青岛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鼓励企业以统一的商标、包装,通过“公司 +基地 +专营店”的模式,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白蕉海鲈专营店,借此提升白蕉海鲈的名气。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创办了“珠海渔都”网站,建成了集零售、批发一体化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上线首日成交额超过1个亿。

针对白蕉海鲈产业结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斗门区在白蕉新港片区征地 550亩,开展水产深加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海鲈加工业发展。深圳联合水产、山东鑫宇果品、深圳正海生鲜商等企业已签约入园;另外,珠海之山和强竞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设计,生产出冷冻冰鲜、风冷干晒、调味即食等海鲈产品,延展了海鲈产业链。

“一条海鲈可做出 40多种不同的熟食产品,而每一款产品的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郭炳光说,为让白蕉海鲈注入文化,玩得更有范,斗门区多次举办白蕉海鲈美食文化节,开展海鲈美食大赛,2017年 7月启动的白蕉海鲈形象设计大赛就是一种有益尝试,通过设计大赛,激活了白蕉海鲈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白蕉海鲈打造成产品质量过硬、文化品牌吸引人的特色产品。

猜你喜欢
养殖户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平凡人物·平凡故事:年底了,养殖户喜迎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