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丝绸扎染实验教学

2018-02-14 22:12史彩云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等电点染液扎染

史彩云(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真丝属于蛋白质纤维,含1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是一种多孔纤维,具有良好的保温、吸湿、散湿和透气的性能,故真丝绸外表华丽、光泽柔和、手感柔软,还有悦耳的丝鸣声,并可以使肌肤保持滋润光滑,是高档的服饰面料,以其独特的魅力被称为“纤维皇后”,受到广泛青睐。扎染,又称“绞缬”,是一门古老的防染工艺,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自由和受扎部位受到松紧不同的力,染液渗入织物不同部位的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同时,可将各种捆扎技法的与多种染色技术相结合,从而染成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的产品,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真丝绸的扎染产品受到古今人们的喜爱,对非轻化专业的学生尝试进行真丝绸扎染实验教学也应运而生。针对非轻化专业学生面料和染料知识欠缺的现状,需将实验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两大部分。

1 理论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兴趣,首先展示一些往届同学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同学们对扎染有直观的感受和大致的了解,然后引出面料的基本知识和对扎染要用到的染料的性能及应用方法的简单介绍,最后采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对染液配制、扎结过程和染色方法等进行视频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理论教学质量,为实验操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真丝蛋白质纤维含有氨基和羧基两种基团,在水溶液中呈两性离子,因此可以与染料形成离子键结合。真丝的等电点为3.5~5.2,其电荷随溶液的pH而变化,当pH小于等电点时,纤维分子带正电荷,与染料间的引力比较大,上染率高;当pH大于等电点时,纤维分子带负电荷,与染料间斥力比较大,染料上染率也相应较低。除了离子键以外,纤维分子中的氨基的疏水部分还能与染料分子中的相应部分形成范德华力,在染料中不带离子性基团时,这种结合应为染料与纤维之间的重要作用力[2]。

酸性染料是一类水溶性染料,分子中含有磺酸基和羧基等水溶性基团,通常以磺酸基钠盐的形式存在,极个别以羧基钠盐形式存在,主要用于羊毛、蚕丝等蛋白质纤维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染色方法主要为浸染法,染色时一般需要加入醋酸、盐酸或硫酸来调节染浴的pH值,加入中性电解质如氯化钠或硫酸钠来调节上染速率。当染液pH值小于纤维等电点时,加入食盐或硫酸钠,必然会延缓染料阴离子与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交换,从而起到缓染作用,提高匀染性。当染液pH值接近或高于纤维等电点时,纤维所带的负电荷与酸性染料阴离子之间存在较大的静电斥力,中性电解质的加入可以降低这种排斥力,所以起到促染作用[3]。

真丝绸比较娇嫩,长时间沸染会因表面擦伤而失去光泽,容易出现灰伤瑕疵。酸性染料对真丝绸进行染色时,染液的pH值应根据染料亲和力的减小而降低,随亲和力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醋酸对真丝绸染色也有一定的促染作用。所以染色实验要综合考虑纤维性能、染化料性能、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等因素,配制出合适的染浴。

2 实验操作

2.1 扎结

扎染的图案与扎结手法直接相关。织物折叠的方式、串扎的松紧,以及针距的疏密都会影响图案的最终表现形式及表现效果,这就要强调图案做到有控制的随意性和有预见的偶然效果,通过色彩的明暗,层次和纹样的点、线、面的对比,构成形和色的无穷变化[4]。

织物扎结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捆扎法(包括圆形扎法、条形扎法、折叠扎法)、缝绞法(包括平针缝绞法、卷针缝绞法)、夹扎法(包括折线夹扎法、菱形夹扎法、竹夹法、竹筷卷扎法)、综合扎法(包括扎与缝结合、扎与夹结合、扎缝夹结合),此外,还有任意皱折法、包扎法、塑料纸防染扎法、反向扎法、蛾子花扎法等。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扎染技法的练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所设计花型的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合适的扎结方法进行扎结。

2.2 染色

自由扎结完成后,可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如聚集浸染、段染、注染和吊染。聚集浸染是扎染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主要针对采用捆扎法、折叠扎法和打结扎法的织物。防染时通过扎结的松紧、面积、部位的控制变化,产生出异彩纷呈的染色渗化效果,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意象、抽象的图形,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段染工艺主要针对折叠扎法、捆扎法或利用各种形状的竹片、木片、木棍等材料将面料夹住,再用绳捆紧形成防染的夹扎法的织物,可形成单色、多色、自由组合并有着边缘特殊肌理“残缺美”的扎染艺术,图形抽象、朴实、丰富。注染就是在通过对面料进行各种物理防染定位处理后,利用工具将配制好的染液和助剂进行喷注、涂撒、淋、刷,有一定规律可循,控制性较强。吊染主要应用的是毛细管效应,在染色过程中,使吊挂的织物不停地上下摆动,使织物尽量多的上色。其中织物的一头靠毛细管效应上色,随毛细管效应上升的染液吸附到纤维上,染料具有优先吸附性,越向上染液中剩余染料越少,色彩形成渐变效果,产生一种朦胧美[5]。

本次实验受时间和条件限制,以聚集浸染为主,辅以段染和吊染。将试样在去离子水中充分润湿并挤干待用,将染液升温至50℃,投入试样开始染色,控制升温速率使其30min内升温至95℃,然后继续染色45min。染色完毕后取出试样,温水冲洗后冷水冲洗,然后用阳离子型固色剂固色。

2.3 拆结及整理

固色结束后,将织物从固色液中取出并适当冲洗,然后小心的将所有结扣全部解开,再次冲洗后熨干并拍照,结束本次尝试性实验。

3 结语

扎染实验一直以来都深受学生的喜爱,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通过本次真丝绸扎染实验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促使学生边动脑边动手,不仅可以为他们普及面料、染料和染色的相关知识,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设计、扎结、染色,最终得到意想不到的作品,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在物质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扎染作品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个性时尚的追求,所以对非轻化专业的学生进行真丝绸扎染实验教学,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1] 李雪玫,迟海波.扎染制作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1.

[2] 路艳华.天然染料在真丝染色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10.

[3] 房宽竣,王建庆等.染料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986.

[4] 袁小红,陈东生.“手工印染工艺”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 (7):89-91.

[5] 郁众.丝毛纺织品手工扎染技术与艺术探讨[J].毛纺科技,2011,39 (8):17-18.

猜你喜欢
等电点染液扎染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基于机器视觉的单组分染液浓度快速检测方法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染液染料浓度检测数据与分析
医用羧甲基壳聚糖等电点的测定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氨基芳磺酸染料修饰蚕丝的电荷效应研究
茚三酮溶液检验氨基酸实验的实证与优化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响应面优化等电点法破乳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