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慧课堂的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8-02-16 11:40鲜丹丹黄冠刘倩倩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微视频智慧课堂

鲜丹丹 黄冠 刘倩倩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智慧课堂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微视频教育资源作为智慧课堂开展的主要学习资源数量庞大,但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建设和管理,为此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智慧课堂、微视频教育资源内涵分析入手,从理论上对评价要素进行框架构建;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引入数学矩阵分析方法,对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构建出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项及其权重。

关键词:智慧课堂;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

中圖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4-0010-05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提出实施智慧教育创新研究计划,从而促使智慧教育受到极大的关注,智慧课堂随之成为该计划实施的核心载体。智慧课堂是翻转课堂在智慧教育中的升级产物,教育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主要学习资源,同时也是智慧课堂的主要学习资源。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已成为当下较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使用也已成为一种常态。与传统的教育资源相比,微视频教育资源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和优势,是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微视频教育资源内容多样、种类繁多,但是缺少规范性。评价指标的不规范,给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规范的评价指标是提升该项目质量的关键。因此,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十分必要。为了使微视频教育资源具有规范性,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选择,支持智慧课堂的实施,本研究将着重分析评价指标的相关因素,初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微视频教育资源在智慧课堂中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智慧课堂微视频教育资源概述

1.智慧课堂的内涵和特点

智慧课堂是教育信息化聚焦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活动变革的必然趋势。智慧课堂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另一个是技术层面上的,也就是信息技术层面上的。本研究更加侧重于后一个层面,经过梳理智慧课堂的基本结构和理论,我们认为在信息化视角下,智慧课堂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在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现高效、智能的课堂[2]。智慧课堂具有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四个特点[3]。通过这四个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

2.微视频教育资源内涵和构成要素

微视频是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字面意思就是“微视频”和“教育资源”的结合,本研究将微视频和教育资源进行融合,结合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本质的梳理,提取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即“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中的评价标准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然后将教育教学的要素以及资源的多种形式进行结合。最终将微视频教育资源界定为:表现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领域中某一完整主题的教学内容以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涵盖小电影、DV短片、影视剪辑等多种视频形态呈现的教育资源[4]。它包含教育与视频两大要素。“教育”要素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课程,含五个维度;二是教育微视频特点,即知识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以及呈现方式。“视频”要素主要包含技术和绩效。

3.微视频教育资源在智慧课堂中的作用

智慧课堂具有资源推送智能化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进度不同对学习资源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微视频教育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之一。微视频教育资源具有短小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个知识点,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智慧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上的支持。

二、面向智慧课堂的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建构

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5]。要对一个对象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首先要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该对象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依据教育电视编制理论,结合认知主义理论,基于意识、能力和道德三个方面,从绩效着手,探讨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项。

1.教育意识

主要指主动产生的、符合教育规律特点的教育意愿和教育思考[6]。本研究中教育意识包含教育性、思想性两个要素。教育性指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材料、安排教学活动等方面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要求[7]。思想性即在微视频作品中,具有正确价值观、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一定的哲学思想。

2.教育能力

主要指影片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三方面的塑造是否让学习者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微视频内容真实性、专业规范性等方面;艺术性主要关注是否通过声与像的艺术魅力来增加感染力[7];技术性是对微视频教育资源质量的一个评价标准。

3.教育道德

主要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微视频教育资源要为学习者传达正确的教育道德,本研究中教育道德在其思想性中得以体现。

4.绩效

教育领域将对绩效的评估作为政府制定政策、分配资源和促进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8]。本研究的教育绩效主要关注的是微视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教育效益。

通过对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建构的探讨,初步拟定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如图 1所示。

三、评价指标项的重组与删除

在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项的基础上,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项更加完善,避免各指标间出现交叉、融合等现象,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体系指标项进行再次确定,增强该体系的科学性。在本研究中主要以从事微视频研究、教学录像摄制以及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专家、研究生以及业内人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在问卷中,主要采用的是五点积分法对问卷进行积分统计,即要求被试者从“不重要”到“很重要”的五个等级中挑选一个回答,其中选“不重要”得1分,选“很重要”得5分。在调查研究阶段,共发放了70份问卷,回收了60份,问卷回收率为85.7%。

本研究通过五点积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各指标项的值;之后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再通过重新归类,删除相似的二级指标,重新对二级指标进行组合,从而建立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提取的因子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确定各指标项权重。数据分析前,先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项进行编码。本研究问卷的量表用克朗巴哈α系数法分析信度,数值为0.994(>0.7),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获得肯定的。用KMO值来判断各研究方面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的KMO值为0.938(>0.5),因而本研究问卷具有较高的有效度。

1.一级指标分析

本研究首先将一级指标进行了编码,然后在SPSS中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方差齐性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在方差齐性分析中,输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273,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可以认为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在方差分析中,总离差平方和为364.844,组间离差平方和为27.664,组内离差平方和为337.200,组间离差平方和中能被线性解释的部分为21.257;方差检验F=6.296,相应的相伴概率(Sig.)为0.125,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六组一级指标之中任何一组之间差异都不明显。在多重比较中,微视频教育资源教育性和科学性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350,科学性和思想性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191,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062,思想性和绩效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262,艺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779,艺术性和绩效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454,技术性和绩效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304,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这些组合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表明了这些一级指标之间本身的差异性不高,也就是说两组之间的一致性较高,符合本研究的假设,一级指标的划分是合理的;而其他各种组合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明显,也就是说其他各组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它们之间存在着真实的差异,不利于研究假设。

2.二级指标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对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法适用性检验(如表 1 所示),得出的检验值显示群体的相关矩阵中有共同因素存在,说明本研究适合作因子分析。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并建立相关系数矩阵;然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样本的相关矩阵中提取相关因子,利用SPSS软件根据相关系数矩阵求出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结果显示前面6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97%以上,选择公共因子时,要求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而前面6个因子满足了这个条件,因此能够解释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接着将提取的6个主成分因子定义为F1、F2、F3、F4、F5、F6,并建立原始因子荷載矩阵。

在这个过程中,负载矩阵相当复杂,很难对因子进行解释,因此必须对因子进行旋转,使得每个因子的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级分化。旋转后的因子结构得到了有效简化:F1对微视频声音效果、微视频内容结构、微视频教育内容、微视频教育对象、微视频教育过程、微视频文字效果、微视频教育方法的载荷值大;F2对微视频教育效果、微视频内容真实、微视频选题设计、微视频性能质量、微视频教育目标的载荷值大;F3对微视频画面质量、微视频专业规范、微视频文字质量、微视频编辑质量、微视频画面效果的载荷值大;F4对微视频电视手法、微视频哲学思想、微视频价值观、微视频政治立场、微视频经济效益、微视频剪辑效果、微视频时间、微视频知识产权的载荷值大。载荷指的是因子(或成分)与原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关系,载荷值大说明相关性较高。与此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F1、F2对于微视频社会效益、微视频教育目标分别都有较大的载荷值,F2、F3对于微视频声音质量、微视频电视手法都有较大的载荷值,F3、F4、F5对于微视频教育目标、微视频声音质量都有较大的载荷值,F5、F6对于微视频知识产权都有较大的载荷值,说明了因子的包含项之间存在着交叉。为了增进区别效度,应将同时在两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值的项目删除(Straub 1989;Hair,Anderson,Tatham and Black 1998),以减少无法明确解释某一因子的指标项。因此将上述的五个二级指标删除。

删除了五个二级指标后,剩下22个指标项,接下来对这22个指标项作第二次因子分析。再次进行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经检验,删除后的指标项适合做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修正后的样本相关矩阵中提取相关因子,数据结果显示前面的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95.815%(>80%),将这4个主成分因子重新定义为F1、F2、F3、F4,并建立因子荷载矩阵,然后对因子进行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如表 2所示。旋转后的因子结构得到了有效的简化:F1对微视频画面质量、微视频剪辑质量、微视频专业规范、微视频文字质量、微视频画面效果、微视频经济效益、微视频剪辑效果、微视频教育方法、微视频时间的载荷值较大;F2对微视频教育过程、微视频内容结构、微视频教育对象、微视频文字效果、微视频声音效果、微视频教育内容的载荷值较大;F3对微视频教育效果、微视频选题设计、微视频内容真实、微视频性能质量的载荷值较大;F4对微视频价值观、微视频哲学思想、微视频政治立场的载荷值较大。经过上述分析后,再次对修正后的二级指标项进行聚类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二级指标载荷值,对载荷值相似的指标进行整合,最后依据因子分析确立的四个维度将各二级指标进行归类。根据因子载荷值和聚类分析树状图分析比较,将F2下的微视频文字效果和微视频声音效果归入到微视频教育内容,将微视频画面效果、微视频剪辑效果、微视频文字质量归为微视频剪辑质量,具体归类如表2所示。

3.一级指标修正

对二级指标项进行了删除和重组后,对应的一级指标也发生了变化。从表2来看,二级指标被分为四个因子,各因子包含着不同的指标项,本研究据此对一级指标进行重新命名,具体分析如下:

(1)因子F1中包含了微视频教育效果、微视频选题设计、微视频内容真实、微视频性能质量四个指标,主要涉及到关于知识的事实性信息,包括了概念、定义、相关思维知识点的剖析和数据,同时也包括对教育内容的辩证思考,因此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微视频知识效果。

(2)因子F2中包含了微视频教育对象、微视频教育内容、微视频内容结构和微视频教育方法四个指标,涉及到学习者对教育资源及其传递的相关信息在思想观念、情感意识方面产生的反应,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微视频教育感知。

(3)因子F3中包括了微视频价值观、微视频哲学思想、微视频政治立场三个指标,涉及到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具体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觉悟和认知、陶冶道德情操、培养道德品质等,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微视频教育道德。

(4)因子F4中包括了微视频剪辑质量、微视频专业规范、微视频时间和微视频经济效益四个指标,涉及到个体具体接触微视频、参与微视频的交互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和能力,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微视频教育技能。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指标项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对于指标项的权重由因子信息贡献率表示。对更正后的一级指标项进行权重计算,F1、F2、F3和F4因子旋转后的贡献率分别为30.953%、27.232%、24.608%、13.022%,累计贡献为95.815%。计算因子的信息贡献率如下:

F1的信息贡献率为30.953÷95.815=0.323049627;

F2的信息贡献率为27.232÷95.815=0.284214371;

F3的信息贡献率为24.608÷95.815=0.256828263;

F4的信息贡献率为13.022÷95.815=0.135907739。

结合上面的计算,一级指标权重的综合值为:

V=0.323049627F1+0.284214371F2+0.256828263F3+0.135907739F4。为了便于计算,初步将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为微视频知识效果(32%)、微视频教育感知(28%)、微视频教育道德(26%)、微视频教育技能(14%)。对于各二级指标项权重的计算,原理与一级指标项权重的计算相同,计算结果如表 3所示。

2.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通过该领域学者测评、因子分析、聚合分析等方法,对各指标项权重计算后得到了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3所示。

微视频教育资源的知識效果从微视频选题设计、微视频内容真实、微视频性能质量效益、微视频教育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关键点在于“微”,教育资源围绕某个知识点或主题,让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图式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微视频教育资源的教育感知从教育对象、微视频教育内容、微视频内容结构、微视频教育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考虑到微视频教育资源并非宽泛的、抽象的知识面,它以某个知识点为核心,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渐深入;通过不同的知识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减轻学习负担。

微视频教育资源的教育道德主要从微视频政治立场、微视频价值观、微视频哲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微视频教育资源应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在注重知识内容的讲解外,不能忽视思想教育。

微视频教育资源制作的技术性从微视频专业规范、微视频时间、微视频剪辑质量、微视频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评价,目的在于规范微视频的内容结构逻辑,保证微视频教育资源的完整性;其次是技术规范性,在开发成本有保障的前提下,确保微视频的制作精良。

五、结束语

微视频教育资源是智慧课堂的主要学习资源,资源的规范化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对智慧课堂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以教育电视编导理论为基础,以促使微视频教育资源的规范性为导向,采用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了面向智慧课堂的微视频教育资源评价体系,对优化微视频教育资源、提高微视频教育资源的质量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智慧课堂学习资源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与此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也提供了一个质性评价的框架,学校与教师均可在此框架范围内对微视频教育资源指标状况进行描述和对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智慧课堂基于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孙曙辉,刘邦奇.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的智慧课堂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3]刘邦奇.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的课堂变革[N].江苏教育报,2016-9-21(4).

[4]黄冠,刘倩倩.国内微视频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与拓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1):14-18.

[5]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3.

[6]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情报参考,2010(2):52-54.

[7]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

[8]冯晖,王奇.高等教育绩效管理体系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7):18-21.

(编辑:李晓萍)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微视频智慧课堂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